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於坊 莫幼政

[摘 要]“‘非遺’進校園”是各地區學校向學生宣傳、展演并授課地方“非遺”內容,以加深學習和了解“非遺”文化,是地方“非遺”在校內傳承發展的手段。以廣西壯族“打扁擔”這一“非遺”項目為例,調查鄉鎮中小學如何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了解其工作成效、內涵與意義的同時,探討地方“非遺”在鄉鎮中小學的傳承困境,并提出可持續性發展策略。
[關鍵詞]“非遺”進校園;打扁擔;傳承模式
自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以來,國家及各地政府全面推進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評估、申報與保護工作,通過成立機構、健全法規、完善政策等措施,搶救了一批又一批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到2020年末,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項目共有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①廣西作為文化遺產豐富的多民族聚居區,目前已有52個項目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762個項目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②。
我國在2011年通過并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提出要求:“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由此開始,“‘非遺’進校園”成為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一個新舉措,各地政府開始逐漸加大對“‘非遺’進校園”實踐的推進力度。目前學界對“‘非遺’進校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高等院校課程與“非遺”結合的探討上,涉及鄉鎮中小學的研究較為稀少,而且對“打扁擔”這類地方“非遺”的研究,大多關注其自身的傳承困境,較少留意其在校園中的傳承模式。本文著重關注地方“非遺”在鄉鎮中小學的傳承和發展,為“‘非遺’進校園”實踐提供一些案例參考。
一、改良創新:壯族“打扁擔”的傳承發展
壯族“打扁擔”,也稱壯族扁擔舞,是常見于廣西都安縣、馬山縣、上林縣等地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表演者手持扁擔相互敲擊長凳,配以其他樂器或音樂進行表演,表演者人數通常為雙數。扁擔舞最初的道具并非扁擔,而是來源于對“打舂堂”的改良與創新,有關記錄最早見于唐代劉恂《嶺表錄異》:“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盤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于數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③“舂堂”即南方用來給稻谷去殼的木槽,人們將稻谷置于舂堂中,用木杵碾開稻谷殼,取米粒以燒飯。木棒與舂堂撞擊發出的聲響形成節拍,演變為一種藝術形式。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中也有記載:“靜江民間獲禾,取禾心一莖藁,連穗收之,謂之清冷禾。屋角為大木槽,將食時,取禾樁于槽中,其聲如僧寺之木魚。女伴以意運杵成音韻,名曰樁堂。每旦及日昃,則樁堂之聲,四聞可聽。”①后來稻作民族人民以此為娛樂,在勞作間隙通過打舂堂消遣休息、振奮精神,逐漸形成寄托人們祈求風調雨順或慶賀豐收等情感的習俗。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編寫的《隆山縣志》記載:“打舂堂之習,相傳久矣,今猶未衰,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為自由娛樂期間,婦女三五成群,作打舂堂之樂,其意預祝豐年,故有諺云:‘正月舂堂聲隆隆,今年到處禾黍豐’。”②
關于打舂堂如何演變為打扁擔,《隆山縣志》記錄:“但渾大木,近頗難得,舂堂之用鮮矣。婦女每用木板以代其法,以一長方堅致之木板,兩端墊以長凳,兩旁排列婦女二三,手持扁擔,上下對擊,或和以鑼鼓遍迫轟冬,高下疾徐自成聲調。”③可見由于道具的獲取和重量等問題,這一活動由木杵敲擊木槽的“打舂堂”,逐漸演變為扁擔敲擊木板的“打扁擔”。隨著時代發展,“打扁擔”的祭祀和祈求功能逐漸減弱,娛樂功能加強,后來就成為民間傳統舞蹈項目。據《馬山縣志》記錄,打扁擔的方法主要有“插秧、水車、耕田、收割、打場、舂米等打法”,④其反映出擁有悠久稻作歷史文化的壯族以舞蹈模擬勞作,記錄了人們從種稻谷到收稻谷的勞動過程。勞動人民的智慧助推這一傳統舞蹈得到改良和創新,使之傳承至今,并得到政府和專家學者的重視,在2008年成功申請進入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山縣人將打扁擔、會鼓、三聲部民歌統稱為“馬山文化三寶”。