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釬 凌蕓 黃海波 陸珊
摘要:甘蔗產業是田陽地區的重要農作物,是助力當地農民實現經濟增收的主要方式,甘蔗螟蟲作為種植甘蔗期間必須面對的主要蟲害,一直是田陽種植甘蔗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無論是甘蔗種植方式,還是化學農藥的使用,都有可能引發甘蔗螟蟲,進而降低甘蔗的種植產能。本文對田陽甘蔗種植展開分析,并對田陽甘蔗螟蟲的發生情況、防治對策提出個人看法,希望為關注田陽甘蔗螟蟲防治的人群帶來參考。
關鍵詞:田陽;甘蔗;甘蔗螟蟲;螟蟲防治
0 引言
近些年,隨著田陽地區對甘蔗種植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甘蔗已經成為了田陽地區的關鍵經濟作用。為了給甘蔗提供良好的種植環境,甘蔗螟蟲是田陽種植甘蔗時必須考慮的重要蟲害威脅,只有將甘蔗螟蟲對甘蔗種植的影響降到最低,才能夠讓甘蔗在種植期間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并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幫助。因此,有必要對田陽甘蔗螟蟲發生情況與防治對策展開研究。
1 甘蔗螟蟲綜述
甘蔗螟蟲是一種常見蟲害,我國大多數種植甘蔗的地區都要面對甘蔗螟蟲所帶來的影響。對于甘蔗種植而言,可以將甘蔗螟蟲看作所有蟲害中最為普遍且危害最嚴重的一種蟲害問題。而且因為甘蔗螟蟲的蔓延能力極強,在一年中可以出現多代螟蟲,因此世代重疊的情況十分嚴重。在甘蔗種植區域,常見的螟蟲有條螟、二點螟等。田陽作為重要甘蔗產地,必須在種植甘蔗時解決甘蔗螟蟲所帶來的危害。
甘蔗螟蟲在種植甘蔗的不同階段,所帶來的危害各不相同,在甘蔗的生長期,全階段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螟蟲危害。例如在甘蔗種植的苗期,甘蔗螟蟲的出現便有可能造成枯心苗的問題,而生長期則能夠造成螟害節等危害,這些影響將會導致甘蔗種植期間的產能、質量大幅下滑。據統計,在廣西的全部甘蔗種植地區,每年平均約有40%左右的甘蔗會受到螟蟲所帶來的影響,因為螟蟲而造成的產能損失超過了10%。而田陽地區同樣會受到螟蟲危害所帶來的影響,只有加強對螟蟲危害的防控,才能夠為當地甘蔗產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更多幫助[1]。
甘蔗螟蟲作為能夠嚴重影響甘蔗產量的蟲害問題,除了能夠對甘蔗造成鉆蛀危害以外,螟蟲蛀孔還有概率引發甘蔗赤腐病等病害問題,即甘蔗螟蟲將有可能造成間接危害。由甘蔗螟蟲所帶來的直接、間接危害都將會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因為螟蟲幼蟲的鉆蛀位置具有非常高的隱蔽性,所以蔗農在面對螟蟲時,很難通過直接防治的方法徹底解決螟蟲問題。就目前而言,蔗農在種植甘蔗期間,通過會利用藥物防治來解決螟蟲困擾,但是由于常年連續使用化學藥物,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并導致螟蟲出現抗藥性,所以單一的化學藥物防治無法保證防治質量,只有在種植甘蔗時采用組合防治的方式,才能夠讓防治效果真正得到保障。
2 甘蔗螟蟲的習性分析
在甘蔗螟蟲中,大螟的食性相對較為復雜,這類螟蟲不僅會對甘蔗種植造成影響,還將會影響到水稻、玉米等作物,大螟通常會對稻底蔗、稻后蔗造成影響。二點螟通常會出現在旱地蔗中,同樣對其他農作物有影響。而黃螟組作為單食性害蟲,則只會對甘蔗種植造成影響。不同種類的螟蟲習性存在差異,通過對螟蟲習性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甘蔗螟蟲的整體防治效果。
