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嬌 蔣鑫

摘 要:杭州西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眾多藝術家棲居在此,通過作品為人們展現西湖之美。20世紀,文化藝術交流融合,西方繪畫思想對中國畫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有著留學經歷的林風眠在創作中也呈現出了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對比林風眠與陸儼少西湖題材的作品,對比研究兩人作品的創作初衷、筆墨語言、色彩語言和畫面構成,分析兩人作品的藝術特征,為當代山水畫創作提供更多思路。
關鍵詞:林風眠;陸儼少;山水畫
民國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藝術與思想的沖擊,中國大批學者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交流學習,西學東漸成為當時的一種潮流。學成回國后的專家學者為人們帶來新思想、新理念,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家們嘗試將西方的藝術精神和理念融入中國畫創作,使作品展現出別樣的意境,創新傳統繪畫作品的畫面形式。在中國畫中融入西方的藝術思想,能夠創新山水的表現語言與繪畫形式。
杭州西湖是藝術家們尤為鐘愛的地方,創作于此地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很多,這些作品都蘊含著江南的詩意生趣和西湖風韻。西學東漸思潮的興起影響著大批藝術家,西方的繪畫思想影響著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江浙一帶的人們較早接觸外來文化,因此取材于西湖的作品逐漸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創作者深入觀察城市生活,結合傳統哲學中的意象審美,通過筆墨語言、色彩語言、畫面構圖等將城市景觀融入中國畫創作。林風眠與陸儼少對杭州西湖有著不同的情感,筆者對比研究兩人西湖題材的山水畫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藝術面貌與特征,為當下藝術創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創作初衷
20世紀是文化藝術交融的時代,藝術家們結合實際,力圖探索一條適合中國藝術發展的新道路。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藝術創作離不開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與感知。林風眠畢生致力于藝術教育與繪畫創作,學貫中西,是中國較早對繪畫進行改革的藝術家。林風眠將中西融合的思想融入中國畫,在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營養的同時,又借鑒西方的藝術精華,賦予中國畫時代意義,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陸儼少是上海嘉定人,擅長山水畫,尤善發揮用筆效能,表現浩渺煙云與自然山川的不同形態。陸儼少的作品墨色變化豐富,虛實相間,線條靈動流暢,剛柔相濟,獨創一格。林風眠與陸儼少都是20世紀杰出的藝術家,在中國畫創作上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憶江南,最憶是杭州;憶杭州,最憶是西湖。1928年,林風眠受到蔡元培的賞識,結緣杭州,被聘任為中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的院長。林風眠致力于藝術教育與創作,他對教育的新理念和對藝術的追求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在杭州生活期間,林風眠十分喜愛杭州西湖,離開杭州后,他對西湖仍有深刻的印象,他所創作的西湖題材繪畫作品大多數是源于對西湖的回憶。十余年的杭州生活,西湖美景早已深深印入林風眠的腦海,西湖畔、蘇堤旁承載著他的記憶。離開杭州后,林風眠在上海、香港等地也創作了一批關于西湖題材的山水畫作品。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林風眠對西湖四季的美景記憶猶新,他的作品為觀者打造了一個寧靜優美而又絢麗多彩的世界。
陸儼少對西湖的描繪主要以記錄的形式進行,他雖然常到南北各地寫生、創作,但他的作品中對西湖風景的描繪較少。1962年,陸儼少被調至浙江美術學院(后更名中國美術學院)進行山水畫課程的教學,從此與西湖結緣。在無課時,陸儼少常到虎跑泉、石洞屋等處品茶讀書,平日里他就住在西湖旁,每日與西湖的云山相伴,并留下了一些獨具個人特色的藝術作品。陸儼少在任教期間,每至假日,常約上三五好友到西湖邊或蘇堤等地欣賞美景,頗得清閑雅趣。從陸儼少1963年所作的《西湖三人游圖》的款識中,可分析出他所描繪的是與好友的西湖游記,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意境,體現了陸儼少對西湖的喜愛。1964年,陸儼少創作了一幅《西湖圖》,題款記錄:“甲辰五月十九日,雨中至湖上,既飯于靈隱,旋返至耕云寓居,就其床榻午睡片刻。醒后有偶然欲書之意,遂作此圖,以志鴻爪。晚間相約共入城,聆賞革命歌舞也。”這是陸儼少雨中漫步西湖,午后所創作的一幅作品。從題款上不難看出陸儼少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西湖題材的作品展現了他對西湖的真實情感和對自然的理解。
