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時候在北方貧瘠的農村生活,家里幾乎沒有買過書。我第一次接觸到書,居然是村里大隊上發下來的兩本《農家樂》,里面都是一些關于農作物種植、家畜養殖的科普文章,夾雜著一些“生活小妙招”之類的“豆腐塊”。我記憶很深的,有一篇是《巧制花椒面》,技巧是把數?;ń贩旁谝粡埐菁埳?,將草紙點燃,待燃燒完畢吹掉灰燼,之后用搟面杖把花椒碾碎;還有一篇是《巧妙制作蠟筆》,方法是取不同顏色的粉筆,將燃燒的蠟燭傾倒,把蠟油滴到粉筆上,就做成了蠟筆。我親自試驗過,竟然真的制成了花椒面和蠟筆。當時我覺得這些特別好玩,從中得到了許多生活的樂趣。我還把蠟筆帶到學校里向同學們炫耀過呢,因為那個年代小孩子能買蠟筆可是一件奢侈的事。
后來,爸爸帶回來一本破舊的白話本《聊齋》,放在碗櫥的抽屜里。媽媽不讓我看,她說小孩子看了那些鬼怪精靈的會害怕。但這反而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每次都偷偷拉開抽屜讀一點,一聽到動靜,就趕快把抽屜合上,那種心情真是又恐懼又新奇?!读凝S》故事的魔力,是幫我從此打開了想象的空間。
再后來,我到鎮上讀五年級,班上常有一些同學會把民間故事類的書帶到學校里來,大家都爭搶著看。有時候,老師在講臺上講課,我們偷偷地用課本做掩護,裝作認真聽課的樣子,其實課本底下放著故事書,人早已經沉浸在那些傳奇故事當中了。還有一份河北省的老報刊叫《大千世界》,當時也在我們之中廣為流傳,它生動、多樣,有傳奇故事、名人軼事、奇聞趣事等內容,可讀性非常強,為我們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口。
當時讀過的那些民間故事,現在我還能清晰地想起來的,其中有一個叫《三滴血》,大意是講一個女子被救后卻嫌貧愛富,最后還回了三滴血,死后靈魂變成了蚊子,一直追著人想吸三滴血。那些故事書,在學校里看不完時我們也帶回家去看,沉迷得連飯都顧不上吃,真的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大約以后再也沒有什么書能對我有這樣的吸引力了。在那個書籍貧乏的年代,我們對閱讀的渴慕,真有種“饑不擇食”的感受。仔細回味起來,后來我創作童話,有一部分在潛意識里就借鑒了民間故事的講述方式,吸收了這些民間故事里的養分。
童年時期,我還讀過不少小人書,但記憶都非常模糊了,只恍惚記得有本叫《七劍下天山》的小人書,我還臨摹過插畫里的美女圖。童年的閱讀,大都停留在故事的閱讀層面,那些生動的故事足以引發我對閱讀的熱愛了。至今,我依舊感恩在童年時代遇上的那些書籍,感恩它們給予我的閱讀樂趣和文學啟蒙。
吉葡樂,兒童文學作家。作品散見于《兒童文學》《少年文藝》《讀友》等刊物。已出版《竹簽里的甜精靈》《小珠人找影子》《月亮發芽了》《瓢蟲的星冠》等圖書。曾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河北省第二屆孫犁文學獎、臺灣兒童文學牧笛獎、大白鯨世界杯幻想兒童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