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華


主題閱讀是培養初中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思維品質的培養是英語課程的目標之一。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則可以通過主題閱讀教學得以實現。本文從英語課程六要素的“主題語境”出發,解讀主題閱讀的相關含義及其意義。針對英語教學現狀,指出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存在的問題。隨后,圍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舉例說明,并提出相應的培養策略,旨在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黨在新時期提出的教育方針,旨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具體來說,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分為語音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主題語境是英語課程內容的一部分,是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而英語學科的課堂教學類型可以分為聽說教學、閱讀教學、語法教學、寫作教學和練習講評等;其中,以閱讀教學最為常見而且涉及內容最廣的??梢赃@樣說,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一定的作用。然而,英語閱讀教學也確實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教師教學目標淺顯或達成度不高,甚至是缺乏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正確解讀等,這勢必會對閱讀教學產生負面影響。鑒于這些問題,英語主題閱讀教學油然而生,這是將課程六要素之一的主題語境與英語閱讀教學的融合;這種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力。因此,英語課程應該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以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閱讀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積極的作用。英語閱讀不但能提升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
英語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載體。主題閱讀教學是根據學生發展的特點、學習經驗、認知水平等因素,選擇一定主題的閱讀材料,圍繞主題讓學生進行互動活動,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在主題閱讀中要求學生在閱讀中運用預測、分析、概括、推測等思維方法,幫助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從這一點來看,主題閱讀教學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而初中學生處在身心發展和趨于成熟的階段,已形成一些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也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維。因此,圍繞主題意義進行閱讀教學,對培養初中生批判性思維顯得勢在必行。
一、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中存在問題和思考
(一)教學目標維度單一,批判性思維缺失
思維品質屬于核心素養中的心智特征,幫助學生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在很多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的教案和課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單一,課堂中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F以上海牛津教材八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Caught by Gork”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冒險”,在這個主題下,有一位教師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截取部分教案內容)。
如例1所示,雖有三維目標,但是比較單一,對思維培養沒提出或缺失。首先這是一節有主題的閱讀課,那么圍繞主題可以進行相關的思考,比如,本單元是關于對未知世界的冒險,那么可以讓學生在課上進行一個關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批判性討論。而例1中③的表述僅僅是情感方面的提示而已,沒有一定的深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淺顯的,談不上培養思維能力,更不用說是批判性思維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高階思維能力。而作為高階的批判性思維應該不是僅僅停留在閱讀文本的表面,而是一種更深的思考過程。正是因為這篇文章有著“冒險”的主題,學生在閱讀文章后很容易獲得一些基礎的概念。這進一步說明例1中③的內容只要根據文本主題,學生很容易得到相關信息,這種思維相對來說是比較低,不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因此,③的教學目標有待教師進一步斟酌。
(二)讀前對學生能力和文本關注不夠,混淆批判性思維
在主題閱讀上,教師帶領學生圍繞主題進行對探究是一件很尋常的事??墒牵袝r教師往往出現在Pre-task環節卡住或不夠順利。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通??梢詺w結為以下原因。
1.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期望過高。對學生過高的期望,往往讓教師在Pre-task環節中碰壁?,F以上海牛津英語八年級第二學期第六單元“France is calling”第一課時為例,以下是某位教師教案中Pre-task的部分內容。
從例2中的活動中,教師在引入部分進拋出“你對法國了解些什么?”的問題。學生一下子就蒙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法國”的概念,只有個別學生可能會說些東西,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師這樣的提問是不合適、指向性不明確的,很容易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因而教師要避免這樣太過于隨意性的問題;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了解或高估了,因為班級中有部分學生對法國的認知水平還很低,甚至是不清楚。如果要對例3中的活動進行改進,可以加一個活動,比如,先讓學生看一段視頻或圖片,給學生做一個鋪墊,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也完全可以避免因期望過高導致引入環節不順利。
2.文本解讀不夠,對批判性思維培養缺乏思考。對文本的解讀不僅是文字表面,還要包括其隱含意義。忽略隱含意義的文本解讀是不全面的解讀,學生的思維就無法進一步拓寬。因此,圍繞主題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對文本進行細致而全面的解讀。解讀的內容無外乎文本的主題意義、文本的標題、文本段落間的邏輯關系、文本的特征(如圖片或插圖)等。通過解讀,教師可以了解到哪些地方可以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從而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課堂授課環節,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批判性思維進行訓練。
3.教學過程中的目標要求被混淆。引入環節的目標是“培養批判思維”,但是,要從以上教師課堂的一個活動的環節中體現,那是不可能的事。實際上,“培養批判思維”在閱讀課導入階段是不合適的,很容易讓人產生混淆,從而導致教學目標的混亂。但是如果真要出現“培養批判思維”,那就意味著導入的活動部分既要采用像頭腦風暴這樣的活動形式又要有學生的價值判斷,這往往是既費時,又不一定有效果。這樣勢必造成引入占據很多課堂時間,從而導致課堂重點沒辦法落實。因此,一般在導入環節不提倡這樣的做法,因為這樣會排擠新課內容中“While-task”環節。
(三)閱讀課中缺乏系統性思維訓練,批判性思維涉及不多
