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燕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文本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由高效“輸入”轉化為有效“輸出”。
一、借助教材文本,指導學生立意、選材
立意和選材緊密相關,立意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教材文章《散步》,作者選取平凡小事——祖孫三代一起在田野散步,來表現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內容看似平常,但平凡小事中流淌著親情,滋潤讀者的心靈。那么,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尊老愛幼的主題,訓練學生從生活小事入手選材。如:我陪奶奶看大戲,奶奶看我跳街舞;爺爺為我排隊炸爆米花,我為爺爺捏肩膀;我為姥姥熬小米粥,姥姥為我藏零食;爸爸雨夜接我放學,我為爸爸找白發……
二、借助教材文本,指導學生謀篇布局
好文章一定思路清晰,結構合理。教材文本《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運用總分式結構,先概述先生的品德,然后從“待人厚”和“律己嚴”兩個方面展開。作者沒有空洞議論,而是通過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來表現人物,形象鮮明,情感動人。有學生依此仿寫《某老師二三事》:開頭——在眾多老師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某老師,他睿智、博學、公正(總括人物特點);中間——用具體事例分別突出老師的三大特點,并用議論性語言巧妙過渡;結尾——這就是我的某老師,他睿智無聲化紛爭、博古通今巧育人、公平正直立威嚴,他當得起“師”、立得起“范”(總結升華)!文章有開有合,結構十分嚴謹。
三、借助教材文本,指導學生刻畫人物
怎樣塑造鮮活的人物、立體的形象,從而打動讀者,教師也可以以教材文本為范例。如楊絳重筆刻畫了病重的老王送香油、雞蛋時的外貌和動作,一個知恩圖報、忠厚善良的“人”就立起來了;朱自清寫父親翻月臺買橘子,對父親的動作精微刻畫,引人共鳴;魯迅塑造樸實善良的長媽媽,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教師可將人物描寫訓練分散到不同的課文中,如學習了《老王》重點訓練肖像描寫,學習了《背影》重點訓練動作描寫。在多次人物描寫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描寫人物的篇章訓練。
四、借助教材文本,豐富學生情感
作文教學要求教師“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教師可以借助教材文本來豐富學生情感,豐厚學生文化底蘊,提升學生思想認識。教材文本中有不少文章都體現出極強的人文精神,如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體現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飽含對人生的思索,楊絳的《老王》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梁衡的《壺口瀑布》表達對大自然的歌頌……這些文章感染熏陶著學生,豐富了學生的思想情感,成為學生構建作文儲備需要的人文精神。
最好的寫作范本就是我們的教材,教師應把教材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學習寫作技巧,汲取精神營養。
(責 編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