二、筆墨語言
筆墨語言在中國畫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構成中國畫的基本要素。林風眠于1977年創作了《西湖》,畫面中融入了中國大寫意的精髓,觀者在欣賞《西湖》時能夠明顯感受到該作品與傳統繪畫的不同之處。《西湖》尺幅雖小,但景色層次豐富,林風眠所畫的柳樹、船只等均是經過高度提煉概括后的形象,他用極其簡約的線條表達著豐富的內涵,強調表現性,注重個性的表達,具有筆墨意趣,這一點與陸儼少的創作觀點一致。林風眠將中國水墨酣暢淋漓的特點融入作品,他的西湖題材系列畫作蘊含著對江南水鄉的思念之情。
在陸儼少的山水畫中,意境與筆墨語言有著獨特的韻味和審美表現,“筆墨當隨時代”是明末清初畫家石濤提出的繪畫藝術理論,該理論在陸儼少的作品中有所體現。藝術貴有生命力,中國畫強調筆墨語言,陸儼少不僅沿襲了傳統的筆墨語言,又在此基礎上突破創新,改變了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方式,用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營造西湖氤氳之景。陸儼少較為重視作品的寫意性,中國畫的寫意是中國傳統美學的藝術觀,是中國繪畫藝術的表現方法,是與西方美學不同的另一種美學體系,包括從經營意象、塑造形象到表現思想主題的整個創作過程,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寫意當作一種繪畫技法。西方的藝術思想傳入中國后,中國創作者對塊面關系、黑白灰關系也有所探索,對墨塊與線條的編排極其獨到,運用的筆法細膩且渾厚。從對云氣的表達上不難看出陸儼少書法用筆的意味性較強,線條有枯潤之感,筆松而不散,點線疏密得體、錯落有致。陸儼少對墨法的運用也較為重視,講究用墨光潤,他強調用墨要光潤,潤非濕之謂,干筆也要潤,要于枯淡中見豐腴。此外,陸儼少擅長對繪畫整體氣勢的把握,他用水墨營造出氤氳的氣息和空靈的意境。
三、色彩語言
有著留學經歷的林風眠熱衷于野獸派、印象派與表現主義,在莫奈、馬蒂斯、莫迪里阿尼等眾多西方藝術家的影響下和濃厚西方藝術氛圍的熏陶下,林風眠的創作風格逐漸發生變化。林風眠將西洋繪畫技法與中國水墨相結合,強調畫面的現代性,并創新傳統山水畫作的表現形式,在色彩的運用上富有個性。林風眠的西湖系列繪畫作品中色彩對比較為強烈,展現了杭州西湖的活力。林風眠在創作時融入了西方油畫色彩,在色彩表達上,他的作品多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或偏重冷色,或偏重暖色。明亮的黃色與清新的綠色在林風眠的作品中較為常見,對比色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林風眠的創作手法與傳統中國畫的創作手法不同,林風眠更追求主觀情感的表達和畫面的整體性。林風眠將西方現代的光影法則用于中國畫創作,觀者能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法國印象派對他作品的影響。林風眠運用墨彩結合的創作手法,打造水面上的倒影與斑駁的光影,并使二者具有獨特的美感。墨彩結合的手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色彩表達方式,使中國畫作品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時代特色。色彩與光影的配合,再加上山水畫的構圖,是林風眠獨特的繪畫語言。不同的色彩傳達的內心情感也不同,林風眠的西湖系列繪畫作品體現了他對西湖四季變換的感受,以創作抒發胸中之意。
陸儼少作品中色彩的運用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林風眠的用色方法不同,陸儼少對畫面整體設色較為淺淡,色彩以淺絳為主,赭石色與花青色為配色,畫面沉穩大氣。陸儼少注重內在情感的表達,他通過墨色的濃淡、枯濕的變化進行創作,色彩在整體畫面中僅起到輔助與襯托的作用,即強調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單純中且見豐富。以《西湖圖》為例,畫面整體以冷色調為主,遠處加入了一些赭石色,前后形成冷暖對比,且對比較為柔和,營造出一種寧靜、清新典雅且空靈靜遠的意境。
四、畫面構成
畫面構成影響著整個作品的氣息與視覺表現。林風眠學養深厚,學貫中西,他早期在法國學習繪畫,觀者能夠從他的西湖繪畫作品中感受到探索與創新。形式語言在創作中是不可或缺的,林風眠擅于研究畫面的形式,注重探索并創新藝術形式,他作品的畫面效果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林風眠的作品多采用平遠式構圖,增加了畫面的張力與表現力,他通過線條的疏密、節奏變化使畫面具有空間感,并創新中國畫中傳統的構圖方式,注重作品的寫意性,從而向觀者傳遞內心的真實情感。
