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月16日至21日,2022年重慶兩會召開,這是重慶“十四五”接續奮斗的一次關鍵會議。參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肩負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崇高的歷史使命感,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展現了3400萬重慶人民奮斗不息、團結一心,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堅定決心。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2022年重慶兩會,對2021年的發展成就作了怎樣的回顧與總結?2022年,我們又將以怎樣的姿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繼續譜寫重慶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
回眸2021年:“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
1月17日,市委書記陳敏爾在參加他所在的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奉節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重慶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把慶祝建黨100周年煥發出的政治熱情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奮進力量,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成績來之不易,最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也是全市干部群眾共同團結奮斗的結果。
1月18日,陳敏爾在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第一聯組參加討論時指出,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重慶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鞏固經濟恢復性增長良好態勢,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入開展協商議政和民主監督,積極反映社情民意,創新履職形式,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1月17日,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胡衡華在巫溪代表團參加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過去一年,我們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要求,感恩奮進、砥礪攻堅,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1月17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在豐都代表團參加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一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市委直接領導下,全市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經濟發展保持良好態勢,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較好完成了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工作可圈可點,成績來之不易。
1月16日,市政協主席王炯代表政協重慶市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時說,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兩會期間,市委副書記吳存榮在江北代表團,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鳴在巫山代表團,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強在武隆代表團,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靜在忠縣代表團,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莫恭明在萬州代表團,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彭金輝在開州代表團,市委常委、秘書長李明清在梁平代表團,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段成剛在渝北代表團,市委常委、重慶警備區政委高步明在部隊代表團參加審議。大家表示,2021年,全市上下應對挑戰、攻堅克難,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3%的好成績,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2022年:致廣大而盡精微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我市也將召開第六次黨代會。重慶如何聚力新階段、闊步向未來?
1月17日,陳敏爾在參加城口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今年是“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艱巨繁重。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守住守好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工作,加強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常態化監測,強化精準幫扶、分類施策,拓寬脫貧群眾增收渠道,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確保廣大群眾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要守住守好綠色發展底線,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發展后勁、提升發展質量。要守住守好生態環境保護底線,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使綠水青山產生更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要守住守好社會安全底線,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專項治理與日常管理相結合,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扎實抓好自然災害防治,織密織牢常態化疫情防控網絡,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1月18日,陳敏爾到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第一聯組參加討論時指出,今年,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要求我們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保持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要求我們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保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要求我們永葆自我革命精神,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持續鞏固良好政治生態。全市上下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縱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千方百計穩定經濟大盤、穩住社會大局,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1月18日,胡衡華到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第二聯組參加討論時指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賦予成渝地區的戰略定位,是重慶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是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必須完成的戰略任務。要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重點圍繞暢通科技、產業、金融、人才循環精準施策。一要促進科技與產業互動融合。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從1到N補鏈延鏈強鏈;依托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從0到1生成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二要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發揮龍頭企業創新示范帶動作用,培育壯大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高成長性科技企業。三要圍繞創新鏈配置資金鏈。壯大創投基金規模,支持科技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構建全鏈條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四要著眼人才集聚優化創新生態。堅持用平臺聚才、用政策引才、用服務留才,讓重慶成為各類人才的向往之地、創新之都、圓夢之城。
1月21日,張軒在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式上說,在新的一年里,市人大常委會將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帶頭貫徹落實好大會精神,認真執行本次大會通過的各項決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始終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努力打造讓黨中央放心、人民群眾滿意的政治機關、國家權力機關、工作機關和代表機關。
1月20日,王炯在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閉幕式上說,全市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化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實干實績兌現市委“三個確保”政治承諾,在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兩會期間,吳存榮、張鳴、劉強、李靜、莫恭明、彭金輝、李明清、段成剛、高步明在參加審議審查時表示,2022年,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和市六次黨代會,需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政府工作報告對此就今年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思路清晰、舉措實在,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是一個凝聚人心、提振信心、催人奮進的好報告,必將開啟重慶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
為繼續譜寫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慶新篇章,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展開討論,積極建言獻策。
市人大代表、大足區委書記陳一清說,圍繞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大足深化與毗鄰地區協作,產業聯盟抱團發展,文旅教衛融合共享,加快推動文旅共榮、產業共興、服務共享、城市共聯。大足將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做靚享譽世界的文化會客廳、建強鏈接成渝的“兩高”橋頭堡。
市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聯通重慶市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吳在學說,目前,重慶5G站點已累計建成超7萬座,躋身全國5G發展第一方陣。成渝地區網絡供給和互通能力持續增強,推動一大批創新應用落地,兩地通信運營企業積極推進通信服務一體化,共同提升雙城信息服務水平。吳在學建議,重慶應緊抓國家“東數西算”戰略機遇,加快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吸引各企業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快速建成重慶市國家級骨干數據中心的四梁八柱。鼓勵各企業集團積極申請能耗指標,為布局成渝算力網打好基礎。積極推動成渝雙城數據中心互為異地容災數據中心,做好一體規劃,加快促進數據流通和深化數據應用建設。
市人大代表、渝北區委書記于會文說:“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于會文表示,渝北區將深度參與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和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以深化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為契機,力爭到2026年實現江北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60萬噸、躋身全國前五,5年進出口總額累計突破1萬億元。
市政協委員、重慶百事達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敏建議,要助力重慶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創建民營經濟示范城市,一是要以龍頭企業為抓手,帶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助力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三是要為民營企業搭臺,促進資源整合,以開放的心態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