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潔
摘要:小麥一直是我國重要糧食儲備,近些年小麥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為保障小麥品質與產量滿足人們的需求,小麥種植應科學運用高產高效集成栽培技術,以此增強小麥種植產量與品質。基于此,本文詳細介紹了高產高效集成種植技術的特點,并深入探討具體的栽培方式,以此為小麥種植有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提升種植產量與質量,增加小麥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推動小麥種植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0 引言
小麥是我國人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高產高效集成種植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小麥的種植產量與品質,是現階段小麥種植最佳方式。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技術推廣與應用,促使小麥種植能夠為廣大種植戶帶來更大收益,助力鄉村經濟建設,實現小麥種植業跨越式發展。
1 小麥高產高效集成栽培技術優勢
運用這種栽培技術進行小麥種植,其主要優勢有以下幾點:第一,適應性較強,小麥種植戶可以根據種植區域的土地實際情況,結合小麥的營養要求標準制定相符合的集成栽培方式,以此增強小麥的種植產量與品質。第二,維護生態環境。集成栽培技術從小麥的種子栽種到收獲進行全面性管理,經過科學播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科學治理,實現水肥有效節約,降低病蟲害影響,小麥在充足的養分下,實現高質高產。第三,保障小麥種植品質。過去小麥種植技術主要重視高產效果,完全忽略小麥的品質情況,在集成栽培技術中,技術標準更為側重小麥的品質問題,利于增強小麥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小麥產量情況。
2 集成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具體方式
2.1 種植前準備
2.1.1 科學選址
小麥在種植前,種植戶應科學選取種植田地,對此應對小麥品種與土壤養分以及環境的具體要求選擇符合標準的小麥田地。通常情況下,小麥作物對于土壤酸堿度最為適宜濃度在7~8之間,土壤鹽分含量最好在0.3%以下程度。同時,種植戶還應對土壤的營養程度進行科學檢測,盡量保證土壤肥力在中等以上,若是土壤肥力不足,種植戶在條件允許情況時,可以施用充足的農家肥料,用以改良土壤,促使土壤肥力達到小麥種植要求。此外,種植戶還來要考慮種植區域的排水澆灌情況,保證在雨水較多季節小麥種植區域不會出現積水,在干旱時節,種植區域附近具備較好水源進行澆灌作業,選取平坦區域。種植戶還要考慮小麥在收取后的運輸環節,種植區域要具備較好的交通情況,后期收取完成后,運輸農具可以進行高效運輸,避免小麥在收取后無法進行存儲與售賣。在科學選取種植區域后,小麥集成栽培技術才能順利開展[1]。
2.1.2 品種選擇
小麥品種選擇需要種植戶結合當地的氣候特性,種植區域田地等不同影響因素情況,選取抗倒伏、抗病蟲害、高質高產的小麥品種。若是當地小麥能夠騰茬早,實現提前種植小麥,種植戶應選擇冬性或是半冬性的小麥品種。若是當地小麥騰茬晚、小麥種植較晚,種植戶應選擇春性或是弱春性的小麥品種,保障小麥在冬季可以做出有效防護。種植戶還要結合當地土壤養分具體情況,選擇符合土壤的小麥品種。例如:當地種植土壤多為旱薄地,選擇結穗率高以及分蘗力強的小麥品種,保證貧瘠土地上實現小麥產量穩定。若是當地土壤養分充足,選擇病蟲害抗性高、扎根深、抗倒伏的小麥品種。此外,小麥種子的性狀可能會產生轉變,種植戶在選種時,應注意小麥種子是第幾代產品,避免出現品種變異,影響食用人群的身體健康。種植戶選擇優秀的小麥品種后,可以為集成種植技術奠定良好的基礎。
2.1.3 種子處理
小麥在生長過程極易受到雪霉病、黑穗病、白粉病以及蚜蟲、吸漿蟲等不同病蟲害影響,為了預防常見病蟲害對小麥生長產生危害,種植戶在種植前應對小麥種子進行預處理,使用化學藥劑對種子進行攪拌,并在種子表面形成保護膜,種植戶稱之為“包衣”,在藥劑保護下,小麥種子在種植到土壤后,可有效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種子產生損害,藥劑效果甚至可以在小麥苗期還能發揮病蟲害預防效果。種植戶在對小麥種子包衣處理同時,還要將種子在太陽光下進行晾曬處理,通過太陽光紫外線的消毒滅菌效果,能夠有效去除小麥種子表面本身攜帶的致病菌,預防小麥在種植后本身帶病種植,小麥發芽生長后,減少出現疾病傳染問題。
2.1.4 整理土地
