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竹青

川渝兩地同處長江上游,是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肩負著共同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使命。
2021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持續保持為優,74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6%,9個渝入川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6天;四川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1%,16個川入渝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89.5%。
川渝兩地是如何攜手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譜寫新時代區域合作發展新篇章的?
事實上,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后,川渝兩地就開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深化合作,探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之路。
共治跨界污染
初春時節,銅缽河碧水清波,水草搖曳,兩岸新綠已悄然冒出枝頭。
盡管春寒料峭,居住在銅缽河附近的居民還是時常來到岸邊轉一轉,鍛煉身體。
“現在的銅缽河很干凈,我們都喜歡在這里散步,環境不比城里的公園差。”附近居民說。
銅缽河是流經重慶市梁平區和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達川區的嘉陵江支流,這里曾污染嚴重,長期影響著流域周邊群眾的生活質量。
“2017年,銅缽河流域上河壩斷面水質為Ⅳ類,部分月份水質甚至被判定為Ⅴ類或劣Ⅴ類。”梁平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回憶說。
從過去的黑臭水體到如今的水清岸綠,銅缽河翻天覆地的變化,源于川渝聯合推進跨界水污染治理。
為了給銅缽河“刮骨療毒”,川渝兩地簽署《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協議》后,又共同印發《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建立了聯席會商、聯防共治、信息共享、流域生態補償、聯合執法等機制,打破了行政區域壁壘,實現了常態化的聯防聯控、共建共保。
不僅如此,川渝兩地還投入6.89億元,實施57個治理項目,為銅缽河流域解決了一批水環境突出問題,完善了一批環保基礎設施。截至目前,銅缽河上河壩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個別月份水質達到Ⅱ類。
銅缽河的美麗蝶變,只是川渝兩地攜手共護一江碧水的一個縮影。
為了推進跨界水污染治理,川渝兩地聯合印發《瓊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三年行動計劃》,以整治跨界小流域為重點,共同推進瓊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環境修復;實施跨省市排查暗訪,建立全國首個跨省市聯合河長制辦公室,聯合開展巡河,排查整改污水“三排”(偷排、直排、亂排)問題182個、河道“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315個,組成7支暗訪組對長江、嘉陵江、岷江、涪江等22條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開展聯合暗訪,復核整改疑似問題144個;推動河流上下游數據共享,在跨界河流修建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監測跨界河流水質,依托國家水質自動綜合監管平臺,實現川渝25個交界斷面水質監測數據共享。
共商環境管理
2020年4月1日,川渝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召開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一次聯席會議。
在此次會議上,川渝兩地簽訂了《關于深化川渝兩地大氣污染聯合防治的協議》《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合作機制》等合作協議。
同年7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戰略合作協議》在渝簽署,雙方約定,將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協作、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前沿政策研究、推進水污染防治合作、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聯動、推動環境執法與應急互動等方面,建立務實高效的合作機制,共促環境保護,共建生態文明。
同年11月,川渝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召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并簽訂《深化川渝兩地生態環境監測合作協議》《深化川渝兩地生態環境標準協同合作協議》。
2021年10月,川渝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召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三次聯席會議,共同探索建立跨區域環評協商機制、探索共建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川渝兩地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走深走實。
……
一次次協商會議的召開,一份份合作協議的簽訂,推動著川渝協同環境監管體系日漸完善。
截至目前,川渝兩地累計簽訂涉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超過70份,兩地還積極推動生態環境標準統一,共同推進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陶瓷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地方標準編制。
與此同時,川渝兩地還健全環境硬約束機制,堅持一張負面清單管兩地,建立起區域環境準入協商機制,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會商,提前介入涪陵至宜昌沿江高鐵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共同推進瀘州至永川(川渝界)高速公路、成渝中線高鐵等7個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
共建“雙碳”示范區
2021年12月,川渝兩地首次共同舉辦節能環保品牌推廣川渝行活動。
活動期間,通過舉辦川渝節能環保產品技術推廣活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節能環保工作座談會等,川渝兩地展示了各自的節能環保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進一步探討了兩地產業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重慶將攜手四川共同實施川渝環保產業一體化推進行動計劃,統籌兩地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和集聚區產業發展方向,在兩地毗鄰地區培育一批創新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明顯、規模效益顯著的環保產業集聚區。同時,川渝兩地將從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方面制訂實施細則,對兩地重點環保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推進節能環保產業優化升級。”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川渝地區肩負著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要更加注重綠色發展。
今年2月,川渝兩地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這是全國首個區域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川渝兩地將重點從能源結構、綠色產業、交通運輸、區域空間布局、財稅金融等10個方面協同合作,共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區。
目前,川渝兩地已啟動重慶兩江燃機電廠二期、豐都栗子灣抽水蓄能電站,四川涼山風電廠、甘孜南部正斗光伏實證實驗基地等項目建設。
此外,川渝兩地還開通了川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17條,川渝間10條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充電樁實現全覆蓋,共推綠色低碳出行。重慶建成并上線全國首個覆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重慶還著力建好用活地方碳市場,截至2021年底,碳配額累計成交量、成交總額分別為2791萬噸、5.14億元。
與此同時,川渝兩地共同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截至2021年底,重慶新能源裝機規模達179萬千瓦,2021年天然氣、頁巖氣開發投資125億元,產量約141億立方米。
在川渝兩地的共同努力下,綠色低碳的雙城經濟圈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