大螟幼蟲通常會聚集在葉鞘內吃農作物的表皮組織,而在大螟達到1齡之后,則會開始分散,此時的大螟將會從地表1cm位置鉆蛀進入甘蔗苗的內部,大螟具有轉株危害,大螟一生大概能夠危害到3~5株甘蔗苗,因此若沒有及時解決大螟帶來的影響,就容易導致蟲害在短時間內蔓延。與此同時,大螟將會隨著甘蔗的生長,逐漸提高危害部位,直至達到3齡之后,大螟的食量將會大幅提高,此時的危害也將進一步上升。
二點螟幼蟲在剛孵化時便能夠在甘蔗葉片上爬行并通過吐絲的方式隨風飄到周圍的甘蔗植株上,二點螟會從甘蔗苗基部葉鞘部位侵入。1齡時的二點螟幼蟲與大螟一樣,都會在葉鞘中集群并造成危害。而在二點螟達到2齡之后,便會分散鉆蛀進入甘蔗苗內部并造成轉株影響。這一類甘蔗螟蟲對苗期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幼苗分蘗前期,更是容易造成甘蔗缺株問題的發生。而甘蔗生長的中后期則能夠造成的損失會有所下降,正因為甘蔗苗期危害大,所以二點螟的1代以及2代危害性最大。尤其是1代影響,因為1代螟蟲將會更多的危害到母莖苗,并造成甘蔗缺株斷壟的情況發生,甘蔗有效莖數下滑將會嚴重影響到最終產量。
黃螟作為單食性害蟲,因為其習性偏向于潮濕,高溫與干旱將會影響到黃螟的生長,所以這種螟蟲通常會更多發生在水田以及相對較為潮濕的甘蔗地。黃螟在幼蟲孵化之后,將會爬行潛入葉鞘,黃螟通常會在芽部以及根帶等相對嬌嫩的位置進行鉆蛀。在面對幼苗以及分蘗柱時黃螟幼蟲一般會選擇從泥面下方侵入,所造成的蛀道往往會比較曲折,一只黃螟幼蟲一般會危害一株甘蔗苗。
3 田陽甘蔗螟蟲發生情況
3.1 甘蔗螟蟲發生情況
在廣西地區,甘蔗螟蟲的危害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而且從最初的4.98萬hm2次逐年遞增,直到進入2000年后,甘蔗螟蟲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更是達到了中等偏重的程度。不同甘蔗種植區所發生的情況各不相同,而田陽地區同樣遭受了較為嚴重的螟害問題。近些年,田陽地區甘蔗種植時的枯心苗率大約為3%~10%。從廣西整體出發,螟蟲發生地區的覆蓋面積基本囊括了種植總面積的50%,而田陽地區的螟蟲問題則相對較輕,只要能夠克服螟蟲對甘蔗數量造成的危害,就能夠讓當地的甘蔗產量得到大幅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甘蔗對于螟蟲的抵抗能力存在明顯差異性,通常早熟高糖種類的甘蔗在種植期間更加容易遭受螟蟲所帶來的危害[2]。
3.2 螟蟲危害逐年提高的原因分析
3.2.1 甘蔗種植原因
田陽甘蔗在連年規模化連作期間,將會逐漸降低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土壤地力的下滑將會嚴重影響到甘蔗的種植質量。而且螟蟲還會在連年連作中因為寄主而出現大規模繁殖的情況,當螟蟲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便會導致甘蔗螟蟲所帶來的危害逐年上升。除此之外,由于田陽甘蔗種植品種相對比較單一(新臺糖22),單一種植時間長久,抗蟲性逐年下降,所以發生螟蟲蟲害的概率還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開展甘蔗種植時,應該注意克服連年連作所帶來的影響,并通過豐富甘蔗的種植品類等方式來合理減少螟蟲數量。
3.2.2 螟蟲越冬蟲源數量多
螟蟲越冬后的蟲情發展非???,短時間內便可以實現螟蟲的大規模蔓延。田陽地區近些年的暖冬問題較為頻繁。由于種植區的無霜期在暖冬的影響下有所增加,年降雨量正在逐年減少,所以螟蟲的越冬蟲源基數正在逐年上升,這種惡性循環加快了螟蟲越冬后的繁殖能力。為了解決蟲源數量問題,可以通過加強翻耕等方式來殺滅越冬蟲卵,避免因為蟲源基數過多而影響到甘蔗的種植質量。
