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華 李娟 王亞輝



摘 要:從肉牛養殖、牛肉生產、牛肉價格、進出口貿易及消費變化等方面分析了國內肉牛產業發展現狀,并分析了肉牛產業發展面臨的國內人口增長、消費量增長、資源約束性增強、牛肉生產增長緩慢、環保壓力增大、疫病防控壓力增大、進口量不斷增長、種源問題突出等問題。基于以上問題,提出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加肉牛產業科研投入、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發展肉牛企業全產業鏈生產模式等建議。
關鍵詞:肉牛產業;變化;牛肉消費量;政策
牛肉營養價值高,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在國內居民肉類消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中國是僅次于美國、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產國,2007年以來國內牛肉的產量一直維持在600萬t以上。研究國內肉牛產業的生產、貿易和消費的特點、變化及趨勢,對肉牛綠色健康養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助推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牛肉供給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肉牛養殖情況變化
1.1 2020年肉牛存欄量恢復至7 502萬頭,為近10年來新高
2010—2016年間國內肉牛的存欄量不斷增長,2016年年末國內肉牛存欄量為7 441萬頭,比2010年增加702.1萬頭,增幅10.42%,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67%。2017年存欄量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犢牛和育肥牛價格倒掛,肉牛養殖成本不斷增加,同時養牛業遭遇環保壓力不斷增大,使得多數養殖戶處于壓縮或停止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的狀態,且小規模養殖戶陸續退出行業。2019年由于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國內肉類供給缺口增大,對牛肉需求增加,肉牛養殖利潤增長較多,激發了行業養殖熱情,年末存欄量有所增長。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0年年末,肉牛存欄同比增長7.2%,國內肉牛存欄量達到7 502萬頭(圖1)。
1.2 2020年肉牛出欄量為4 520萬頭,比2019年有所下降
2011—2020年國內肉牛出欄量進入新的增長期,2020年國內肉牛出欄量為4 520.3萬頭(圖2),比2019年出欄量略有下降,但比2011年增加319.7萬頭,增幅7.6%。2011—2020年間出欄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0.73%,這一階段比前十年增速明顯放緩,主要由于肉牛養殖成本增加、養殖面臨環保壓力增大、小規模養殖戶不斷退出行業,養戶退出導致的肉牛出欄量降幅大于由于規?;B殖帶來的增幅。
2 牛肉產量及批發價格變化
2.1 牛肉產量穩中增長
2008—2010年間國內牛肉的產量基本維持在615萬~630萬t。2011—2016年間國內牛肉產量處于下降后的穩定階段,產量維持在610萬~620萬t。2017—2020年間國內牛肉產量有所增長,由634.6萬t增長至672萬t(圖3)。整體而言,2008年以后國內牛肉產量變動增長幅度不大,可能和國內肉牛的生產資源稟賦、養殖收益、生產管理水平有關,同時預計未來國內牛肉產量的增長空間不大,不過牛肉的消費需求仍將維持一定的增長。
2.2 牛肉價格一路上漲,2020年均價超過70元/kg
自2012年以來,國內牛肉的價格一路上漲,2010年1—12月份均價為29.84元/kg,而2020年全年的均價已漲至73.11元/kg,上漲43.28元/kg,增幅1.45倍(圖4)。國人對牛肉需求量的強勁增長,是市場價格不斷走高的重要原因,在不同年份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2020年牛肉的需求還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雙疫情”影響下的替代功能的影響。
3 2009—2020年間國內牛肉進口貿易量變化
3.1 10年間國內牛肉進口量增長超過200萬t
2009年,國內牛肉進口量僅1.45萬t,2012年以后中國變成牛肉的凈進口國,且進口不斷攀至新高,到2020年國內牛肉進口量已經達到211.83萬t,增長超過145倍(圖5)。雖然2020年有豬肉缺口帶來的替代性增長,但是僅從往年進口量的趨勢上看,也處于增長的通道中。另外,政策的放開也是牛肉進口量增長的重要原因,2020年1月,中國和緬甸簽署了《關于緬甸向中國出口屠宰用肉牛檢疫與衛生要求議定書》,規范了東南亞邊境活牛交易市場,推動東南亞牛源入境合法化進程;2020年2月,中國海關總署與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解除進口美國牛肉及牛肉產品月齡限制的公告》,解除了對美國30月齡及以上牛肉及牛肉產品的禁令,允許符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檢驗檢疫要求的相關產品對華出口。進口的牛肉主要來自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烏拉圭、新西蘭等29個國家,巴西是第一大進口來源國。
3.2 2020年牛肉出口量萎縮至170 t
從圖6可以看出,整體國內牛肉出口量不斷萎縮。2010年國內牛肉出口量約為2.21萬t,2011年以前國內牛肉出口量大于進口量,屬于牛肉出口國,而到2020年國內出口量已降至169.92 t。國內的牛肉主要出口至中國香港、意大利、巴拿馬和中國澳門;全牛雜碎全部出口至中國香港。出口量的萎縮,除了和國內需求旺盛有關,還與國內外牛產品價格差有關,出口牛肉的利潤變薄或在國內銷售能夠賺取更多的利潤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以2020年為例,國內牛肉平均出口離岸價格7.97美元/kg,折合人民幣55.79元/kg(匯率按7計算),仍遠遠低于國內70元/kg以上的均價。
