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金陵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稚拙美無意識的自由性和多樣性,與傳統的專業卷軸畫所呈現的單一表現形式是兩種不同的傳承系統。相對而言,稚拙美的自由性與多樣性更接近于現代藝術形式觀念的表現體系。民間美術則與原始的稚拙美術一脈相承。它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更注重將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巧妙結合,繼承了原始藝術的實用性和審美共存的特質。稚拙藝術與民間美術二者追求的都是發揮自身文化的價值,實現現代多樣性的表現形態。
稚拙,本意為幼稚和笨拙,指的是藝術創作中體現出的童稚童趣。20世紀法國出現了“稚拙派”,這一畫派是受柏格森“直覺派”的影響,他們拒絕古典傳統和一切造型基礎訓練,追求的是返璞歸真、自然樸素的原始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接觸到的視覺沖擊多為電腦合成的圖片,純真、稚拙的民間美術作品中表現出的稚拙美越來越受到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的重視。
稚拙美在民間美術、原始藝術、宗教美術、少數民族美術以及兒童美術中都有所體現。稚拙的美學形式并非簡單的原始藝術,它是強調天真、不刻意、不做作,用兒童般的天真稚趣看待世界,讓作品充滿激情,飽含自由的情感,是藝術家內心真情實感的表達。
中國現有的美術形態都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特性,這些美術形式與傳統繪畫形式一脈相承。人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實不然,民族的不等于是世界的。因為具有中國本源文化屬性的一切傳統美術形態,它的世界性在于其內在文化特性和價值。而世界性則是現代藝術語言方式所通用的,就是傳統美術形態只有接納現代形式體系的表現觀念,才能與國際現代視覺語言實現充分的對話。
在現代的藝術表現中,稚拙美的各種形式都有現代形式的審美價值。多種形式的稚拙藝術,在表現方面的自由性和多樣性更接近現代形式觀念,而現代形式就是要打破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畫種與畫種之間的壁壘,進而實現更加自由寬泛的表現。
中國古代的農耕生活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民間美術是所有美術形式的源泉,它與原始藝術一脈相承。民間美術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和發揚了傳統藝術的實用性和審美共存的特質[1],是原始藝術的延續和發展。
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普遍具有淳樸和稚拙的特點,更接近自然,是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人們為了表達情感、釋放情懷,通過剪紙、風箏、刺繡、印染、年畫等將各民族特有的民間習俗和風土人情表現出來。民間美術種類繁多,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這種流行在民間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了人民的心愿和信仰,極具民族鄉土特色。
稚拙美以其獨有的審美特征存在于民間美術之中,民間美術這一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它用夸張的形象和強烈的色彩對比傳達其淳樸和強烈的鄉土氣息,將復雜造型簡化處理,表現粗獷和野性的美感,慣于用二維平面去整理所見所思。民間美術保持著中華民族原始藝術的基本品質,它繼承了我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特色,時至今日,生活中處處可以找到民間美術的影子。
民間美術和傳統美術在意向性和內在意愿的表現方面具有相同的文化屬性,在表達民族精神的意蘊和審美理想愿望方面也都保留程式符號和線性以及平面化圖示的表現方式,它同傳統表現形態是一脈相承的。民間美術憑借其質樸和稚拙的造型特點,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所熱衷和青睞[2](如圖1)。

圖1 民間美術
原始繪畫的創作側重于展現個人的主觀意識,塑造這種單純的、無意識的繪畫風格便依托于稚拙美的融入。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遺存下來的巖畫就極具典型性。
原始巖畫是原始人類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原始藝術形式,是人類創作意識和審美意識的起源,我國是世界巖畫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世界發現巖畫最早的國家。原始巖畫的表現風格很豐富,有符號化、裝飾性、圖解式和幾何形式等,也有極強的形式主義和風格化(如圖2)。原始巖畫創作處于人類蒙昧意識時期,這使古人在制作巖畫過程中盡量將三位立體關系轉化為二維平面的形式來描摹對象的形態,采用最為淳樸的造型進行真實形象的模仿。

圖2 原始巖畫
以云南滄源巖畫為例,它是對將先民在洞口處忙碌、“構木為巢”的場景,運用螺旋形的短線條進行勾勒,在洞口疊層巖石上呈現出來的一種原始繪畫。這些巖畫雖然在構圖方面沒有理性的空間感,但在多維空間意識表達形式上是極為自由的。這種原始繪畫所塑造的稚拙形態,表現手法質樸、純真,使所繪形象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3]。
原始巖畫是對客觀事物意象程式化、符號化的處理,具有二維平面的屬性,它表達的是自由。古人的這種表現手法具有稚拙沖動的特點,他們創造了各種程式符號,又不斷地將其重復,在模仿中形成各自的特殊詞匯,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蘊。
原始藝術與模仿自然沒有任何的關系,它不會依托對物象的模仿和觀察,而是憑借記憶和印象,借助意象程式化、符號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將原始藝術的稚拙沖動加大釋放出來的表達方式,這種意象的傳達、程式符號的簡化過程就秉承了天真稚趣的精神意蘊。
我國魏晉時期墓室磚畫中的抽象陶符、彩陶涂繪和青銅紋飾等已經說明原始藝術的成熟(如圖3)。這些藝術形態采用的材料以及意象表現一直貫穿于中國美術的始終,令人回味。墓室磚畫用白粉涂底,土紅色作為邊框,在明度對比和視覺效果上產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一磚一畫,排列有序,極具形式感。人物形象概括得極其簡略,墨線用筆也是疾速流暢,粗獷敦厚,一氣呵成。每一幅磚畫都能呈現出淳樸稚拙的自然意趣。它在基底上完成的寫意形制,與傳統觀念中的形式完全不同,材料和形式都體現了現代藝術元素所帶來的自由和多樣。