馬山縣政府自2014年起,就在縣內各鄉鎮中小學開展馬山縣“文化三寶”進校園活動,并在各鄉鎮建立“非遺”教育試點學校,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鎮中小學的日常教學工作。馬山縣加方鄉地處縣城東部,山多地少,扁擔是當地主要勞動工具之一,有著悠久的“打扁擔”歷史,堪稱扁擔舞發源地。馬山縣加方鄉初級中學(以下簡稱加方初中)作為當地唯一一所初級中學,成為以“打扁擔”為特色的“非遺”教育試點學校。該校在2017年創建“一校一品”特色學校,以傳承和發展扁擔舞為目標和使命,制定“非遺”進校園的工作方案。在當地政府、教育局與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加方初中的扁擔舞表演在各大文化藝術節、縣級“‘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等活動中皆有出色的表現,并在2018年由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為地方“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貢獻。本文對加方初中“‘打扁擔’進校園”的傳承模式進行研究,為“非遺”在中小學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借鑒。
二、“五進”校園:“非遺”特色校園的創建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出,“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其中特別提到對“非遺”教育、宣傳和能力的培養。“各締約國應竭力采取種種必要手段,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主要通過……向公眾,尤其是向青年進行宣傳和傳播信息的教育計劃。”⑤“現代化的學校教育作為當今專業技能教育和文化知識傳承的主陣地與主渠道,必須作為‘非遺’傳承和保護的主要杠桿與強力支點加以利用。”⑥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對青少年進行“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馬山縣作為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將“非遺”引進課堂,在學校進行地方“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借由對馬山縣加方初中“‘打扁擔’進校園”的“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建設工作的調查,總結學校將“打扁擔”融入學校日常教學的工作方法,概括出了地方“非遺”“五進”校園模式。
(一)“非遺”“進”規章制度
在國家以及自治區的“非遺”保護政策驅動下,馬山縣政府、縣文新廣體局、縣民宗局以及縣教育局等相關部門在全縣開展“文體興盛工程”“文化惠民項目”“‘五個一’民族特色活動”“‘文化三寶’進校園”等活動,并印發了相應的實施方案,如《馬山縣中小學創建特色學校工作方案》《馬山縣推進社區教育發展實施方案》等,通過建立鄉鎮“非遺”教育試點學校、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等方式推動地方“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政策的出臺,加方初中“‘打扁擔’進校園”工作得到政府資金支持。馬山縣民宗局在2018年先后向加方初中發放9萬元少數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用于支持加方初中扁擔舞傳承工作。加方初中在政府的幫助下開展“‘打扁擔’進校園”的“非遺”傳承與教學實踐活動,學校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討論并制定《馬山縣加方初級中學扁擔舞傳承特色學校創建工作方案》,以“靈動、和諧、擔當”為指導思想,以“加油干,方圓夢”為主題,組建了特創組、規劃組、宣傳組、硬件建設組等八個工作小組,有條不紊地開展制定工作計劃、搜集資料、創建課程、建立展示廳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借助“加方鄉為扁擔舞發源地”這一契機,成立“扁擔舞之家”,以“打扁擔”作為“一校一品”特色校園建設的主推項目。加方初中將“非遺”進校園工作納入學校發展目標和規章制度,制定相應的推進方案,為地方“非遺”進入鄉鎮中小學的實踐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非遺”“進”校本課程