4 國內牛肉消費量變化
4.1 近10年國內牛肉表觀消費量增長40.45%
從表1可以看出,國內牛肉的表觀消費量在不斷的增長,從2010年629.26萬t增至2020年的883.81萬t,增加254.55萬t,增幅40.45%(附表)。牛肉表觀消費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內牛肉產量的增長,另一方面是進口量的激增,進口量的大幅增長對國內牛肉表觀消費量的增長貢獻更大。由于受國內土地、水及飼料資源的限制,預計未來國內牛肉消費量的增長來源仍將主要來自國外進口。
4.2 人均牛肉消費量不斷增長,2020年超過6 kg/人
2009年以來國內人均牛肉消費量不斷增長,從2009年的4.71 kg/人,增長至2020年的6.29 kg/人,增長1.58 kg/人,增幅33.55%(圖7)。牛肉含有較為豐富蛋白質和氨基酸,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營養價值功能被國人所認可,另外,國內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是牛肉消費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快速的城市化極大增加了牛肉消費。近10年消費者對于牛肉消費的認知水平和品牌意識也有所增強。
4.3 豬/牛比價呈“V”字形走勢
豬/牛比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應消費者在消費豬肉或消費牛肉的經濟性選擇行為。豬肉價格占牛肉價格比重較高時,更多的人選擇消費牛肉;而豬肉價格占牛肉價格比重較低時,出于經濟性或性價比的考慮更愿意選擇消費豬肉。從圖8可以看出,2010年6月—2012年6月間,豬/牛比價較高,在0.5以上,說明相對而言,豬肉與牛肉相比人們更多選擇消費牛肉。在這一期間,國內養豬業發生高致病性藍耳病,導致國內養豬業受損嚴重,豬肉產量增速緩慢,豬肉價格快速上漲。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0年6月國內豬肉批發價為13.98元/kg,至2012年6月漲至19.75元/kg,漲幅41.27%;而這一時期,牛肉的批發價格由29.21元/kg,漲至38.09元/kg,漲幅30.4%,豬肉上漲幅度更大。同樣在2019年6月—2020年12月,由于非洲豬瘟疫情導致國內豬肉缺口,價格大幅上漲,人們相對更愿意選擇消費牛肉。2010年7月—2019年5月間,國內豬肉年度產量處于高位,維持在5 100萬~5 800萬t之間。相對充裕的豬肉產量,使得國內豬肉批發價格維持相對穩定,平均價格為20.82元/kg。這一期間,肉牛產業結構仍處于變化調整期,在比較經濟效益低、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散養的母牛養殖群體不斷萎縮,肉牛存欄數量不斷下滑。牛肉的批發價格由38.09元/kg,上漲至60.48元/kg,漲幅58.78%。牛肉價格的快速大幅上漲,使得豬肉的性價比升高,選擇消費豬肉的人更多或人們更愿意消費豬肉。
5 存在問題
5.1 養殖成本不斷增加,產業發展面臨挑戰
由于近年來國內飼料原料價格、人工勞務成本、疫病防疫和治療費用不斷增加,養殖戶對肉牛養殖積極性下降;牛肉價格的不斷攀升誘使屠宰母牛以滿足牛肉市場需求,導致很多地區“殺青弒母”現象日益嚴重,這無異于“殺雞取卵”。同時,肉牛產業還面臨飼草資源匱乏、散戶退出增加、環保問題突出、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產業競爭力不強等諸問題,使得中國肉牛產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1-3]。
5.2 尚未建立聯合育種機制,企業育種能力有待加強
2019年年末,全國有38個種公牛站,共存欄肉用種公牛(包括乳肉兼用牛)2 952頭,有44個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全群存欄6.14萬頭,核心群2萬頭。但是國內在肉牛育種上仍還沒有建立起成熟的聯合育種機制。大部分肉牛育種場群體規模小且分散,處于各自為戰、封閉育種、目標不明的狀態;肉牛育種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育種效率不高,特色不突出,市場優質優價反應遲鈍[4]。
5.3 牛肉進口量增長擠壓了國內肉牛的利潤空間
近10年間中國先后解除了愛爾蘭、荷蘭和丹麥三個歐盟國家牛肉輸華禁令。2017年,中國批準美國、白俄羅斯牛肉可以出口到中國。法國牛肉被禁17年后,2018年6月25日,被正式批準可以出口到中國。2020年1月,中國和緬甸簽署了相關牛肉進口的衛生安全協議。2020年2月,批準了美國牛肉的進口。對澳大利亞、新西蘭牛肉進口實行自貿區協定稅率,對東盟的牛肉及牛肉制品進口2010年開始就已全部減免關稅。關稅降低或取消降低了進口牛肉的價格,牛肉進口量大幅增加。質優價廉的進口牛肉對國內肉牛養殖和牛肉市場供應產生深刻影響,嚴重擠壓國產牛肉生產加工的利潤空間。同時在國內牛肉價格持續上漲的壓力之下,國內外價格差拉大,牛肉走私行為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會嚴重擾亂市場價格。若是疫區國家牛肉流入國內,會給國內牛肉安全帶來隱患。
6 相關建議
6.1 加大肉牛產業政策的扶持力度
非洲豬瘟發生以來,各種利好生豬產業生產的政策不斷出臺并壓實,極大地促進了生豬的恢復性生產;而肉牛方面政策,全國性產業規劃文件僅2009年農業部印發的《全國肉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2021年7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兩部門印發的“2021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包括將繼續實施牛羊調出大縣獎勵;實行良種牛引進補貼政策;鼓勵肉牛養殖小區建設等。對比而言,近些年國內肉牛產業的發展扶持政策仍相對偏少,力度略顯不足[5]。政府可以在加大信貸規模以及貸款貼息政策,肉牛養殖戶繁育良種母牛提供精飼料補貼,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肉牛產業等方面發揮作用。
6.2 增加肉牛產業科研投入,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