田地的科學整理能夠有效破壞地下病蟲害的存活環境,降低地下病蟲害數量,田地在整理后,土壤會增強保肥性能,為小麥種子發芽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具體的田地整理過程中,種植戶要用科學方式將秸稈還田處理,隨著土壤自然降解下,給予新生的小麥植株提供養分肥料,降低焚燒處理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在機械耕地處理過程中,存在雨水綿延不斷情況,導致土壤過于粘粘,這時需要人工方式將秸稈清理出種植田地,再進行田地翻耕。其中要注意對旋耕區進行二次旋耕,完成后要壓實處理,若是種植區域已經種植兩年以上,要深耕處理,將深處更具養分的土壤翻耕到地表,為小麥生長提供養分。此外,種植田地處理要保障土壤疏松,無結塊情況,形成上層土壤疏松,下層土壤結實,表面狀態平整,這種種植土地情況為最佳的種植狀態。
2.2 適時播種
運用高產集成小麥栽培技術進行小麥種植時,小麥播種管理十分關鍵,直接影響著小麥的整體產量與品質。具體的播種管理中,種植戶要結合當地氣候特性以及環境情況選擇針對性的播種時間與方式,保證小麥在播種后可以順利發芽生長,實現小麥后期發育的規范化管理,發揮集成栽培技術重要作用。在山東地區通常種植冬小麥,隨著地區氣候特性不同,一般在每年9月至10月份進行小麥播種。播種時種植戶可以將種子進行晾曬處理,上文提到晾曬可以滅除種子表面致病菌,同時晾曬還能夠增強種子的萌發速度,促使其在播種后快速發芽生長。現階段的小麥種植過程,種植戶可以結合當地環境變化情況,明確具體種植方式,并在各類農業機械的幫助下,實現小麥規模化播種,進一步增強小麥高產的集成技術水平。此外,小麥播種過程還要注意種子播種深度,最佳深度在3厘米左右,這個深度可以保障小麥種子可以得到最佳土壤水分,并且種子發芽生長過程受到的阻力最小,小麥種子在播種后快速發芽生長[2]。
2.3 肥料管理
小麥生長的不同環節中,科學合理施肥可以有效保證小麥穩定成長,降低對環境造成污染問題,全面體現出集成栽培技術的重要性。種植戶在進行具體施肥時,要使用現階段的農業技術手段明土壤養分的具體情況,結合小麥生長的養分需求,在土壤中施用缺失的肥料,補充不足的養分,科學控制土壤的營養標準,全面滿足小麥生長需求,降低肥料施用過程產生環境污染與增加種植成本投入等問題。種植戶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使用農家有機肥料,降低化肥長期使用對土壤造成的污染損害。化合肥使用應控制氮肥總量,促使其在后期小麥生長分期調控;磷鉀肥料應結合土壤具體養分標準,適當進行補充。此外,小麥追肥應適當向后延期,小麥拔節與孕穗期間,肥料需求過大,種植戶可以使用磷酸二銨溶液與氮肥進行追肥處理,在孕穗期適當施用尿素,這兩個時期小麥對養分需求量大,肥料追撒可以提升籽粒飽滿度,增強質量與產量。
2.4 合理澆灌
在集成栽培小麥技術中,合理澆灌可以實現小麥高產的關鍵環節。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澆灌方式多種多樣。因此,種植戶可以結合自身小麥種植面積與分散程度選取適宜的澆灌方式,提升澆灌效率同時,保證小麥的水分需求。具體澆灌作業,種植戶要結合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進行澆灌作業,實現合理化澆灌。小麥生長到拔節期后,是最需要水分時期,種植戶要保證土壤含水量始終保持在70%以上,不足時應及時進行水分澆灌;小麥從拔節生長到抽穗成熟時期,種植戶要結合當地氣候情況,若是雨水較少,應適當進行澆灌,若是雨水充足,可以減少澆灌次數。
此外,在科技快速進步的背景下,澆灌方式也出現不同形式發展,例如:滴灌、噴灌等全新形式,有效轉變了傳統的大水漫灌的的水分浪費情況,若是小麥種植面積較大,種植戶可以使用噴灌的方式進行水分澆灌,這種方式是一種半機械化澆灌形式,其能降低種植戶的大量勞動量,減輕小麥種植身體負擔,還會提升將水分利用效果,經過計算這種澆灌方式水分利用率在80%以上。種植戶小麥種植面積不大時,使用滴灌方式對小麥澆灌,這種方式在小麥種植時,會在底部埋設水管,預留出水口,在干旱時節能夠直接對小麥根部進行滴水澆灌,水分利用率在95%以上。不過這種方式前期需要資本投入大。因此,未作出全面推廣,相信在不久將來,隨著研究力度加大,成本會不斷降低,實現全面推廣應用[3]。
2.5 雜草處理
任何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都會受到田間雜草影響,小麥種植也不例外,運用高產高效集成栽培技術進行小麥種植,要對田間雜草嚴格管控,避免雜草與小麥植株爭奪養料與水分。種植戶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結合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雜草處理方式將雜草有效去除,維護小麥生長環境。通常小麥的雜草處理在剛剛出苗與拔節期開展,這時主要根據雜草種類使用針對性農藥在田地間進行噴灑將雜草滅殺。其中種植戶在大風、氣溫較低、雨水較大等天氣禁止噴灑農藥,這類情況會嚴重降低農藥的效果,無法對雜草造成滅殺,在一段時間后,雜草會恢復活性。現階段雜草的抗藥性正不斷上升,農藥對種植區域周邊的生態環境污染程度也越來越高。基于此,農藥研發部門應加大研發力度,提升除草農藥性能,降低對環境的危害,實現藥物對雜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進而達到良好的除草效果。
2.6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問題直接關系著小麥的產量與品質,出現大規模病蟲害問題后,若是不加以科學防治,會直接造成小麥大幅度減產或不產情況。因此,種植戶要加大病蟲害防治重視程度,運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對病蟲害加以防控[4]。