地方“非遺”要在校園得以傳承和發展,不能只依賴于“‘非遺’進校園”的宣傳、表演和展示等方式,還要通過創設“非遺”校本課程,讓地方傳統植根于中小學校園。加方初中在2017年成立“‘文化三寶’進校園”課題組,成功申請了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課題組教師積極推進課題進度,通過聯系馬山縣文體局收集“文化三寶”相關資料、向各位“非遺”傳承人學習相關知識等方式,豐富了學校“非遺”課程資源。課題組以調查所得材料,結合學校實際,開設學校特色扁擔舞課程,采購或自制所需道具,自主編寫《特色創建,扁擔傳承》校本民族教育教材,教材內容包括“文化傳承”“文體之鄉”“校園建設”等內容,圖文并茂介紹了扁擔舞的起源和傳承、扁擔舞的基本打法、學校學習扁擔舞的歷史與成果等方面的內容。“打扁擔”課程以“使學生人人會打扁擔舞,個個為傳承做貢獻”為目標,立足本土文化與本校特色,以“打扁擔”為突破口滲透民族文化教育。目前加方初中共有18個班級、881名學生、7名打扁擔教師,學校每周對七年級新生開設1節“打扁擔”課程,每年定期邀請加方“打扁擔”傳承人進入校園,為全校師生開展“打扁擔”展示宣講課程。
(三)“非遺”“進”課堂內容
這主要指將國家政策融入校本教材,將校本教材融入日常教育。加方初中集結七名有“打扁擔”經驗同時是加方“金花扁擔隊”隊員的學校教師作為學校“打扁擔”教學團隊,每年對初一新生開設“打扁擔”課程教學,以讓學生“知來源、有意愿、學得會”為目標,將教學內容設置為“背景介紹+實際演練+文化匯演”三部分。團隊首先向學生介紹“打扁擔”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演變、文化內涵、所使用的道具、舞蹈的樣式等;其次向學生進行扁擔舞打法詳細動作分解,通過實際操作指導學生學會扁擔舞的基本打法;最后通過學校文藝匯演的方式考察各個班級“打扁擔”的學習效果。據學校“打扁擔”教師M老師的介紹,加方“打扁擔”有三套傳統基礎打法,初學的學生首先練習比較簡單的一套打法,之后再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決定是否練習另外兩套。“‘打扁擔’看似簡單,實際上要打得整齊好看還是比較困難的,站立、半蹲、對打的姿勢都要調整糾正,敲擊扁擔凳和敲擊扁擔的節奏要卡得準、對得上才行。”1對于“打扁擔”課程的開設,學生大多持感興趣的態度,“‘打扁擔’一個人是不能打的,需要兩個人一起配合才行,所以跟小伙伴一起學很有趣,剛開始總是出錯,兩個人打不到一起,但是也很開心”。2“打扁擔”課程作為學校民族特色教育課程,為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打開了一扇窗口,同時也為學習生活增添了樂趣。
(四)“非遺”“進”課外活動
加方初中對學校民族特色課程的打造不止停留在課堂上,還讓“打扁擔”走進學生的課外活動中。由于學業壓力,八年級和九年級不再開設“打扁擔”課程,為了避免學生“學了就忘”,學校在每周二、周四的大課間開展全校性的“打扁擔”活動,但由于正規的“打扁擔”需要扁擔與扁擔凳的道具,而學校場地、道具以及大課間的時間有限,學校“打扁擔”老師便自主創新編排了一套大課間扁擔舞《壯娃打扁擔》鼓點(如右圖),將道具進行簡化,讓每位學生人手一根扁擔,兩兩對打即可完成,既節約了“打扁擔”的道具和時間成本,又能通過簡短、精悍卻有力量的鼓點讓全校學生參與進“打扁擔”活動,使得活躍身心的校園大課間同時成為傳承“打扁擔”文化的場所。
學校每年積極開展“‘打扁擔’傳承人進校園”的課外活動,讓“非遺”傳承人牽手中小學生。學校邀請到了“打扁擔”第二代傳承人莫菊花,讓她給全校師生講解和展示“打扁擔”的傳統鼓點,講述她“打扁擔”的經歷與對“打扁擔”的傳承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打扁擔”這一自治區級“非遺”的傳承現狀,在激發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喚醒他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此外,加方初中組建了校級扁擔隊,讓優秀學生代表學校積極參與縣級、市級民俗展示活動,如馬山縣中小學生文化藝術節、馬山縣“文化三寶”進校園工作成果展演、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廣西“大地飛歌”開幕式等,讓“打扁擔”走出加方,讓人們了解“打扁擔”文化。
(五)“非遺”“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體現著學校的精神文化內涵,是了解學校教育特色的最直觀的平臺。在政府撥款與學校籌款的雙重努力下,加方初中在以“打扁擔”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做了許多努力,讓學生耳濡目染體會壯族傳統文化。學校校門外有25米長的民俗文化宣傳欄,向往來家長和群眾展示馬山“文化三寶”的主要內容和發展狀況;在校內,用“文化三寶”圖標裝飾教學樓墻面,用系著金絲的扁擔點綴綠化帶,在校內宣傳欄張貼“打扁擔”的簡介和鼓譜以及活動剪影,用扁擔與扁擔凳的模具裝飾校園等。此外,學校投入4萬余元在校內建立了以“打扁擔”為主題的民俗展示廳,展示廳內除了展示“打扁擔”這一傳統文化的歷史與傳承、服裝和道具,還展示壯族及廣西其他主要民族民俗,并附有簡要介紹。在地方“非遺”“五進”校園的行動中,借由民俗文化展示廳的建立,加方初中初步形成以“打扁擔”文化為特色,以多民族多民俗文化共同發展的校園文化。
三、加方初中“打扁擔”進校園的傳承困境
“打扁擔”作為民族特色教育內容進入鄉鎮中小學,擴大了這一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性,擴大了中小學生及家長群眾對地方“非遺”的了解,但就“非遺”在校園中的可持續性傳承而言,“打扁擔”課程在加方初中的持續開展依舊存在困難。
