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顏值扛把子”“抱團開黑群”“寒假作業爆破小組”……寒假已經過去,但岳陽縣的初二年級學生李子軒的QQ群卻未停歇。她掰著手指算著說:“我加入的六七個QQ群,每個群涉及的人數、領域和作用都不一樣。”
全民上網時代,中學生的社交生活正在發生變化。團中央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20年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手機是未成年網民的首要上網設備,使用比例達到92.2%。QQ群已成為當代中學生的“社交助手”。中學生為什么熱衷建群,他們在群里聊什么?
群主線下線上判若兩人
桃江縣高一學生小劉前不久在群里和“學霸”瀟瀟交流時,驚訝地發現,瀟瀟平時在班上很高冷,而在群里他卻極盡搞笑本領,人稱“段子高手”,線上線下判若兩人。
“每天在家吃吃吃。”“快來安慰我。”寒假里,李子軒在“顏值扛把子”群收到了好朋友牛牛發來的密集性消息。
牛牛是這個群的群主,“牛牛在現實生活中性格內向,在群里卻非常擅長活躍氣氛。”李子軒笑著說。“圖片、表情也能傳遞情緒,牛牛是表情包達人,我們斗圖都能斗一下午。父母覺得我們挺無聊,但我們覺得很開心。”
牛牛似乎在“斗圖”中找到了人際交往的突破口,“很多同學都主動加她。”
長沙市明德中學心理教師徐波表示,這些群,對于中學生來說,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更承載著人際溝通的重要使命。“強化了朋友之間的聯系,同時滿足了青少年之間的情感依戀,在成為‘段子手’‘表情包達人’時也增強著青少年急需的自我認同,而且網絡社交也給了青少年的情緒表達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空間。”
群名是情緒的晴雨表
桃江高二學生王煒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加入或組建各種群,他觀察過,一個群的活躍時間是3個月左右。
兩年前,王煒費大力氣組建了小學同學群,剛開始,大家都很興奮,每天在群里憶苦思甜或者分享如今的學習、生活,好不熱鬧。慢慢的,只有幾個人偶爾問好或節假日送上祝福。王煒聳聳肩表示:“大家都不說話了,都是群里的‘活化石’。”“我不會主動退群,這些群讓我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和王煒手握眾多“群資源”不同,王煒同桌燦燦只有一個群,群成員也相對固定。“但我們經常改群名字。假期余額不足,改群名。開學立flag,改群名。追新劇,改群名。分班了,改群名……總之,流水的群名,鐵打的成員。”
QQ群名字的變化,能直接反映中學生當下的情緒狀態和最新的學習狀態。“我曾被學生拉入一個學習群,群名字經歷了數次更迭。”長沙市第二外國語學校俄語老師鄒婧說,變化的群名,是學生們的快樂源泉,也是學生們情緒的晴雨表。
群友能抱團前行
“在群里,大家共享學習資料,有時吐槽老師、家長,或者互相加油鼓勁。”長沙高考生小緣發現,加入群的最大好處在于,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難題時,只要在群里求助,就一定會有人來答疑解惑。
同樣是高三學生的董筱姣覺得,群友更像朋友。高二下學期時,董筱姣家庭突然遭遇變故,父母離異,她一度想退學。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加入了一個叫“丟失夢想的咸魚”的群。“由外校學生組建,里面都是父母離異的高中生。”董筱姣說,群友以親身經歷為董筱姣排解不良情緒。董筱姣從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問題,她開始反思,“不應該強求父母為了自己放棄他們的人生。”
進入高三,董筱姣感覺學習越發吃力。為了緩解焦慮情緒,她便組建了“同城高三學生群”。群里的學習氛圍很好,大家會展示學習情況、交流高考信息。“大家并肩作戰,共同面對挑戰,毫無保留地共享消息。”董筱姣說,“抱團取暖的感覺,讓我敢于勇往直前,因為,高考不是我一個人在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