3.2.3 螟蟲監測體系不全
不僅是甘蔗螟蟲監測,包括其他蟲害問題在田陽都存在測報難度偏高的情況。因為蟲害監測預警系統并未完善,所以在螟蟲問題初發無法及時控制,而當螟蟲問題大規模爆發之后,則螟蟲防治難度將會有所增加。而且大規模爆發的螟蟲必須使用化學農藥才能夠抑制,這樣會導致環境污染變得更加嚴重。因此要適當加強監測體系管理,通過全面開展螟蟲預警制度,能夠讓甘蔗以及其他作物的種植質量得到更多保障。
3.2.4 管理積極性問題
甘蔗是田陽的重要經濟性作物,但是由于生產效益相對較低。低效益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民對甘蔗的種植積極性,粗放式管理正是很多蔗農所選擇的種植管理方式。較為粗放的種植管理無法保證甘蔗的種植穩定性,螟蟲蟲害的發生概率將會有所提高。若要加強螟蟲防治,就必須激活農戶的防治積極性,例如通過補貼、價格調節等方式來為農戶堅定種植甘蔗的信念。
3.2.5 化學藥劑施藥不嚴謹
很多中小型散戶在開展螟蟲防治時,通常會沿著原有習慣來使用農藥,農藥使用是否科學、嚴謹是保證防治效果的關鍵,如果未能在合適的時間點使用相對應的藥劑,就會導致農藥的效果大打折扣,并導致甘蔗園區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惡化[3]。若在頻繁施藥期間,養成了螟蟲的抗藥性,還有可能影響到益蟲的成長?;瘜W藥物是田陽地區種植甘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在加強藥物管理的同時主動掌握嚴謹的施藥模式,才能夠讓施藥效果在甘蔗種植期間得到應有的保障。
4 田陽甘蔗螟蟲的防治對策分析
4.1 螟蟲農業防治
4.1.1 田地清理、減少蟲源
在農業防治過程中,需要重點強調對甘蔗田的處理,避免田地中殘留過多的越冬蟲源。在甘蔗收獲后,蔗農需要第一時間對甘蔗田中的殘葉、莖等進行清理,并通過集中燒毀的方式減少蟲源。在此期間,還可以通過翻耕整地來殺滅蟲卵,為第二年的甘蔗種植提供幫助。除此之外,播種期間還應該注意加強土壤消毒,這樣能夠進一步降低越冬蟲源所帶來的影響。
4.1.2 苗期檢查,初代蟲源防治
甘蔗種植在苗期階段,需要經常開展田間檢查,如果在檢查時發現存在枯心苗、苦心鞘,就需要及時清理拔除病苗并燒毀。與此同時,還可以選擇利用鐵絲刺蟲等天敵來殺滅甘蔗中的幼蟲、蟲蛹。若水田甘蔗地中的枯心苗相對較多,則可以利用灌水浸田的方式來水淹2~3d,這樣能夠將水田中的螟蟲幼蟲淹死。
4.1.3 合理選擇甘蔗品種
在甘蔗種植期間,必須重點關注甘蔗品種的抗蟲性,抗蟲性較高的甘蔗品種本身便能夠有效降低蟲害問題所帶來的影響。在甘蔗種類選擇完成后,應該注意清理病株、弱株,植株高大無蟲孔的甘蔗是第一選擇對象。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選擇哪種甘蔗進行種植,都需要注意播種前開展浸種消毒??蛇x抗蟲性較好的品種,比如桂糖30、31、42號、柳城05-136等。
4.1.4 輪作、套種
據統計,甘蔗宿根年份與螟蟲害的發生概率有關,宿根年份越高,則意味著蟲害發生概率越高。通常1年宿根的蟲害幾率在3.4%~7%以內,而當宿根年份達到3年時,最高蟲害發生概率便會達到9.9%。所以在種植甘蔗時,要盡量避免出現連茬的情況,通過合理耕作來縮短宿根年限,能夠大幅降低螟蟲帶來的危害。
4.2 物理防治
4.2.1 燈光誘殺
燈光誘殺是利用螟蟲生活習性的一種防治方法,螟蟲在燈光的引誘下將會集中起來,此時便可以將螟蟲集中殺滅。為了讓燈光誘殺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應該將燈具光源設置在螟蟲密度大的連片甘蔗田中,由于誘殺時機將會影響到誘殺效果,所以應該注意點燈時間控制。在此期間,還可以選擇利用頻振殺蟲燈來進行螟蟲誘殺[4]。
4.2.2 不育技術