(一)教師稀缺,傳承人與學校對接困難
“非遺”傳承人的老齡化是絕大多數“非遺”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打扁擔”目前共有三代傳承人,最年輕的傳承人45歲,傳承人新生力量不足,年輕人大多認為“打扁擔”的經濟效益難以支撐他們養家的需求,而傳承人目前尚不能只依靠“打扁擔”的收入生活,“打扁擔”的傳承與發展變成了一項“情懷事業”。傳承人進校園的講學活動目前也只能做到一個學年開展一次。加方初中主要依靠校內“打扁擔”教師進行授課與訓練。
學校目前有7名“打扁擔”教師,但均為兼職教師,且皆為中考科目教師,在完成自己本職教學工作的同時要兼顧“打扁擔”課程,在校內外的文化活動中還要組織校扁擔隊編排表演或參賽的節目,教學壓力大。同時學校民族特色教育課程教師還面臨流動大的困境。加方初中校領導表示:“學校之前還有一位音樂老師也能教‘打扁擔’的,比較專業,但后來調去別的鄉鎮了,所以我們學校的‘打扁擔’老師目前都是兼職教師。”①傳承人老齡化與傳承人不能以“傳承”為生的現狀,使其與學校對接困難,學校請不到專業的老師進行“打扁擔”教學,使得“打扁擔”進校園的傳承工作難以朝深度開展。
(二)課時不足,無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
由于面臨升學壓力,加方初中的“打扁擔”課程目前只在七年級開設,八、九年級的打扁擔活動僅在周二和周四的大課間開設。七年級學生在每周1節“打扁擔”課的短時學習中,想要能較好掌握“打扁擔”的技巧比較困難。與此同時,目前“‘非遺’進校園”的民族特色課程只停留在“興趣課”的階段,主要的目標是讓學生對地方“非遺”有基礎性了解,距離保護與傳承的目標有一段距離。加方初中的“打扁擔”課程目前并未制定教學評價機制和學生考核制度,只通過文藝匯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察,因此在學生的認知中較難形成自覺意識,認為扁擔舞“會打就行”,也不受考試與成績的限制。在課時不足、無評價機制狀況下,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受到相應的削減。
(三)缺乏土壤,文化自覺意識尚未形成
加方初中學生以壯族為主體,占全校學生的50.9%,其次是漢族與瑤族,在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前,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了以“非遺”為主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對“非遺”知之甚少,對本民族文化也不甚了解,許多同學對馬山“文化三寶”的內容是不夠了解的。經過以“打扁擔”為特色的“一校一品”校園建設實踐后,學生對民族文化有了基礎性的了解,在學校里基本做到了“人人會打扁擔舞”,但目前停留在“會打”的階段,尚未能真正激起學生學習、保護地方“非遺”的使命感,總體而言學生文化自覺意識不強。
過去“打扁擔”這一文化傳統得以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稻作民族日常生活中對這一道具的頻繁使用,需要通過木杵碾磨稻谷,需要扁擔搬運糧食。而如今農村農田的利用率已極大降低,大多數的學生家長在城市務工,鄉鎮學校的兒童缺乏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識和情感,只是從課堂習得“打扁擔”的知識,因而難以對這一習俗產生“根”的找尋與繼承的情感。再者,“打扁擔”是需要了解打法、熟記鼓點、不斷練習才能打好的,學生容易對此產生畏難情緒,且初中階段的“打扁擔”學習在高中并不延續,致使學生對地方“非遺”的傳承不夠重視,要培養出一支優秀精良的扁擔隊不易。
(四)知名度低,文化傳統缺乏宣傳力度
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要依靠其自身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推動,因此,“非遺”的知名度是拓寬“非遺”市場的重要保障。“打扁擔”這一民間舞蹈的主要推廣場所目前局限于各類文藝展演、開幕式、旅游節、文化節等活動,推廣力度較小,受眾群體較為單一。當地政府和學校目前所做的推廣工作主要是圍繞著“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建立成果的宣傳,以及加方鄉“扁擔文化節”活動的開展,通過活動吸引媒體報道,大多呈現在南寧電視臺、《南寧晚報》、南寧文明網、廣西吃喝玩樂公眾號等媒體平臺上,報道時間短,頻次低,與新興媒體平臺合作較少。在影視方面,加方初中僅在2017年參與了《音繞壯鄉——廣西壯族特色樂器電視專題片》的部分拍攝,未有專門的“打扁擔”紀錄片或學校影像記錄專題片,單靠傳承人與學校的力量無法擴大“打扁擔”的知名度。
四、“打扁擔”進校園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國家教育部指出,“各傳承學校要扎實推進創建工作,要以課程教學為基礎,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支撐,以輻射帶動為拓展,以成果展示為助推,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打造成本校的美育特色和品牌”。②在義務教育階段,“‘非遺’進校園”實踐過程中,要避開傳承困境,解決發展困難,就必須形成由上至下的完善政策,形成“政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效果,效果完善政策”的可持續循環。
