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國棟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河長制全面推行5周年之際,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推出系列報道“河長說‘河長’”,邀請一批河長,從他們的視角,展示重慶5年來河長制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河湖管理保護的經驗做法。
5年來,河長制在重慶全面推行,實現從“有名有責”向“有能有效”轉變,有力推動河流恢復生機、煥發青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作為九龍坡區二郎街道石楊二社區黨委書記擔任河長以來,以身作則,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持續開展轄區桃花溪水環境治理,筑牢桃花溪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讓桃花溪成為造福轄區居民的幸福河。
擔當責任 當勇挑擔子的“強手”
彩云湖水庫是重慶主城區中心城區修建的第一個人工湖,湖面面積300畝,蓄水168萬立方米,石楊二社區“彩云湖—桃花溪”段沿線約為0.8公里。根據河長制工作安排,我主要負責對“彩云湖—桃花溪”段進行巡查監管工作。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桃花溪河道的“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有責任把它維護好、保護好。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九龍坡區第一時間成立了區河長辦公室。區政府分管區長擔任區河長辦公室主任,水利部門一把手擔任常務副主任,分管水利和環保的分管領導作為河長辦副主任,從區城市管理局、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抽調專業人員,組成全區河長制工作專班,通過立制度、建機制,壓實各級河長責任,強化督導檢查,引導公眾參與,統籌推進全區河長制工作、水資源工作、水土保持工作、河道岸線管理等工作。同時區農業農村委先后作為九龍坡區濱河流域、大溪河流域河長辦公室,開展河流專項管理。
作為河長,我切實發揮“頭雁精神”,牢固樹立河長制第一責任人職責,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踐行重慶市總河長令1、2、3號文件精神,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堅持日常巡查,帶領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志愿者開展“潔凈家園護河”活動,懸掛宣傳標語,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持續開展桃花溪水環境治理,筑牢桃花溪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耐心細致 當發現問題的“能手”
桃花溪,蜿蜒16公里,潤澤了九龍坡區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轄區居民的美好記憶。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接排進桃花溪,曾經碧波蕩漾的桃花溪充斥著濃烈的臭味,這里不再有漁歌晚舟,路人過往也是掩面逃離。
一段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治理之路,成為這一灣溪水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的見證。經過多年的治理,處于桃花溪上游的20多個大大小小的垃圾場被全部關閉,600多萬噸垃圾被科學處置,沿岸4萬余平方米的違章建筑被拆除,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納入主城區排水系統。
然而,由于近幾年城市大規模發展,桃花溪河道兩岸原有雨污管網不能滿足現狀,常有污水溢流入河污染河道。其中,桃花溪一橋曾因污水處理不當,造成河水污染較為嚴重,周邊居民對此頗有意見。擔任河長后,我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執法隊員多次到現場,走進溪水、泥潭仔細查看污染情況和查找污染源頭,并及時上報相關部門。最后,在區城管局、九龍園區等相關單位的指導下,解決了桃花溪一橋污水處理問題。
在一次巡河中,我又發現桃花溪河水突發渾濁。為查明原因,我帶領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排查,最終查出了原因,原來是正在施工的森林小學因污水管網錯接導致河水渾濁。于是,我立即走訪協調森林小學及相關責任單位,并要求馬上整改以保護桃花溪的河水清潔。最終,在多方努力下,桃花溪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澈。
積極作為 當解決難題的“好手”
石楊二社區轄區楊升橋污水處理廠周邊“桃子林”區域屬公園保護區域,居民在土坡頂部開荒種菜,糞臭味經常四處彌漫。這里臟亂差的環境給周圍小區居民、過往行人造成影響。
在擔任河長之初我就確立了自己的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再苦再累也要把河道兩岸私辟菜地、污水亂排的問題解決掉,還桃花溪一個干凈,給居民一個清凈。針對河道河流管理保護突出問題,我決心啃下這塊治理“硬骨頭”,合力開展“三排”、“三亂”專項整治行動。
為解決“桃子林”區域開荒種菜的難題,我負責牽頭,多次實地勘察,單是整治方案就反復斟酌修改5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10次,試圖探討出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最后發現,只有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根植于居民心中,讓他們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才能徹底解決開荒種菜的問題。所以,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只要有空,我就同種菜居民進行溝通協調,做好宣傳工作,希望能在他們的理解和認可的前提下自覺配合整治。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我不斷地對種菜的居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今桃花溪兩岸約1.5萬平方米的菜地已全部整治完畢。
如今,二郎街道還邀請專業綠化團隊重點對“桃子林”區域3萬平方米的綠化帶進行提檔升級。同時,規劃簡易休閑步道,對整治區域綠化項目進行打造,把九龍坡“桃子林”還原成陶淵明的“桃花源”,將其打造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兢兢業業 當創造美麗的“巧手”
20世紀80年代,彩云湖曾是一片荒地。當時彩云湖旁有個興隆垃圾場,垃圾如山,周邊的生產生活廢水都流到這里,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群眾對此頗有怨言,甚至有居民搬離此處來逃避污染。進入21世紀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地區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在河長制嚴格落實后,各級政府和社會團體、組織都對這段水域的保護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而在過去幾十年治理桃花溪過程中,由于多年污染,桃花溪上游堰塘、農田被填平,土地板結硬化。為避免水患發生,2007年,桃花溪上游新建起調蓄洪水庫——彩云湖,并開始打造彩云湖國家濕地公園。
彩云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開創了我國濕地公園與城市次級河流協同建設的先河,成為全國城市次級河流污染治理史上的典范。2017年10月,桃花溪流域整治項目成果獲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如今,沉寂已久的桃花溪流域重新活躍起來,并成為九龍坡區生態保護的重要名片。只要天氣晴好,兩岸游人如織,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桃李成林、觀白鷺翩躚,盡情享受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幸福生活。看到彩云湖桃花溪段的水質得到極大改善,作為 “彩云湖—桃花溪”的守護者,我感到特別地自豪。
(作者系九龍坡區二郎街道石楊二社區黨委書記、桃花溪桃子林河段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