不育技術(SIT)是通過輻射、雜交等方法致使害蟲失去繁殖能力的一種防治方法,能夠在使用后讓害蟲自行滅絕。這種防治技術具有防治效果好、環保等優勢,因此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視,我國對昆蟲不育技術的研究時間非常久,在甘蔗螟蟲防治中,可以選擇利用輻射不育以及化學不育的方式來實現對螟蟲的處理。昆蟲不育技術全面推廣時的主要難題在于螟蟲針對性不足,因為無法保證甘蔗螟蟲的飼養規模,所以無法為不育技術提供足夠的試蟲樣本,只有繼續加強對螟蟲不育技術的研究,以此來逐漸完善螟蟲不育技術。
4.3 生物防治
4.3.1 赤眼蜂
赤眼蜂是螟蟲的天敵昆蟲,作為一種卵寄生蜂,能夠通過寄生的方式消滅螟蟲。赤眼蜂能夠在螟蟲防治中有效降低螟害節率,廣西針對赤眼蜂的防治效果專門開展過相關試驗,最終獲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赤眼蜂防治需要對赤眼蜂種類進行選擇,例如螟黃赤眼蜂便可以在甘蔗螟蟲防治中達到較高的寄生率,減少螟蟲在幼蟲期對甘蔗造成的影響,赤眼蜂是生物防治中最為常見的防治生物。
4.3.2 古巴蠅
古巴蠅同樣可以通過幼蟲寄生的方式來消滅螟蟲。據統計,古巴蠅在古巴針對甘蔗螟蟲的自然寄生率超過了40%。廣東在引進古巴蠅進行螟蟲防治試驗時,獲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從試驗觀察出發,二點螟、條螟以及黃螟都可以利用古巴蠅來進行幼蟲寄生。
4.4 提倡綠色防控與化學防治相結合
化學防治是出現最早的甘蔗螟蟲防治技術,至今仍然在甘蔗種植中有所應用。這種方式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因為化學藥劑會對環境、土壤生態造成影響,所以必須對藥劑使用方法進行限制。能夠作用于甘蔗螟蟲防治的化學藥劑有很多,如丁硫克百威等,必須結合實際需求來選擇合適的藥劑,并采用合理的使用方法,才能夠讓化學防治與環境生態、螟蟲抗藥性之間達到平衡。
(1)新植蔗、宿根蔗溝施用顆粒劑,如30%氯蟲·噻蟲嗪顆粒劑、3.6%殺蟲雙顆粒劑、金龜子綠僵菌顆粒劑、吡蟲啉緩釋粒劑、3%辛硫磷、8%毒·辛或10%毒死蜱顆粒劑等?;蚪Y合中耕培土防治甘蔗螟蟲。
(2)提早防治,實施甘蔗螟蟲統防統治,在幼蟲孵化盛期內組織蔗農或在“雙高”基地開展甘蔗螟蟲統防統治,有效控制甘蔗螟蟲危害。
(3)生物農藥+化學農藥。生物農藥:蘇云金芽孢桿菌、球孢白僵菌、金龜子綠僵菌,化學農藥: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阿維·毒死蜱、四氯蟲酰胺、氯蟲苯酰胺·噻蟲嗪、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維虱螨脲等。注意農藥輪換。
5 結論
由于甘蔗生長周期較長且植株高大,所以甘蔗螟蟲的防治難度相對較高,通過抓住關鍵防治時期,將1.2代螟蟲殺滅在甘蔗生長之前,能夠有效提高防治效果。相信隨著防治方法的不斷增多,田陽甘蔗螟蟲防治質量一定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蓓蕾,朱德濤.1.6%氯蟲·噻蟲胺顆粒劑防治甘蔗蔗螟田間藥效試驗[J].上海蔬菜,2021(5):67-68.
[2] 張祥會,馬曉曉,閆志燁.甘蔗螟蟲生態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7):127-130.
[3] 徐福生,廖錫華,許漢亮.無人機噴施性誘劑迷向防治甘蔗條螟應用示范[J].甘蔗糖業,2021,50(4):31-36.
[4] 程方曉,管楚雄,許漢亮.性誘劑水盆式誘殺及迷向飛防對甘蔗螟蟲的防控效果[J].甘蔗糖業,2021,50(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