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蘇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童寯于《江南園林志》中記載道:“天下之物,不外乎形色而已。”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國色彩繽紛,色從遠古時就能激發人們的審美心理,培育人們的審美能力。研究表明,在人類擁有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中,視覺的作用相對比較突顯,人類有70%~80%的信息獲取都來源于它,而其中對于色彩的喜愛是人類最為普遍的一種美感體驗,也無怪乎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色彩是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合適恰當地運用色彩能夠極大地刺激觀者的感官,激發觀者的情緒,調動起觀者的視覺審美感受。
審美是感知、欣賞、評判美和創造美的活動。作為動詞,“審”有詳細、周密、審查、詳究考察的意思。而“審”需要人作為主體審美者進行參與,才能促發和完成“審”的行為。同時,也不能缺少可供人進行審美的物或者客觀對象,兩者相互配合,美的物吸引人進行感知和欣賞,并進行評價,由此就構成了我們說的“審美活動”。
眾所周知,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域都有其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這些特色不但體現在建筑、工藝、美食、戲曲等方面,還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色彩文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域文化形成了它獨有的地域特色,也形成了它獨有的色彩,可以說地域色彩是一個地域歷史發展、社會進步、文化沉淀的寫照。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色彩要符合當地人們的生活、心理、飲食、文化等需要,也要符合大多數民眾的審美。
江蘇處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文化在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中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之一。而江蘇得益于長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優勢,成為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可謂是山清水秀、鐘靈毓秀、人文薈萃。
從地域上來看,江蘇大致分蘇南和蘇北,總體上呈現南秀北雄的特點。江蘇各個城市都有自己深厚的歷史文化,可以分為“三大區域”,主要是指以南京故都文化和吳文化為代表的蘇南、以楚漢文化為代表的蘇北、以淮揚文化為代表的蘇中。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省會,六朝古都,依山傍水,沿長江、群山和平原交匯的最好區域建城,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現有被譽為“明清皇家第一陵”的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09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16處。傳統工藝中有南京云錦、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金箔鍛制技藝等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南京剪紙、秦淮燈彩、南京仿古牙雕、金陵竹刻等省級“非遺”代表作。由于南京是古都,曾是皇家定都之地,所以在地域色彩上體現了皇家喜愛的明亮、鮮艷、濃郁的色彩,有著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審美格調。以南京云錦為例,色調鮮明,用色大膽,常用紅、黃、藍、綠、紫等富麗堂皇又極具沖擊力的色彩,皇帝龍袍常用的“云龍云錦”(如圖1)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五色觀,整個畫面包含了黃、白、赤、青、玄這五色,其中,黃色占據了最主要的地位,顯現出皇家對黃色的喜愛,又使用了紅色、白色、黑色、青色做對比,整個圖案顏色鮮明、華麗、莊重。

圖1 《云龍云錦圖》
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稱,吳文化以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吳儂細語”為主,以圍繞太湖流域的蘇、錫、常為主要區域,也發掘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網統計,蘇州有6項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其中傳統技藝3項:緙絲、宋錦、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33項入選國家級,包括桃花塢木版年畫、蘇繡、制扇技藝、劇裝戲具制作技藝、蘇州泥塑、蘇州燈彩等。截至目前,無錫有國家級“非遺”11 項,省級51 項;常州有國家級“非遺”13 項,省級有53項。以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之一桃花塢木版年畫為例,主要以桃紅、藍色、大紅、綠色等為基本色,鮮亮妍麗,而其中的桃紅色與“桃花塢”的這個名字互相呼應。《洋燈美人》(如圖2)中以湖色、桃紅、紫色為主,體現了江南雋秀柔美的審美特征。
長江將江蘇主要劃分為蘇南和蘇北兩地,蘇南在長江以南,靠近上海,和長江以北、靠近魯豫皖的蘇北在風土人情與地理面貌上有著很大的不同,蘇南地區風景有著江南的秀美,蘇北地區則有著北方的質樸。蘇北以楚漢文化為主,包含徐州、淮安、鹽城、宿遷、連云港地區,既是江蘇地域主要文化代表之一,也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曾有“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的說法。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例,它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現有9 項國家級“非遺”項目,68 項省級“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徐州剪紙是江蘇剪紙的代表之一,注重色彩搭配,不直接運用物象的自然色,而是借助色彩的象征性,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和裝飾性,它分為南派剪紙和北派剪紙,南派剪紙由于吸收了其他區域剪紙的特色,風格偏精巧細致,色彩更加豐富,有紅色、黑色、藍色等(如圖3);北派剪紙的造型和色彩的變化沒有南派剪紙豐富,以傳統的單色飽和度高的紅色為主(如圖4),充斥著粗獷的力量感,更符合徐州文化的氣質,也更受民眾喜歡。

