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莼
2019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重要年份,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全球矚目中勝利召開。會議期間,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成功舉辦民心相通分論壇,在“一帶一路”“工筆畫”的繪制過程中留下了經典一筆,我作為翻譯和外方聯絡員有幸參與這場盛會,加深了對黨的對外工作職責和使命的認識。
在2019年4月一個清晨,我隨領導從復興路4號出發去首都機場迎接英國客人沙遜勛爵,他是中國經濟聯絡中心(以下簡稱經聯中心)邀請訪華的“一帶一路”工商界代表團團長。為了配合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及民心相通分論壇,經聯中心積極邀請各國政商界代表訪華參會。這次邀請的工商界代表團匯聚了多位重量級外賓,包括沙遜勛爵和前德國社民黨主席、國防部長魯道夫·沙爾平等外國政商界風云人物。
在機場等候沙遜的過程中,我不禁回想起此前同他的交往經歷。沙遜有著多重身份,不僅是赫赫有名的英國怡和集團執行董事、英中貿易協會主席,也是英國上議院議員,曾擔任英國財政部商業大臣,是一個堅定的保守黨人士。在此前參加英中貿易協會組織的活動時,他總給人一種彬彬有禮卻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英倫紳士感覺。同他對話時,他的目光總是看向遠處,不喜歡和別人有眼神交流,好像有一種皇室貴族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恍惚間,這位客人便從機場通道里走了出來。
在去往下榻酒店的路上,陪同領導和沙遜寒暄了起來,我擔任翻譯。那天是個霧霾天,陪同領導談到中國正大力改善空氣質量但仍任重道遠時,沙遜的回應卻讓我眼前一亮,“在我小的時候,英國也深受空氣污染的影響。記得有次家里來客人,父親在門口迎接,當時霧霾非常嚴重,客人都走到了父親面前我們才看到。其實,我有很多在中國定居的英國朋友,他們普遍對中國政府改善環境的成績非常認可,中國朋友對自己的要求好像有些苛刻了。”沙遜就中國發表的評論是如此的客觀甚至積極,讓我對他頓時多了幾分親近感。那天不巧遇到堵車,從機場到下榻酒店的車程超過了一個小時,我的筆記翻了一頁又一頁。

“一帶一路”工商界代表團成員相互寒暄。(中聯部圖片)
那次外國工商界代表團是多國團組,雖然只有5位外賓,卻來自5個國家,每個人的日程還不盡相同,協調起來有一定難度。根據分工安排,我主要作為沙遜的聯絡員,保證其在華各項活動順利開展。沙遜抵京的當晚,我陪同他參加中聯部部領導的集體宴請。我們乘坐的中巴車在路上遇到了交通管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紋絲未動。我坐在沙遜邊上,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少,并察覺到他打電話時鼻音很重,在他結束通話后趕忙問道:“您這次來京沒有帶厚一點的外套嗎?如果有需要的話,一會兒活動結束可以帶您去附近的商場買一件。”“沒關系,我走得匆忙,就帶了西裝。還好這幾天都是室內活動。”盡管沙遜推辭了,我還是把這個情況向工作組作了匯報,準備了一件外套備用,為其后面幾天的外事活動提供了保障,這也是我們用心做好外事工作、結交朋友的應有之舉。
怡和集團的主體業務和市場都在中國,沙遜加入怡和集團后,一直強調自己的商人身份。作為堅定的保守派人士,在英國政界馳騁多年的他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這為我們留下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的空間。“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新聞報道里,為什么涉華問題的評論基調大都是負面的?”在活動間隙時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沙遜。沒想到沙遜對此也嗤之以鼻,“如果不把新聞這么寫,那些媒體和記者的收入恐怕會減半。”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之時正值中美經貿摩擦愈演愈烈之際,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一再蓄意打壓、手段不斷升級。在此背景下,沙遜依然能夠發出客觀理性的聲音實屬不易。后來,在我方積極協調下,沙遜還接受了央視財經頻道的采訪。在沙遜回國后,我收到了他的微信好友申請,此前我們一直是短信聯系。那個曾經印象中“高冷”的英國勛爵竟也成了微信里的一個“好友”,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前德國社民黨主席、國防部長魯道夫·沙爾平會間接受記者采訪。(中聯部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一些西方國家鼓噪轉移供應鏈和對華經貿“脫鉤”,唱衰中國經濟前景的聲音甚囂塵上。基于對中英關系和經貿合作的深入理解,沙遜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題為《英國承受不起背棄中國的代價》的署名文章,強調英國已經與中國建立起重要的經濟聯系,不應讓兩國關系陷入危機。他在文章中表示,中國的崛起不僅為英國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為英國公司提供更廣闊的新市場,還為傳播英國文化帶來了機遇。“危言聳聽者稱中國偷走英國的專業技術,但其實,更多時候是來自中國的投資創造或保護了英國的就業崗位。疫情危機過后,中國對世界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沙遜對中國經濟及中英關系的客觀理性分析有力回擊了西方國家的“對華脫鉤論”,他強調中英在廣泛領域加強互利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和長遠利益。作為中英經貿合作的推動者和受益者,兩國工商界共同見證了中英經貿關系的飛速發展。如今,中國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英國也在著力打造“全球英國”,努力拓展全球合作伙伴,中英工商界之間的發展良機仍在。我希望英國工商界有更多像沙遜這樣理性、注重務實合作的人士,助力打造更具韌性和潛力的中英經貿關系。
作者系中國經濟聯絡中心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