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明

寫在前面的話:
伴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再次進入新階段。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減”工作,市“雙減”專班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扎實開展“雙減”工作。在推進過程中,天津注重抓好校外義務教育培訓機構風險防控、數量壓減、合規轉型以及規范辦學等工作,努力做到校外治理與校內提質同步推進、同向發力、全面過硬。
據了解,圍繞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天津市已制定30余項指導意見、實施方案、配套制度。截至2021年12月20日,天津市線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為92.17%,線上機構壓減率為100%。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00%完成“營轉非”工作。
以“破繭化蝶”之勢高位推進——下好“先手棋” 打好“組合拳”
天津各級黨委、政府深刻領會中央“雙減”工作精神,加強組織領導,把“雙減”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政治考驗。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把“雙減”工作作為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頭號工程”。天津市召開了市委常委會、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市“雙減”工作會議,進行專題部署。
特別是,天津市迅速成立市級和各區“雙減”工作專班。經過48小時工作,7月1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在全國率先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處,第一時間配齊配足精干力量,明確監管機構負責人,確保監管工作及時落實、穩步開展。
隨后,全市16個區教育局也在第一時間分別設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科。同時,立即組建市、區兩級“雙減”工作專班,同步建立工作機制,全力開展工作。工作專班代表黨委和政府履行具體領導責任,教育部門履行牽頭抓總、統籌協調責任,各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區強化落實屬地責任,嚴管校外培訓機構,規范培訓機構辦學行為。
針對校外培訓機構,“雙減”以來,天津市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一是查處違規廣告;二是緊盯培訓時間;三是監管預收費資金;四是嚴格督查務求實效。通過一段時間的攻堅克難,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教育、金融等部門聯合印發《天津市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試行)》。組織20家銀行為校外培訓機構提供資金托管服務,上線了資金監管信息平臺。率先制定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
建立高危風險校外培訓機構包保制度,由相關區和單位包保一個或幾個高危風險校外培訓機構,其他區落實屬地責任。市“雙減”專班統籌協調相關單位制定防范化解風險措施。召開區級專題工作會、中小學書記校長會、教師會和家長會,夯實基層責任。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營轉非”和“學轉非”等工作中,采取合并審批要件、精簡審批環節、建立綠色通道等舉措,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在堅持常態化巡查基礎上,區級“雙減”專班每周組織聯合執法檢查,構建部門、街道、社區網格化動態排查機制。嚴格落實各級責任,召集周例會、專題會、調度會及時了解情況,研判風險,明確具體要求,壓實各級責任。加大督查督辦力度,采取“藍軍”暗訪、點調抽查、問卷調查等方式明察暗訪,通過印發督辦函、提示函、督查整改清單等方式,全面壓實整改責任。
以“脫胎換骨”之變強化屬地責任——服務有溫度 落實有力度
天津濱海新區扛起“雙減”試點責任,創新統籌協調聯動工作機制,要求全區各部門各單位要以“最優質的教學質量,最全面的素質提升,最嚴格的校外培訓機構監管,最好的‘雙減工作實效”為目標,壓實責任,高位推動,擔當“試點”之責,走在全市的前列,貢獻“濱城”經驗。
濱海新區堅持服務有溫度,優化流程,提速增效。“營改非”登記流程復雜、材料繁瑣,為讓辦理的人員少跑路、免奔波,實現快速、便捷辦理,濱海新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想群眾之所想,為群眾之所為,真正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在各部門配套文件均未出臺、各地均無具體實踐案例的情況下,堅決扛起試點之責,認真研究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濱海新區實際,建立“一站式”“營改非”審批流程,開設“教育雙減專窗”綠色通道。
新區政務服務辦牽頭組織區市場監管局、區教體局、區民政局、多家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等單位,深入研究了《辦學許可證》《營業執照》《民非登記證》的辦理流程和材料清單,確定合并審批材料、精簡審批環節、部門協同辦公的工作思路,將營業執照注銷環節由前置變為后置,采取《清算報告》容缺后補的方式,在全國首創推出一套“營改非”審批流程,精減要件8個,辦理時限由至少55天縮短至5個工作日內,辦理次數由4次減少到1次。材料完備可一天內一站式辦結,大大提高審批效率。
