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
某日,我如約來到P縣政協文史委辦公室。
還沒跨進門,該委特聘責任編輯大老劉便熱情地迎上前來,把我讓進屋里。
“大作家,坐坐坐!”
然后親自倒了一杯茶,遞到我的手里,“我知道您是上海人,愛喝龍井茶,這可是我愛人去杭州旅游,特意帶回來的。請您嘗嘗鮮。“
“劉主編,都是自家人,何必那么客氣!有什么事兒,您就直說吧。“
“好,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開門見山。打開天窗說亮話了。是這么回事兒,前兩年您替裘主席代筆寫了兩篇文章,他很滿意,說你水平高。文字功底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年適逢建黨100周年,我們想請您寫一篇文章,重點談一談P縣文史委在黨的領導下做好文史工作,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有效地推動、促進了P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我是上海知青,扎根這兒40多年,退休以后還想為第二故鄉做點什么,于是愛上了文史資料寫作。幾年來拉拉雜雜寫了不少文章,被《P縣文史資料選輯》選用,跟他們合作得十分愉快。如今大老劉提出這個要求,我自然沒有理由推辭,很爽快地答應了。
要寫好這篇命題作文,首先必須仔細研讀38輯《P縣文史資料選輯》上的所有文章,約五、六百萬字。我停下了手頭的電影劇本創作,夜以繼日埋頭用功,不知黎明之將至,如此花費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接下來,認真梳理剔抉,反復探討、研究、總結那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最后,我得出結論,P縣政協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是: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P縣政協歷屆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文史資料工作,黨組和主席會議把此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年度工作計劃研究部署,一名副主席分工主抓這項工作,定期聽取文史資料工作的匯報,積極研究、妥善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抓好整體設計、分工負責、專群結合、條件保障四個環節,在健全機構、理順機制、選配人員、安排經費等方面為做好文史資料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健全組織,落實工作職責。
做好文史資料工作,健全組織機構,搞好隊伍建設是關鍵。P縣政協針對文史工作特點,建立以文史委為主,政協相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機構。以熱愛文史、學識相關、溝通協調能力強為基本條件,選好配強文史資料工作專門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采取聘用文史研究員、文史資料員和特約撰稿人等方式,建立了一支比較穩定的兼職文史資料采、撰、編隊伍,通過制訂階段性工作規劃,編制史料征集方案以及組織征集、研究、保管和編輯出版活動等。
三、任務具體,突出重點和特色。
P縣是A地區重要門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地方特色濃郁;為此,縣政協堅持以征集和編纂本縣重大事件、重大變遷“三親”史料為主,突出特色,突出重點,突顯文史資料獨特作用。
領導支持是關鍵。P縣政協在編撰、出版發行《P縣文史資料選輯》的過程中,得到了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增強了工作人員做好文史資料征編、出版工作的信心。
統一戰線是前提。文史資料產生于統一戰線,發展于統一戰線,服務于統一戰線,是政協履行職能、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手段。因此,P縣政協文史委力求體現統一戰線大團結、大聯合的宗旨,把統一戰線各方面人士親歷、親見、親聞,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借鑒作用的史料真實地記錄下來,不斷擴大統一戰線的團結面和聯系面。
文章中還列舉大量數據、事例、證明P縣文史資料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
文章交上去以后,大老劉又約談了我一次,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我關起門來,花了三天功夫,逐字逐句認真打磨,并送有關專家征求意見,數易其稿,總算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轉眼半年過去了。一天,好友張君打電話給我,問道:“李兄,大老劉通知你領稿費了嗎?”
我說:“沒有啊!”
張君驚訝道:“不對啊,你那可是重頭文章,他們應該重重獎勵才對啊!”
我立馬撥通了大老劉的手機,他囁嚅半天,方吞吞吐吐地說道:“李老師,不好意思,你的稿子被領導斃了。”
“為什么?”
“領導說,自己寫文章表揚自己不好,成績擺在那兒,不說也跑不掉。”
“縣委、縣政府不也在工作報告中大擺特擺自己的成績嗎?還有,政協主席每年在政協全體會議上作工作報告,不也留出很大篇幅肯定工作成績,總結取得成功的經驗嗎?難道也是老王賣瓜、自賣自夸嗎?”
“李老師,我們也說了自己的理由,可是領導不同意,我們也沒有辦法。”
“你們太不尊重作者了,你知道嗎?為了寫這篇文章,我足足掉了四公斤肉!”
“李老師,這事兒怪我,是我考慮不周。對不起!對不起,實在對不起!”
一句對不起就把我打發了,這,算回什么事兒呢?————
拍馬屁拍到馬腳上,反而被馬給踹了?
長官意志,一言堂?
外行領導內行,瞎指揮?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小人物不值錢,被人當猴耍?
……
不管是什么,反正我認準一條:今后,誰也別想隨意使喚我手中這支筆;御用文人,見他媽的鬼去吧!
張君發來短信安慰我:老弟,吃虧就是占便宜,那篇文章沒有白寫。我看過了,棒極了,你的筆頭是越磨越鋒利了呀!
就像三伏天喝了一杯奶茶,我心頭郁結的塊壘慢慢溶化了……
2022年1月1日夤夜于昆明勤耕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