圖3 南派剪紙作品《三貓美如西施》

圖4 《北派王桂英剪紙作品》
蘇中是指江蘇省的中部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北部,長江中下游的北岸。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三個地級市,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淮揚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的高郵龍虬莊遺址,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京杭大運河帶來了經濟繁榮,還衍生出豐厚的獨具蘇中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
揚州城歷史悠久,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文化興盛,人杰地靈。截止到目前,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剪紙(揚州剪紙)、雕版印刷技藝 、揚州玉雕等入選國家級“非遺”目錄共19項,入選省級“非遺”目錄共62項。以揚州漆器為例,揚州漆藝最有代表性的雕漆嵌玉、嵌軟硬螺鈿,工藝精巧,因地處江南,受到江南文人的熏陶和影響,具有文人雅致的書卷氣,色彩清新典雅。同時在清代揚州又作為宮廷皇家漆器制作的主要地域,受到皇家氣息的滲透,色彩除了清新還多了華貴雅正。揚州漆作黑白分明,體現了中國文人清新淡雅的審美情趣,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黑漆嵌螺鈿云龍紋大案》,這種皇家的龍紋加云紋比較繁復,做不好比較容易艷俗、細瑣,但這件漆作呈現了一種雋美淡雅的文人氣息,堪稱精品(如圖5、圖6)。

圖5 《黑漆嵌螺鈿云龍紋大案》

圖6 云龍紋
南通被中國民間藝術協會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藍印花布的藍色,古人稱之為“青”。在中國傳統五色觀里,五色對應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相生為正色,相克為間色,而青是正色,屬于東方的顏色,東方屬木,木又為春,也就是青色。然而據學者考證史書,自漢代以后穿青色服飾的人地位一般不高,因而低品階官員和庶民都可著青色。中國藍印花布很多,都是藍白二色,各個地區因藍色染料提取原料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特色。而南通地處江蘇,選用的是吳藍作為原料,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五·藍》記載:“吳藍長莖如蒿而花白,吳人種之。”這里的吳人就是指江蘇一帶的居民。南通藍印花布使用簡單的藍白兩色,對比鮮明的色彩,顯出素雅、委婉、深沉的審美情趣。
正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既以色主情又以情觀色,賦予色彩生命質感并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使得色彩本身仿佛也是一種有生命的存在。梁一儒先生曾在《民族審美心理學概論》中對色彩這樣描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
對色彩的喜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和天性,包括對古代無法染制出的純色與單色的肯定、對鮮艷顏色的崇尚等。色彩對人們的情感、心理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眾多的傳統工藝色彩都體現了其情感色彩,同時也加強了色彩的審美功能。中國傳統工藝的色彩有時會背離色彩的本來色相,而是根據受眾的審美喜好賦予色彩象征含義,加入人們的主觀感知,表達視覺的愉悅與傳達精神的感悟,而不是對自然界所見色彩的再現與模仿。江蘇地區傳統色彩的情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我們發現,中國古代生活中不論是皇家還是民眾都喜歡用單色與純色,這些色彩對比強烈,引人注意,更會引發人們的聯想,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感,濃烈的色彩中寄托了民眾對生活的期望,以表達人的情感和意愿。
以江蘇惠山泥人為例,其素有 “三分坯子七分彩”之說 ,這表明色彩在泥人制作中占重要地位。惠山泥人設色遵循了中國傳統五色觀,大面積運用明艷的原色,如紅、黃 、藍 、綠 等,形成了濃郁艷麗的色彩效果。泥玩具大阿福的用色充滿了喜慶吉祥(如圖7)。