2.6.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指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開展科學病蟲害管控,在多重防治措施下,降低病蟲害出現幾率,減少病蟲害影響。例如:在種植前對田地進行深翻,破壞土壤中病蟲害生存環境;一些病蟲害會在雜草間進行存活,在小麥生長適宜時期將雜草全面清理;一些小麥疾病會存活在指定空氣環境下,種植戶對此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提升小麥田間的空氣流通性等等。在多重的農業管理下,病蟲害存活條件會大幅度減少,較少的病蟲害對小麥的生長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實現病蟲害的高效防控。
2.6.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結合病蟲害的物理特性,使用物理手段對其特性加以干擾,達到病蟲害防治目的。這種技術手段需要防治人員對小麥病蟲害種類做出精準判斷,同時掌握生物特性。這種手段進行病蟲害治理,具有極佳的防治效果,且不會周邊生態環境造成損害,是當前階段較為普及的防治手段。
經過對病蟲害的研究發現小麥病蟲害存在趨光性、趨色性,在繁殖期間通過氣味尋找配偶。基于此,種植戶可以在小麥田間設置針對性的誘殺裝置,例如:燈光誘殺裝置、顏色誘殺裝置,以及在繁殖期間的性引誘滅殺裝置。在多種誘惑捕殺裝置作用下,小麥田間的各類病蟲害會大幅度減少,完成滅殺后,種植戶要將裝置中的病蟲害進行科學處理,應將其在適當位置掩埋,避免病蟲害死后腐爛對小麥田間造成污染,同時吸引到其他病蟲害來到小麥田間。
2.6.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通常是利用病蟲害的自然界天敵生物,對病蟲害進行生物治理,天敵生物會將病蟲害進行寄生或滅殺食用,以此實現病蟲害防控,例如:蚜蟲會破壞小麥植株,若是大規模出現會對小麥造成嚴重損害。種植戶這時在田間投放適量瓢蟲對蚜蟲做出防控,自然界瓢蟲以蚜蟲為食,在瓢蟲的作用下,蚜蟲數量會不斷減少,實現蚜蟲防治處理。
不過這種防治手段存在局限性,投放生物前需要對當地生物環境進行詳細調研,避免投放生物以當地更好捕食的生物為目標,或是被當地其他生物所捕食,降低防治效果[5]。
2.6.4 化學防治
這種防治措施是現階段應用最為廣泛的手段,并且是見效最快,治理效果最為顯著的方式。小麥在出現大規模病蟲害時,化學治理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效果。其主要是使用化學藥物對病蟲害進行滅殺治理,病蟲害在藥物作用下,短時間便會死亡。不過這種方式也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并且病蟲害在藥物的感染下,抗藥性不斷上升,種植戶需要投入更多的藥物才能得到治理,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種植戶盡可能降低化學藥物防治,在不出現大規模病蟲害問題,最大程度使用其他防治措施。同時,藥物研究部門應對藥物不斷加以完善,保證藥物始終對病蟲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降低對環境污染情況。
3 結語
綜上所述,糧食的安全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與社會發展穩定,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實現優質高產,為國家糧食穩定做出重要貢獻。在高產高效集成的栽培技術下,轉變了傳統的小麥種植方式,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相關技術,小麥生長過程進行種子處理、適時播種、科學施肥、合理灌溉、雜草處理以及病蟲害防治,全面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環境,進而實現小麥的高質高產,促使小麥種植業獲得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瑞華,宋培培,李松堅.平度市小麥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模式與應用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20(12):3.
[2] 劉蕓.關于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20(21):26.
[3] 鐘頻.分析小麥高產高效集成種植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9):107.
[4] 陳忠.對小麥高產高效集成種植技術的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24):51.
[5] 崔志娟.河南省湯陰縣小麥綠色高產高效集成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