基于主題的閱讀課應該是教師讓學生根據主題意義進行一個整體性閱讀,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檢測學生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反思,這種反思的過程就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過程。但是,由于很多教師只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內容,對學生思維訓練關注度不夠,導致學生思維訓練缺乏一個系統性的過程。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把握只是表層信息,且獲取信息較單一;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不全面;學生不會推斷主題背后深層的意義。正是缺乏系統性的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無法得以提升,因而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無法進行培訓。
二、初中主題閱讀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既然主題閱讀教學對培養初中生批判性思維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么采用有什么方法能有效地去改進呢?以下是筆者常用的一些策略,以供其他教師可以參考。
(一)關注文本特征,適時開展主題探究
英語主題閱讀教學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需要教師多方面把握。閱讀教學是有別于語法教學,因為它有文本的存在。同時每個閱讀文本都有一個相應的主題存在,而主題的體現可以從很多方面得以展現。其中文本特征就是展現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文本特征包括閱讀文章的標題、文章格式(包括段落)、插圖、文章字體等。例如,上海牛津英語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閱讀課“The blind man and his eyes”中,標題看上去是一種悖論。但是,根據本單元的主題“safety”,這個標題中的悖論似乎也講得過去。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展開。
T:Look at the title. Can a blind man see things with eyes?
S1:No, he can’t. Because a blind man has no eyes.
S2:No, he can’t. Because he can’t see anything with no eyes.這個提問可以引起學生對標題質疑。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從而為提升思維品質做好準備。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追問。
T:As a blind man has no eyes, what do ‘his eyes’ refer to?這個追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主題文本進行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隨后教師可以發出相應的閱讀文本指令。
T: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
通過提問加追問的方式,一方面讓學生有了質疑精神,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思維;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這種探究精神是一種高階思維,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因此,閱讀課堂上圍繞主題,采用抓住文本主題,適當展開主題探究,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二)以主題問題為導向,加大批判性思維訓練
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是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會基于主題展開思維訓練。但是,不是所有的閱讀課都會有效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而是通過教師在授課中圍繞主題問題展開的。就除了圍繞主題問題之外,教師還需把問題設計得巧妙,適合初中學生的思維水平,從而有效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因此,有學者提到的:“教師可以圍繞文章主題,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主題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內容,當前英語教材雖然版本很多,但基本上圍繞主題進行話題展開。這些主題主要可以劃分為3大塊: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對主題內容,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教學。但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清楚的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需要教師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不斷引導;否則,學生很難形成批判性思維。那么,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加大提問的頻率和提高問題的深度。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但是光停留在質疑階段還不夠。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評價,因為評價是學生經過思考后的思維體現,也是學生進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維的方法。例如,上海牛津8B第五單元課文閱讀“The blind man and his eyes”中,教師可以提問:“Why didn’t the firefighters save the dog at onc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課本上沒有提到消防員為什么沒立刻救導盲犬,有學生就會產生質疑,甚至會認為消防員不負責。但是,教師如果引導學生對消防員進行主動評價的話,那么,學生就會自然而然明白教師的提問。因此,適時地主動評價有利于學生消除對文本理解的偏差,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
(三)基于主題問題引領,深挖文本內涵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而且要幫助學生了解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意思。因此,教師應圍繞主題,幫助學生分析文本,合理設計問題,深挖閱讀文本的內涵。例如,上海牛津8B第五單元課文閱讀“The blind man and his eyes”中,文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進賓館——問消防通道——自我救助——消防員營救。看似簡單,但是里面包含很多隱含的內容。以“問消防通道”為例,對一個盲人來說,在入住前向經理問消防拖動的位置,這個細節顯然值得教師關注。教師可以提問:“Why did the blind man want to know the location of fire exit?”對這個問題,學生可能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其實,這不僅反映了學生缺乏生活常識,而且說明學生批判性思維不夠健全。正是通過教師挖掘這個生活常識,讓學生的思維面得以打開,同樣是提醒學生要關注自己身邊的狀況。同時,教師通過的解釋,幫助學生可以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個性,即這個盲人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因此,通過這個例子,教師在主題閱讀中需要抓細節,多提問,深挖文本內容,從而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是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不斷提高,培養思維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變得愈發重要。而英語主題閱讀教學是培養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只要教師能利用好閱讀課堂,合理設置問題、層層深入、積極引導,就能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圍繞主題閱讀,教師在英語課堂上仍需長期不斷嘗試和探索,不斷豐富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途徑。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