(一)依托政策,“非遺”主體協力發展
教育部在2011年印發的《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學校通過設置相應的藝術或文化課程,以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藝術的欣賞和評價,形成多元文化意識。國務院在2015年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皆提到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性。此外,2021年3月,教育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可見國家對我國“非遺”的重視程度和保護力度。
各地方政府部門要緊跟國家政策,制定適合地方“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有效模式,尤其要在各個“非遺”主體的有效銜接上,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要積極挖掘地方“非遺”的價值,有效開展地方“非遺”的保護工作,避免傳承人老齡化并逐漸走向衰落的問題;各級學校要積極搭建與“非遺”傳承人聯合教學的平臺,培養新生代傳承人并密切與學校的聯系。各地教育部門要擬定并實施“非遺”教育的各級銜接工作,讓“非遺”走進中小學后能在高校延續學習,同時能夠培養專職民族特色課程教師,為各級學校輸送穩定教師資源,減輕兼職教師教學壓力;各社區與企業要使地方“非遺”得到生產性開發,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礎上實現“非遺”產業化,讓“打扁擔”類的“非遺”項目衍生出的“非遺”產品在能夠補貼傳承人生活的同時提高地方“非遺”知名度,推動地方旅游業發展。
(二)明確計劃,建立教學評價機制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2018年在《中國詩詞大會》這一節目中接受記者采訪,對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三方面工程建設建議,即覆蓋教育學段的固本工程,融入教材體系的鑄魂工程,貫穿人才培養的打底色工程,同時強調對教材體系的建設,要依據不同學段的學生來制定方案。加方初中的“‘打扁擔’進校園”實例反饋出其各年級教學無法深入銜接、無評價機制等缺陷。因此,當地中小學應當創新教學機制,結合校本情況制定民族特色課程計劃,將課程目標細化并落實到教學中。尤其要側重對評價機制的制定,讓教師和學生都能有可供參考的目標,并制定遞進式教育教學評價機制,讓對“非遺”的學習不只停留在“了解”的層面。此外,地方教育局與學校需共同克服專職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通過增加績效等方式提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讓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學校常態教學工作中。
(三)回到民間,提升學生文化自覺
“市場經濟改變傳統文化生態,現代文化傳播導致傳統文化認同危機,城鎮化加速原有文化空間瓦解。”①文化自覺無疑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在“‘非遺’進校園”實踐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實現由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覺的轉變,再由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由此,在“打扁擔”即將失去傳承土壤的今天,鄉鎮中小學應該借由“‘非遺’進校園”這一活動,讓民族特色文化傳承人走進校園,再由學生帶著傳統文化回到社會,讓來源于民間的文化回歸民間。首先,學校可以依托政府開展的社區教育發展工作,開放共享學校資源,為“‘文化三寶’進社區”提供教學場地和教育服務;其次,可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特色校園文化創建工作,如讓有條件的家長為孩子制作扁擔、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文藝匯演、邀請傳承人宣講等,形成“非遺”進校園的小手牽大手模式。
(四)平行聯動,擴大“非遺”宣傳力度
