康慨

我們正在經歷戰爭——以21世紀的方式。關于戰爭的一切通過手機屏幕源源不斷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我們嘗試理解他人的痛苦,但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也無法和最低程度的親身經歷相提并論。烏克蘭戰爭是一個如此巨大的公共事件,以至于即使相隔萬里,我們也還是在經歷著;即使不是歷史學家,我們也能感到一個歷史時期已經結束;即使過了知天命的年紀,我對有限的未來仍然感到惶惑。我們身后不遠處,就是霍布斯鮑姆所說“人類史上最殘酷嗜殺”的上個世紀。
霍公將褊狹和不能容忍視為20世紀的最大特色,因為人就算從炮火中幸存,也要“活受罪”,在信仰戰爭中歷盡煎熬。德裔美國歷史學家雅勞施深知其義。在這本《破碎的生活》里,他選取了80個普通德國人的自傳作為研究樣本。他們基本上出生在魏瑪共和國(1918-1933)早期,來自德國各地,有男有女,有所謂的人上人雅利安人和當時被視為賤民的猶太人,有工人階級和中上層家庭的子弟,有肇事者、受害者和旁觀者,但無一例外,他們從少年時起,就受到政治的操縱。“導致這個國家及其所在的大陸陷入兩次戰爭、蕭條、獨裁和大屠殺的,不僅是沙文主義精英們的致命決定,也有群眾的熱情擁護”。
在20世紀20年代末以前,“學校看上去仍然是與政治絕緣的世界”。克維薩記得,“一切稍微與政治相關的東西都被排除在外,教學中不出現任何隱秘或公開的宗教或政治說教”。火車、收音機和電影院等代表未來的科技創新吸引著魏瑪時期的孩子,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陰影揮之不去,《凡爾賽和約》形同國恥,德國對失去的領土和從前的殖民地念念不忘,這些都在小朋友的心里暗暗埋下仇恨的種子,一旦有毒的民族主義借著20年代末的大蕭條乘虛而入,它們就將迅速發芽。
30年代的政治激進化助長了敵對情緒和身體暴力,共和國在兩極分化的政治張力下崩潰了。艾克回憶:“隨著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和納粹上臺,幸福、安定的童年結束了。”青少年卷入了政治斗爭的洪流,種族科學進入了教學大綱,猶太學生受到孤立,最后完全被逐出了公立學校。彼得·蓋伊(后來成了著名的歷史學家)說:“我們突然(從德國人)變成了猶太人。”
像“日安”這樣溫文爾雅的問候語從街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舉手禮和“萬歲希特勒”。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達到了納粹宣傳的高峰,整個國家成了卐字旗的海洋,領袖萬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元首“誰擁有青年人,誰就擁有未來”的指示下,大部分青年都被納粹化了。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占據了業余時間。作為告別童年、離開家庭的標志,希特勒青年團和德國少女聯盟的入團儀式取代了傳統的堅振禮。青年團培養未來的戰士,少女聯盟培養未來的母親。
只有約阿希姆·費斯特(他后來成了第三帝國史學家和希特勒的傳記作者)等極少數人寧愿接受懲罰而沒有加入希青團。出現在本書里的大部分回憶者有意無意地淡化了他們“自我納粹化”的過去。他們認為自己是被誤導了而不是被感召了,是受害者而不是參與者或貢獻者。有些人會在晚年曖昧地反思,究竟是什么讓他們接受了那種“巨大的騙局”,但無可否認的是,穿越鄉村的集體徒步旅行、制服、軍訓、野營、游行和集會,以及保證“誓死效忠元首”時帶來的那種令人迷醉的歸屬感,極大地喚起了青少年的熱情。“尚武的頌歌迎合了理想主義,他們響應號召,立志恢復國家的統一和偉大:‘前進!前進!吹響閃亮的號角/前進!前進!青年無所畏懼/德國將會閃耀矗立/即便我們犧牲。’”
戰爭爆發了。無視父母的警告而自愿參軍的青年無法想象實戰的恐怖。為了安撫殺人的不安,他們用“保護我的家庭和我的故鄉——巴赫和歌德的國家——免受布爾什維克的恐怖”來自我說服;為了抑制被殺的恐懼,他們領取額外的酒精甚至毒品。但是抵達前線,在面對蘇軍的沖鋒時,他們還是感到“整個地獄都打開了”,一個戰友“被擊中了,左眼掛在眶外”。
戰爭讓人失去了人性。有人回憶游擊隊如何割掉傷兵的陽具再塞進他嘴里,或是怎么也忘不掉親眼目睹被割掉乳房的護士尸體時的巨大恐懼。戰斗間隙,他們與新婚妻子或身份未知的少女聯盟成員通信,收聽《莉莉·瑪蓮》:“在軍營門口的/路燈下/親愛的,我記得/你曾如何等待。”但重逢的許諾變得越來越遠,陣亡通知像雪片一樣飛向后方,帶給母親們“如山的痛苦和悲傷”。納粹的宣傳和元首的威望開始受到質疑。1945年4月30日廣播了希特勒的死訊,德布斯說:“我不記得這一消息引發了任何特別的悲痛或沮喪。”
德國投降了。作為系統性的報復,占領軍開始了大規模強奸,多達200萬德國婦女不僅受到身體上的傷害,還留下不可彌補的心理創痛。魏瑪一代在戰后邁入了深感幻滅而沒有未來的成年時期。共同的罪惡感和共同的苦難把他們凝聚成一個失敗的共同體,在背井離鄉和饑寒交迫中投入“如山的重建工作”。重建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心理和文化上的。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得不正視作為納粹同謀的過去,從羞愧、悔恨和反思中求得自由,進而轉變為真誠的民主擁護者或共產主義者,以及決心不再讓歷史重演的和平主義者。政治的外力依然強大,一堵墻把國家一分為二。西部的聯邦德國努力建設資本主義的物質財富,東部的民主德國則對社會主義的精神財富充滿自信。他們似乎都有光明的未來。
關于20世紀的通史、關于親歷者的傳記或自傳都汗牛充棟,但像《破碎的生活》這樣,以“集體傳記”(kollektive Biographie)來呼應“人學”(Prosopographie),構建20世紀德國“日常歷史”(Alltagsgeschichte)的嚴肅史著,對我們來說還頗為新鮮。雅勞施有效地選擇和利用了普通人的回憶錄,加以研究和萃取,對照其共同的經驗和不同的講述方式——哪怕其中免不了回避、粉飾和自我辯護——尋找內在的關系,構建歷史的脈絡,從而全面、生動地寫出了極端年代的特殊風貌和意義重大的歷史教訓。

