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要畫好中國畫需要做好兩件事,即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是師古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觀摩前人作品,目的是了解和學習前人的思想和繪畫表現技法。歷代畫家都創造了極其豐富的表現技法與范例,以便后人很快了解歷代繪畫的發展過程,更好地掌握中國畫的不同表現技法,心摹手追,思通冥合,盡快踏入中國畫大門,提升認知能力與表現能力。行萬里路,即師造化,到大自然中去,向自然學習。寫生就是師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凡寫生必須博物,久之自可通神。”“造乎理者,能畫物之妙;昧乎理者,則失物之真……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會神融,默契動靜于一毫,投乎萬象,則形質動蕩,氣韻飄然矣。”
中國畫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要求寫生,國畫寫生與其他繪畫形式的寫生含義不同,是寫意性的寫生。寫意性寫生要求表現自然生命的神韻,表現自然造物形態的微妙,以及感悟大自然的生氣盎然,絕不能滿足于對純客觀的描寫,不以客觀的、表面的物象模擬為目的,而要求表現主觀世界。中國畫的寫生是寫意性的,面對物象,不是只畫外表,而是要表達精神氣質。畫其神、其態就是表現精氣神,不求畫得周到細致,而是要把物象獨有的形質、精神氣質提煉出來,所以要刪削洗練,使畫作精彩生動。國畫不必細細去描,它不是要圖解說明物象,而是要用最簡練的方法來表現該物象,暢寫自然物象之精神。以景寫情,寓意于景,情景交融,這就是寫意精神。正如荊浩《筆法記》曰:“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
寫生要了解物理、物態、物情,這是做好寫生的關鍵環節。第一,物理,即物象的自然結構、生長規律,以及它的自然屬性。第二,物態,即該物種特有的自然形態特征,而且在不同生長過程、不同自然環境中的物態不同,如風霜雨雪、陰晴明暗中的形態特征不同。第三,物情。凡物皆有情,一種物象既有自身情態,又有人文的情懷。作畫一定要有激情,無情的作品感動不了自己,也感動不了觀者,是冷冰冰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寫生中的觀察體悟:要多觀察,多感受自然。觀察自然最怕兩點,一是成見,走馬觀花、浮皮潦草地看,未能深入觀察和感受物象的情態,對鮮活的自然視而不見,看不到自然的美;二是偏見,是閉門造車,把寫生公式化,把所接受的傳統繪畫技能變成沒有生命的形式,照搬形式去描繪自然物象,毫無感受可言。
寫生的觀察要深入自然,遠觀近玩,沉浸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不同季節的環境下,會發現常人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形態的奇妙和美。凡是能夠深刻認識和感受到的物象之美,都是畫面意境的來源,能夠進一步觸碰到物象的物理、物態、物情。寫生者要善于發現具有獨特美感的事物,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做到“胸有成竹”。這樣構思形成的畫面便是獨一無二的,也不用擔心會與前人的畫雷同,因為創作者感受到了獨到的美,把這一感受表現出來,就能夠具有獨創性。
明清以來臨摹之風盛行,很多畫者張口抬筆即擬某家筆意,把臨摹前人變成了自己的藝術目標,拾人牙慧。用筆日益形式化和概念化,毫無生氣,不敢離開前人一筆。單純運用傳統技法寫生是行不通的,很容易落入前人窠臼,從內容到形式都會失去生命力。現代很多國畫創作者遠離生活,丟掉了師造化這個傳統,失去了感受自然世界的意識,其作品缺乏雋永的意境和魅力。
從自然到藝術是一個轉換的過程,寫生中需要對自然物象有所選擇,不是看到什么畫什么,要有取舍。要選擇最能感動自己的物象,對那些無法感動自己的物象硬畫出來結果也不會好。寫生不僅要表現所見,還要表現所知、所想,不應局限于此時、此地眼前的景物,也需要在過去見過的景物、體驗過的經歷基礎上寫生。醞釀意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作為主體部分,構思畫面,即“搜盡奇峰打草稿”,對眼前的景物進行夸張表現,更突出地提煉出美的形式,從而使作品更具有獨創性。國畫講究“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是依照眼前景物所作的部分;不似則是依靠想象力創作的部分,是與眾不同的元素。太似則媚俗,是照抄、照搬自然;不似則是欺世,沒有以現實物象為依據胡編亂造。這些都不足以創作出優秀的國畫作品。
舍是寫生中很難把握的重要一環,初到大自然看一切都新奇,很容易不知從何下手,一旦著手構圖為了更充分地表現自然,就很容易把看到的都取來,結果就把畫面沒有主次地填滿,喪失國畫的意境。舍,可以舍棄背景,舍棄局部的明暗和雜亂無章的變化,把注意力集中在體現物象形態特征上,充分描繪物象的生命運動空間。這需要打破自然的束縛,但不是脫離自然,目的是更充分地表現自然,需要根據構思大膽地舍去不具代表性的形象,刪繁就簡。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寫生時不僅要表現客觀世界,同時要表現主觀世界。
對于寫生中的表現要深入思考分析,提煉概括,依據客觀自然景物營造意境,在掌握自然物象的特征后,要去蕪存菁,由表及里,對構思、創意等深思熟慮。構思構圖是先感悟自然,進而產生靈感醞釀而成的。寫生的構圖與創作構圖既有區別又有相同之處,因為自然物象鮮活生動,形態奇妙,要把這些形態表現出來,在某種意義上是不由人的,需要尊重自然,尊重自己的真情實感。但在寫生過程中要想更好地表現自然,就要根據構思,有選擇地取舍自然物象,抓特征,抓重點,把不典型、不能代表該物象特征的內容舍掉,并對自然物象進行重新組織,組成畫面,在有限的空間里更好地表現自然物象,使其主要形象更突出,更具美感,更鮮活,更感人,這樣才能更具有畫意與意境。照抄自然物象遠遠解決不了畫意與意境問題。
寫生構圖是客觀景物反映到主觀意念上,再重新組織成藝術形象的重要過程。經過藝術加工的景物比自然原型更典型,所以要突破自然物象形態的限制,選擇符合構思要求的典型形象來組織畫面。這并不是主觀臆造,脫離自然,而是把自然物象重新提煉、調整、組織,放到畫面中來,目的在于更充分有力地表現自然物象。寫生也要講究虛實相生,要像音樂有自己的節奏、旋律一樣,將濃淡、輕重、虛實、剛柔、藏露、曲直、收放、動靜、枯潤等融合到畫面中。差的構圖是狀如算盤、平鋪排列、呆板枯燥的填空式構圖,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對自然物象的觀察與感悟,心中無數,胸中無物,也拿不出創意來,只好照抄,模擬自然,見什么畫什么,談不上師造化。
寫生構圖要通篇強調“勢”,追求變化,要區分主次。布局要有起承轉合,似奇反正,平中求奇,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有穿插關系。好的構圖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生,這樣才能更生動完整地表現自然物象的美。
張暉,1986年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畢業,同年在母校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現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吞武里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遼寧書畫院副院長、沈陽詩書畫樂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