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平靜
在國家大力提倡核心素養教育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學生社會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人文學科修養的提升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從初中語文教學培養目標、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著手,探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策略。中華傳統文化在幾千年來的歷史長河中的不斷積淀和凝練,其內涵博大精深,已然成為世界東方的優秀文化瑰寶。由于研究路徑和研究視角的差異性,各界研究者們對傳統文化定義、內涵及其表現方式的觀點和看法都不盡相同。大部分學者對于傳統文化定義的界定主要偏向于精神層面,基于前輩先賢研究論述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以其自身的穩定性、繼承性融入時代元素,能夠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思想形態、文化修養,有利于提升初中學生綜合素養的精神文化內容。
一、初中語文教學培養目標
(一)人格培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內容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進行全面、深刻的認識,也就是需要用科學、客觀、辯證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在當下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精神。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更高的職業素養,語文教師要提高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分辨力和判斷力,準確挑選出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將這些知識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從而及時有效地幫助青少年學生進行良好的文化方向引導,不斷提升初中群體的語文學科素養。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起來,語文教師所要注意的就是從學生的認知特點、接收能力、學齡優勢等各方面出發,深度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尊禮尚德、社會關愛、愛國主義等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從根本上落實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任務,增強學生的內在涵養,從而達到人格培養的目的。
(二)價值觀培養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素材,教學知識非常豐富,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將傳統文化內容有效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借助語文課堂讓學生充分體悟到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在含義,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實現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創新發展,讓傳統文化價值觀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尊老愛幼、誠信包容、謙讓有禮等傳統文化精神內容。語文教師應該將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起來,在語文課堂中展示優秀傳統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和共性,培養其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情感態度,成為新時代下一名優秀的學生。
(三)學習能力培養
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語文教師在傳統文化教學中更要認識到這一點,語文傳統文化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如果沒有具備相應的教學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在教師幫助下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與學習。初中語文教師要以傳統文化學習為核心,注重各種學習方法和過程的精心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知識來進行教學培養,要注重學生語文語感的形成,借助情景化教學來進行傳統文化的再構建,從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總而言之,學習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生只有具備足夠的學習能力,才能在教師的幫助下促進自我成績的提高。語文教師要采取各種教學方式,構建一個完善的教學培養體系,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傳統文化知識量龐大,也多以文本知識體現在學生面前,趣味性有所不足,而教師如果沒有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就會讓傳統文化知識更顯枯燥乏味,這就會出現一個結果,那就是大部分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不足,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僅處于一知半解的境地,缺乏對傳統文化知識系統、深入理解和掌握,進而很難從根本上去理解相關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這就導致其在語文科目的學習中僅僅只是停留于單個知識的獲取層面,無法自覺地將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有效地聯系起來,日積月累,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相關傳統文化知識的自信心。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無法產生興趣,教師的任何教學工作也只會流于形式,學生不愿意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自身不能得到有效成長,教師的教學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壓力,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就得不償失了。
(二)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淡薄
教師的個人素養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最終展現,可以說一名優秀的教師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然而當前部分教師仍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思維上存在嚴重誤區,一些初中語文教師還是把教育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應試技巧提升上面,忽視了學生知識素養的提升。這種想法不僅沒有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性,更忽略了語文教學能力的培養,并不利于學生的后續學習成長。傳統文化的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項系統性的教育工程,這就需要教師有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將會對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造成極端不良的影響,如若不正視該問題,勢必會造成語文教學活動中知識傳授與人文素養培養的脫節。要想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全面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除此之外,教師如果沒有接受現代化的教學培訓,在教學技術上還會出現過于傳統的問題,教師需要具備傳統文化素養,但不等于教學方式也要傳統化,在新時代的今天,需要運用更加科學化,現代化的教育方式,才能為傳統文化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從而解決以往存在的各種教學問題,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教學的真正教育作用。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立足文本,確定滲透內容