圖7 《大阿福》
蘇州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主要表現當地民俗生活、流行的戲文故事和驅邪祈福等民間傳統內容,通常以暖色調的桃紅、大紅為主來表現吉祥喜慶的主題,深受人們的喜愛。
徐州北派剪紙以傳統的單色飽和度高的紅色為主,紅色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被看作辟邪、守護的首選,體現了喜慶幸福、吉祥如意、樂觀向上的象征性傳統色彩觀,富有濃郁的江蘇地域審美情感色彩。
隨著人類歷史的演變發展,中國古代社會從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社會階層分化越來越嚴重,并慢慢形成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社會關系,而色彩藝術在此時也開始逐漸形成了宮廷色彩及民間色彩兩種不同的代表各自階層的藝術派別。宮廷是為了宣揚其權力的至高無上,在色彩運用中喜好華貴的顏色,比如紅、黃、紫等。民間則是為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或是對勞苦生活的慰藉,更喜愛鮮艷、夸張又淳樸的色彩。漢魏以后,統治階層以色表示尊卑地位,規定黃、朱(紅)、紫、黑等顏色多為上層統治階層使用,而青、白、綠等顏色則是下層官吏和大眾百姓使用。尤其是黃色,是中央之色,只有皇親國戚才可以使用,代表了對皇家的尊敬,意在維護統治。
南京云錦作為明清時期的皇家貢品,其多是上層統治階層(宮廷和王公貴族)才能使用。皇家講究莊嚴、隆重的氣場,決定了云錦紋樣的樣式內容,也要求其配色鮮艷明亮,體現一種華麗、富貴、莊嚴的審美特質。故一般采用明朝服飾制度規定的顏色,如紅、藍、黃色,充分體現了等級劃分的符號學特征。
如果說南京云錦體現了江蘇地區傳統色彩的“尊”,那么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南通藍印花布的藍則展現了大眾百姓的“卑”。其實在中國古代青的使用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藍,在中國傳統色彩中青是一種包含多色的顏色,“青”指草木初生的顏色(綠),形容天空、臉色和染織物的顏色(藍),表達“黑而有光澤”美感的顏色(黑)。在傳統的五色觀里,青與白、黑、赤、黃一起,組成“五色”,被古人尊為“正色”,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隨著明朝開始執行嚴格的禮制色彩,而明朝又不喜紫,故一不能穿代表帝王的黃,二不能穿象征天地的黑,三不能穿紫和綠,四不能穿明朝的尚色(赤)。這在《明史》和《皇明制書》中都有詳細記錄,但庶人在婚嫁迎娶時可用赤色系(大紅色)。而“正色”中的青色、藍色等較為低調、沉著,加上自古對青的喜愛,就成為下層官員和平民大眾的常用色彩。而古代藍色顏料的提取、染色工藝是眾多顏色里比較容易的,也是價格比較低廉的,這就使藍色在民間流行。
所謂“程”就是“規章、法式”,“程式”就是“規定下來的一般格式”。這里的程式化是指傳統色彩選擇遵循一定的標準,體現了當地的審美傾向。由于地區文化內涵的同質性,區域色彩在此基礎上就有了很大程度的相通性和共同性。程式化是基于人民長時間實踐經驗積累而成,是對生活中自然色彩的概括、提煉和歸納,是對造物色彩進行分類梳理,把握其規律性,總結出這些色彩符號的特征和功能。
江蘇地區傳統色彩在經歷了長期發展及實踐后逐漸形成了程式化的色彩搭配方式。比如桃花塢木版年畫自從采用套色印刷,替代了人工填色,一版一色,這使得桃花塢木版年畫顏色的搭配模式比較固定,也是用幾種固定的顏色,用色有限,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之處。一幅年畫作品中一般會出現五六套顏色,通常以桃紅、藍色、大紅、綠色為主,有時甚至可以達到十套顏色。顏色的搭配也流傳出許多口訣,都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多年的經驗中依據地域文化和大眾的審美喜好總結出的配色規律,編成口訣“紅靠黃,亮晃晃”,用紅配黃來表達傳統節日里歡樂的氣氛。“紅搭綠,一塊玉”,這里用桃紅色或洋紅色搭配粉綠色,顏色對比鮮明,艷麗雅致。“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用紫色搭配綠色,極具濃厚的裝飾性。“想要精,加點青”,采用大塊色中套夾小塊對比色的方式,使用金、銀色來襯托大色塊,整體體現了色彩搭配程式化的特點。
徐州剪紙在色彩上主要有單色和套色兩大類。單色剪紙大部分以紅色、黑色為主要裝飾顏色,此外,徐州南派剪紙還出現少量藍、綠、灰等顏色。紅色和黑色的運用也表現了徐州剪紙對傳統五色觀的運用。紅色是赤色系中的一種顏色,在五行里表示火,火有驅趕野獸的作用,在民間也被認為有辟邪、護身的效果。紅色剪紙往往運用在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的時候,能傳達出喜慶的情感,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也是正色之一,代表著權力、高貴。徐州剪紙中套色作品不多,套色需要定一個主色調,配色不可繁雜,講究少而精,注意色彩搭配的對比與調和。徐州剪紙的程式化反映了徐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營造出粗獷而又彌漫著淳樸氣息的審美特質,體現了當地人們的審美取向和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總之,程式化是江蘇傳統色彩的一個顯見特征,它將紛繁的造物色彩加以類型化、歸納化處理,這極大地方便了色彩的應用,也更利于識別和記憶。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中傳統色彩文化影響深遠。通過對江蘇地區傳統色彩的審美特質的梳理,總結出三大審美特質,但關于江蘇地區傳統色彩實例調研方面仍有欠缺。本文關于江蘇地區傳統色彩審美特質的研究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探析,其實該領域還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