《第三帝國的最后八天》
作者:[德]福爾克爾·烏爾里希
譯者:何昕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78元
第三帝國的最后一個星期開始了。希特勒已死,但是戰爭還未結束。一切看起來陷入停滯,卻又處于令人屏息的暗動中。作者描寫了柏林、漢堡、布拉格等城市在最后八天的生死時刻,多角度書寫了這個濃縮了無數矛盾的歷史轉折點。他巧妙地切換宏觀與微觀視角,讓個人的悲歡離合與地區的歷史水乳交融,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正在崩塌的世界。

《黑猩猩的政治》
作者:[美]弗朗斯·德瓦爾
譯者:趙芊里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58元
本書是暢銷作品再版,作者是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全書以一種另類的方式,通過我們的近親黑猩猩,洞悉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和行為。它詳盡敘述了黑猩猩群體之中圍繞著權力和性行為所展開的競爭和聯盟,得出了這種行為不是出于本能,而是智慧的驚人結論。

《許倬云十日談》
講授:許倬云
整理:馮俊文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68元
本書是許倬云90年人生思想的總結,也是他對這個時代的問題和出路的總體性回應。書中他圍繞時代特色、思想與文化變遷、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進步轉變、中外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以對話的方式,生動展現他作為史學大家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史學觀念與關注時下的人文關懷。

《阿富汗文件》
作者:[美]克雷格·惠特洛克
譯者:陳小遷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69元
本書用未曾披露過的官方文件,呈現美國在阿富汗戰場真實的所作所為,精彩好讀,耐人尋味。作者通過對阿富汗戰爭1000多名親歷者的采訪,以采訪記錄、口述史采訪記錄和官方部分公開文件的方式,部分還原了美國阿富汗反恐戰爭秘史,部分揭露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上的失當、失策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