天津市濱海新區一起學培訓學校、天津市濱海新區鑫晟培訓學校成為首批受益單位,24小時內就取得了非營利性辦學許可證和民非登記證書,正式成為教育生態的有益補充。新區“營改非”審批模式在濱海新區本級和各開發區得到應用實踐,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目前許多區參考這種做法提供便捷服務。
天津市和平區聚焦校外培訓規范治理要求,按照“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系統治理”的思路,一方面,夯實工作基礎,摸清底數臺賬。建立校外培訓機構違法行為定期通報機制,持續加強“雙減”專班責任單位與屬地部門的實時聯動,開展信息數據共享,有效規避監管盲區。結合暑期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采用上門走訪、集中座談等多種方式,對全區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全覆蓋式多輪調研走訪,全面摸清校外培訓機構的數量、性質、辦學情況、學生情況、沉淀資金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強化政策宣傳,引導精準施策。牢牢把握宣傳主動權,及時發聲、正面引導,做好政策宣傳闡釋工作。通過媒體兩次發布校外培訓消費提醒,提示家長理性選擇培訓機構;發布校外培訓機構“十六條禁令”“五條紅線禁區”,引導全區校外培訓機構規范辦學行為;實時公示“營改非”校外培訓機構,定期公示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賬戶信息,于開學首日向全區中小學生家長發出“一封信”,并制作校外培訓提示卡;在全區校外培訓機構中張貼統一印制的《和平區校外培訓溫馨提示》及《和平區預收費銀行托管賬戶信息公示》,持續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
為進一步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天津市北辰區“雙減”專班協調區教育局、市場監管局、金融局、衛健委、消防及屬地鎮街等部門,2021年12月,利用第一周時間,集中對全區110余家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專項檢查工作。本次專項檢查按照職能分工,教育部門負責檢查校外機構規范辦學方面。如:上課時間、培訓內容、教師資質等;市場監管部門負責檢查校外培訓機構是否使用制式合同、開具收費票據、刊登違規廣告、公示收費價格等;金融部門負責資金監管方面。如:專用賬戶信息公示、二維碼公示、小程序使用情況、協調監管銀行對機構使用小程序進行技術支持等;衛生健康部門負責檢查機構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消防部門負責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消防安全檢查;屬地鎮街協助其他監管職能部門做好排查監督工作。該區持續發力,在日常工作中對校內及校外“雙減”工作進行有效指導及監管,確保“雙減”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天津市薊州區匯聚磅礴力量,各鄉鎮街政府牽頭開展校外培訓機構聯合執法檢查。目前,天津市薊州區共出動3900余名教師,對726家校外托管機構展開第6輪拉網式大排查,對參與違規培訓的學生及家長進行正面引導,確保學生遠離違規培訓。
在專項行動中,薊州區漁陽鎮聯合執法檢查小組組織鎮中心校、公共安全辦公室、綜合執法大隊,會同區教育局、市場監管所、文安街派出所等部門對轄區內多家校外培訓機構展開聯合執法檢查。此次集中行動,重點檢查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托管服務中心是否存在隱形變相違規培訓;是否使用2021年新版制式合同并簽署規范;是否存在違規廣告及違規收費;培訓材料和從業人員是否符合相關規定等內容,并對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薊州區教育局制定《關于進一步發揮好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 引導學生遠離變相違規學科類校外培訓實施方案》,各學校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教師清醒認識到自身在“雙減”工作中肩負的重要使命。各學校在精準掌握本校學生參與校外托管原因的前提下,掛圖作戰,確定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建立工作臺賬,做好數據統計。在周一至周五晚放學后和周六、日,佩戴督察工作證,每兩日對所包保的托管機構進行全覆蓋大排查、大兜底,實地了解學生參與校外托管原因,發現學生參與違規培訓后,積極與家長溝通,切實引導學生及家長遠離變相違規學科類校外培訓。此外,進一步了解家長需求,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和吸引力,讓學生享受質優價廉的課后服務。
以“只爭朝夕”之功深化機制探索——規范化引導 多元化治理
在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方面,天津市主動作為、多元治理,形成了從加強辦學風險防控、強化過程資金監管、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引導家長理性選擇到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的全流程管理機制。
為應對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日益復雜化的問題,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了社會培訓機構治理研究中心。聚焦社會培訓機構治理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研究,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服務,為社會培訓機構和消費者提供實踐指導。