為提升地方“非遺”的知名度,擴大民族特色學校的宣傳力度,讓各中小學學生了解到多元的優秀民族文化,政府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力度,擴大宣傳面,通過與縣級、市級的新聞媒體展開合作,對地方“非遺”相關的校園活動、社會活動進行積極宣傳與報道,讓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真正進入大眾視野。二是制作視頻宣傳材料,整合為資料庫。近年來,廣西各市縣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及“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創建工作,皆取得積極成效。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整合自身工作成果,如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起緣、發展、成效,對該特色傳統文化進行介紹與展示。三是建立網絡聯動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各地可組建地方“‘非遺’進校園”平臺,將各試點學校的民族文化教育精品課、成果展等內容共享至平臺上,讓不同地區學生能夠依托網絡平臺了解到不同的民族傳統文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各地民族特色學校或文化場所的研學活動;沒有條件的鄉鎮中小學可利用現代網絡新興技術,如故宮“VR+文創”新興傳播路徑,遠距離“參觀”故宮,了解民族文化。
“如果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日常的學校活動,學校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增加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會讓所有學生在生活中真實感受到民族地位平等,促進民族間的交往。”①依托廣西壯族自治區豐富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開展“非遺”“五進”校園的同時,要正視“非遺”校園傳承模式中的困難與不足,以“一校一品”的校園特色教育建設為依托,展開多方位聯動,讓“非遺”“出校園”,讓學生在了解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同時了解我國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覺意識,維護民族文化多元和諧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最終目標。
作者簡介:韋於坊,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莫幼政,南寧師范大學副教授。
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http://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
②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名錄,http://www.gxfybhw.cn/directory.php?jb=2.2021.03.09
③劉恂:《嶺表錄異校補》,商壁、潘博校補,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第53頁。
①〔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一》,中華書局,1985,第42頁。
②中國體育博物館、國家體委文史工作委員會:《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132頁。
③④馬山縣志編纂委員會:《馬山縣志》,民族出版社,1997,第701頁。
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件匯編(2016版)》,2006,第10、13頁。
⑥吳文科:《非遺如何“進校園”?》,《中國文化報》2014年第8期。
1采訪對象:M老師,女,壯族,41歲,加方初中數學老師兼打扁擔老師;采訪時間:2021年2月25日;采訪地點:馬山縣加方鄉初級中學。
2采訪對象:L同學,女,13歲,壯族,加方初中205班學生;采訪時間:2021年3月1日。
①采訪對象:加方初中校級領導W老師,男,壯族,53歲;采訪時間:2021年2月25日;采訪地點:馬山縣加方鄉初級中學。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公布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名單的通知[EB/OL].(2018-01-24)[2020-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1802/t20180207_327024.html.
①曾蕓:《文化生態與“非遺”保護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①陳立鵬、段明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幾點思考——心理學的視角》,《中國民族教育》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