推動區域科研力量整合,重視自主科技研發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選育優良品種,改變“只引進不育種”的現狀,實施雜交改良計劃,鼓勵“產學研”協同推進國內外優質肉牛品種的改良,提升肉牛品質。引進先進高效的生產技術,擴大肉牛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科學飼養管理等關鍵技術的應用范圍。提升肉牛養殖技術效率水平,推動肉牛養殖、屠宰加工科技創新,推進養殖場、屠宰場標準化、規模化和智能化發展,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國內肉牛全要素生產率。積極發展扶持多樣化的服務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聯盟等社會化服務主體作用,及時精準服務肉牛產業,為行業中型企業和中小規模養殖戶提供管理咨詢服務、市場行情、購銷服務、市場調研、保險甄選等服務,幫助肉牛企業和養殖戶構建自主的競爭能力。爭取建立政府,社會化組織,肉牛養殖企業以及養殖戶溝通交流信息平臺,一方面,政府能及時了解生產實際,對政策法規做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社會化服務組織及時收集信息,做好市場的監測預警工作,為生產提供信息指導。
6.3 培育發展肉牛企業全產業鏈生產模式
鼓勵發展肉牛產業上、下游企業合作模式,建立肉牛產業供應鏈體系,發展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現代化肉牛產業。完善從飼料、養殖、屠宰加工到市場營銷服務的肉牛產業全鏈條供應鏈體系。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建設肉牛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構建生產、加工、銷售、消費全過程管理數據和分析服務模型,推動肉牛產業鏈創新鏈緊密融合,打造產業創新聯合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實現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采購、協同養殖、協同銷售,促進不同規模肉牛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構建肉牛產業全產業鏈“集團化企業推動、支撐企業帶動、產業集群聯動、服務部門互動”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昝林森,梅楚剛,王洪程.我國肉牛產業經濟發展形勢及對策建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6):48-52.
[2]王明利,石自忠,楊超,等.中國肉牛產業發展規律及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3]石自忠.中國牛肉市場價格波動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7.
[4]高雪.2021年5月第十九屆(2021)中國畜牧業博覽會[J].畜牧產業,2021(5):15-16
[5]張越杰,田露,曹建民,等.中國肉牛產業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Existing Problems Analysis and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CHEN LAI-hua,LI Juan,WANG YA-hui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beef cattle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beef cattle breeding,beef production,beef price,beef imports and exports,and beef consumption,and investigate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including the growth of human population and beef consumption,the enhancement of resource constraint,the slow growth of beef production,increasing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increasing imports,and significant beef cattle provenance problems etc.Based on existing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increase policy support,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beef cattle industry,to develop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and to cultivate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operation mode for beef cattle enterprises.
Keywords:beef cattle industry;change;beef consumption;policy
基金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2020年度科技創新工程重點任務(項目編號:CAAS-ASTIP-2020-AII)。
作者簡介:陳來華(1982— ),男,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產業技術與經濟。
通信作者:王亞輝(1986— ),男,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信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