針對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多元化和復雜化,特別是近年出現的機構倒閉“跑路”現象,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有關專家撰寫了《關于校外培訓機構辦學風險防控的十點建議》,包括建立智能監督服務平臺、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強化過程資金監管、規范收費制度、明確退費規則、探索保險制度、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培育行業組織等,為天津市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提供決策服務。
“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治理的主要導向就是要堅持教育回歸公益性。在堅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面對我國種類繁多、規模各異的培訓機構,未來的治理必須根據機構類型進行科學有效地分類管理。對學科類培訓機構將加強監管,對從事體育、音樂、美術、科技創新等非學科類培訓的機構側重于鼓勵和規范發展的導向,引導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社會培訓機構治理研究中心負責人方芳研究員說。
“收費項目、收費標準、退費辦法是否在教學場所顯著位置公示?”“聘任的教師是否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或者相關專業技能資格?”“聘用教師中是否有在職中小學教師?”……其實,從2021年初,結合各區在疫情期間已開展的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常態化治理工作,天津市較早啟動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檢查行動,教育部門會同衛健、市場監管、公安、消防等部門,分別對疫情防控、收退費管理、合同簽訂、師資隊伍、教育教學、安全管理6個方面進行檢查指導,并對專項檢查行動中發現的有關問題情況進行全市通報,警示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引以為戒,嚴格自律。
在引導家長理性選擇方面,天津市在開學初、放假前通過制定發放《天津市中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提醒函》的方式,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成才觀念,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客觀地看待社會培訓,理性選擇校外培訓機構,提醒學生和家長提高自我保護和風險防范意識,自覺抵制各種“優惠”誘導,避免學費大額投入給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
同時,天津市積極向校外培訓機構和學生家長推廣使用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制定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規范雙方的合同行為。天津市教委與市場監管委對天津市校外培訓機構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開展專項檢查,聚焦培訓機構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免除自身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排除消費者法定權利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引導培訓機構規范發展,為校外培訓市場營造公平、健康的市場環境。
針對如何引導家長理念方面,方芳研究員建議,“一方面,政府可以運用媒體宣傳,學校及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學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及家長端正態度,理性看待校外培訓。深化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服務站點建設,辦好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引導家長言傳身教,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成才觀,理性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形成減負共識。另一方面,提示家長注意與校外培訓機構使用規范合同文本。當家長和培訓機構發生退費爭議時,應盡量引導其走法律途徑,避免家長采取不理性的方式解決糾紛。”
同時,針對“雙減”政策實行后對部分培訓機構產生的影響,方芳研究員也指出未來治理中心側重研究的重點:“比如說,如何有效引導培訓機構科學轉型。針對原來從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的機構,可以鼓勵其開展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素質類培訓業務,為學校教育提供有益補充。也可以鼓勵機構探索開展家庭教育、職業教育、教育科技創新等新領域。再如,研究探索如何應對培訓機構員工轉崗需求。校外培訓機構在轉型發展或退出市場的過程中都將會有相當一部分員工面臨轉崗失業問題。這些人員普遍年輕有活力、學歷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發展潛力。對于這部分人員需要當地政府人力資源部門聯合人才就業服務機構做好崗位儲備,滿足其轉崗需求,避免因人員失業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和人才浪費現象。”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