文本教材是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獲取文化知識的載體,也是教師最主要的教學載體,其教學內容囊括了所有學生所需要的文化知識,有很強的挖掘性,值得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深入思考學習。因此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就需要恪守當下的教育教學目標,科學把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合適性。例如,語文教師在講解朱熹的《觀書有感》這首古詩時,不能只是單單講解古詩的字詞、句法、大意,機械化地要求學生背誦,而是要在充分了解朱熹這位宋代理學大師基本情況以及該首詩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體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不同韻味,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情感經驗,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玩味和賞析這句千古名句的不同含義,將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持之以恒、學而時習之等優秀精神要義確定為滲透的內容,有效突出教學重點。教師需要認識到教學內容是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決定著教學的效益和走向,想要有效地落實對于學生的觀念教育人格塑造和能力培養,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當中就需要引入更多的教育內容,就初中語文教學來看,教師的教學內容豐富和優化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著手,分別是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首先從縱向深入的角度來講,即通過教師的教學內容擴展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等相關的學習能力,這時教師就需要立足于教材內容衍生出更多的語文閱讀篇章和閱讀知識,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語文學科素養,其次為橫向擴充,橫向擴充則需要教師打破學科壁壘,在語文教學的基礎上延伸出歷史知識政治知識思想道德與觀念教育等相關的知識,實現學科融合,以此為中心,讓教育內容得到有效豐富,發揮語文教學延展性和可塑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優勢,實現對于學生更加綜合全面的培育。
(二)優化教學方法,劃分文體類型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含有文體多樣、內容廣泛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要學會優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針對性學習輔導,從而提升學生辨別文體的能力。語文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文體中所含有的傳統文化元素來進行備課,并充分結合傳統文化的學習要求,制定明確的滲透目標。就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文體劃分來看,大致可分為文言文、現代文、詩歌、小說等幾大類,在詩歌和散文兩類文體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占比最多,且教學的重難點就在于通過文本的研習盡可能地讓學生去感受作者的創作情感。例如,在文天祥《過零丁洋》這首古代詩歌中,作者通過回憶式的筆調回顧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山河破碎風飄絮”明確表明了作者對于當時局勢的認知和看法,整首詩體現出一種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慷慨激昂的愛國熱忱,向讀者傳達了舍生取義、重義輕利的正確價值觀,正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現。這首詩歌體現出了作者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凜然的民族氣節以及舍生取義的生死觀,這些內容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核心內容之一,可以把愛國主義、民族情感培養等確定為該篇課文的傳統文化滲透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選擇將會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的興趣偏好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教學方法作為教育工作落實過程當中的重要途徑對教育所能造成的影響和帶來的幫助是不容忽視的,教師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對教學方法做出相應的優化,而隨著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化和發展,現階段可供教師借鑒和參考的教育方法越來越多,例如微視頻教學、情境化教學、分層教學、游戲化教學等等,這些教學方法在實踐中有效應用都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科素養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時也可以在教學方法優化的過程當中有效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態度,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所教文本的題材做出相應的分析和優化。
(三)組織研學旅行活動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除了加強理論教學外,語文教師也不能忘記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實踐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有效開展研學旅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切身感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思想,且舉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相對來說是一種較為創新的教學形式,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接受度普遍較高,教學效果也十分突出。語文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帶領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發揮“以研促學”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等古詩詞時,可以在帶領學生充分了解古詩大意、創作背景、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及旅游文化資源,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研學旅行,讓學生能夠獲取更多感知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古人的創作情感,進而讓學生感受到研學旅行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也只有當學生通過實踐進行傳統文化的多方面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含義,拓展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為接下來的傳統文化學習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語文作為一個重點學科,需要教師立足全體學生,來更加深入全面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然而當前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壓力巨大,往往一名語文教師要負責多個班級的語文教學工作,難免就會有些力不從心,不能很好地促進傳統文化知識的拓展性學習,影響了對每一個學生的深入培養學習。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只需要以班級為基本單位,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成績等因素,在遵循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將全體學生劃分為多個人數相同的學習小組,由其中學習成績較為優秀的同學擔任小組組長,來進行小組學習。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周敦頤《愛蓮說》的相關傳統文化知識時,就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各小組組長自行分配教學任務,確保每一位組員都能夠參與到學習討論之中,最終在不同思維的碰撞下對這部分傳統文化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可以真正貫徹落實學生的核心地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減輕自身教學負擔的同時可以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后續更為復雜的傳統文化教學之中。而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可以有表達自我的學習空間,在合作中培養團體合作意識,在交流中促進自我思維能力的提高,更加快速高效的掌握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自身學習成績。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人生信念的樹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對傳統文化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質,尤其是在世界多極化、文化形式多樣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心,在青少年群體中渲染與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積極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少年的全面成長。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