圖3 魏晉墓室磚畫
稚拙美在敦煌壁畫中所展現出的意蘊也尤為突出,這些壁畫都出自民間畫工之手,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程式化的文人畫專業訓練,但所呈現的作品卻是曠世巨著。我們從最原始粗糙的形式中可以讀懂微妙的力量。以莫高窟249窟為例(如圖4),這是西魏時期的畫匠所留下的歷史遺存。這些壁畫當時是由一個團隊共同完成的,線條是最需要功底的,圓渾流暢的線條由師傅來完成,而平涂暈淡的色彩由徒弟來填涂,看似隨意簡單的一筆,卻蘊含著豐富的意趣,見證了匠人們精熟的技藝和敦厚的意蘊美感。如同馬蒂斯、莫蘭迪的畫中所表現的,他們表現的不只是色彩本身,而是表現色彩與色塊之間的延伸和過渡,形成那種自由、不刻意、不做作的質樸質感。縱然這些壁畫由于褪色和剝落失去了原有的絢爛,但其斑駁的淡雅虛渺仍然吸引著眾多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圖4 莫高窟249窟
如果我們以現代的審美目光來審視眾多的文化歷史遺存以及那些品類繁多、難于勝計的稚拙美形態,就會發現無窮無盡的文化精神蘊藏其中。
民間美術往往是通過民間美術家“口傳面授”的方式代代相傳的。這些民間藝人不會在意自己親手制作出的藝術品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具有怎樣的歷史淵源,他們只記得這種技藝是祖上所傳下來的,只會本能地將這些技藝刻在腦子里,通過師徒秘傳和臨摹仿效求取手藝,賴以謀生,代代相傳。不經意間,將最為原始的民間技藝保留延續了下來。
剪紙可謂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之一。我們的祖先以簡單的工具和最淳樸的情感創造出質樸藝術。民間藝人往往通過意象程式的技藝,用稚拙、淳樸和嫻熟的表現手法,將自己所要寄予的美好愿望和所見所感,借助二維平面表現出來。特別是北方的剪紙工藝具有造型相對夸張、粗獷渾厚、寓巧于拙的特點。郭沫若曾贊:“曾見北國只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沒在人間永不朽。”可見剪紙藝術因具有樸實無華、稚拙天成的藝術氣質備受人們青睞。
書畫家傅山針對當時藝術界的陳規陋習,曾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國外藝術家對稚拙美也是大加贊賞,法國畫家馬蒂斯曾說:“藝術家應該一輩子像孩子一樣觀察世界,否則,就意味著同時喪失每一個獨創性表現。”
童心未泯,用孩子的天真好奇看世界,是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這樣才能創作出返璞歸真的傳世巨作。許多民間美術家就是用這樣純真而稚拙的感情、大智若愚的心態、嫻熟的手法不斷衍變和升華,創作出率真稚拙的藝術作品的。
稚拙美遵循了簡化形象、自由布置的表現原則,民間藝人將傳承下來的約定俗成的意象程式注入了理想意愿,并使之不斷完美,在平面上按照他們認為合理的位置進行擺放,彌補不足,以求圓滿。這一傳承系統在民俗文化的代代延續中,大量保留了原始、原發和原創性語言符號,為藝術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具有民族文化屬性的、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民間美術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美學、哲學、考古學等諸多領域,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其藝術價值已超越民間美術本身。民間美術稚拙、樸素的造型特點,也彰顯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優秀特質,為廣大人民群眾所青睞。
民間美術與原始藝術的稚拙形式在今天看來具有等同于傳統繪畫中筆墨追求的文化審美價值。稚拙美表現出的無意識的自由性、多樣性,與專業的傳統繪畫表現模式的單一性,雖然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傳承系統,但相對而言,稚拙美的自由性、多樣性更接近于現代形式觀念的表現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體系,但民間美術與原始藝術的稚拙形式以淳樸的符號化視覺語匯和獨特的視覺審美價值展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體現了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價值。
稚拙美在民間美術中的體現主要源于民間藝人將追求淳樸美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有機結合。民間藝人無意識地、毫不做作地將作品呈現出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藝術形式日新月異,很多藝術家的創作都運用程式化的手法進行表現,作品欠缺情感力量和生命色彩。所以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要挖掘真實與稚拙的美,在民間美術中汲取淳樸,讓作品呈現出真實美的內涵,使其更具影響力。民間美術中所體現出的稚拙美感越發顯露出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