林風眠的另外一幅繪畫作品《西湖秋色》,取景于蘇堤兩岸,創作者將亭子作為前景,將蘇堤作為中景,整體采用平遠的構圖方式,拉開畫面的遠近層次,從而開闊觀者的視野,這是傳統山水畫中常見的構圖形式。林風眠的西湖風景畫大多源于他對此地的回憶,因此,他擅于先對各種物象進行組合編排,然后進行創作。在現實中,亭子與堤岸或許是在同一水平線上,但在林風眠的作品中,為了畫面需要可以自由排布心中之景。林風眠對待東西方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提倡將西方的客觀理性與中國的主觀感性相結合。林風眠的繪畫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中西方繪畫藝術元素,他通過點線面的結合、黑白灰的排布進行創作,既吸收了西方繪畫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又保留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水墨韻味,可以說,林風眠拓展了中國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
經營位置即構圖,每位藝術家對構圖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構圖形式多種多樣,有傳統的構圖形式,有裝飾性的構圖形式,也有中西融合的構圖形式。陸儼少的《西湖圖》具有很強的畫面構成感,大多數藝術家畫西湖時通常采用平遠式構圖,以展現西湖寧靜之美,而陸儼少卻選擇了一個俯視的角度取景,好像要將西湖周邊均納入畫面。陸儼少認為山水畫的章法首位即取勢,不追求形似而求其氣。陸儼少在表現遠景時采用留白法,注重繁簡虛實的變化,營造畫面的空靈感。云氣的飄渺變化與前景中山石樹木的繁復細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互相呼應。由此可以了解到,對西湖題材的作品,陸儼少以獨特的視角為人們展現了西湖豪放的一面,也為清幽平遠的西湖風景繪畫帶來了一絲新鮮的氣息。在當代藝術創作兼收并蓄的背景下,山水畫創作者要在山水間尋求創作靈感,創新藝術的表現形式,使作品體現出時代性與地域性。
五、結語
中國傳統繪畫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對人物、山水或花鳥形象的逼真描繪,而是創作者內心世界的表達與情感的傳遞。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家在西湖的際遇不同,因此,他們筆下的西湖風景作品融入了不同的藝術特色,具有不同的面貌,這也使得西湖繪畫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內涵更加豐富。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時代,林風眠表達的是清新而富有活力的西湖,陸儼少則展現了西湖壯闊的一面。陸儼少在山水畫藝術創作中獨樹一幟,他的筆墨語言透露著空靈與真實,具有很強的造境功力,他以獨特的角度為觀者展現了西湖的別樣風貌。通過分析林風眠和陸儼少的作品,可以發現從不同角度入手創作出來的作品會被賦予不同的內涵。中國繪畫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繪畫創作者不斷思考并創新,使得藝術作品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在當前傳統藝術與近現代藝術交織的環境下,面對相同的景色,創作者要善于思考,吸收優秀的藝術表現形式,并探索新的藝術創作手法,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進行創作。此外,創作者在創作時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作品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蓉.從歐洲現代派到中國意境:再看林風眠藝術中的形式語言[J].中國美術,2017(3):108-119.
[2]余婞,鄧亞娟,盧艷.近現代西湖繪畫視覺變遷探微[J].美術教育研究,2014(13):16-17.
[3]張陳誠.林風眠與潘天壽藝術思想的差異[J].美與時代(中),2019(9):56-57.
[4]楊瑞峰.林風眠與常玉繪畫語言之比較[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9.
[5]李昕.論林風眠繪畫藝術對現當代水墨藝術的影響[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9.
[6]張垚.西方現代繪畫影響下的西湖題材繪畫:以關紫蘭和林風眠為例[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9(11):165.
[7]李敏怡.論陸儼少山水畫之筆墨特征[J].美與時代(中),2019(7):78-79.
[8]朱鍇志.“復古為新”:淺談陸儼少的筆墨隨時代[J].美術大觀,2015(3):62.
[9]聶危谷.論林風眠色墨交融的藝術境界[J].書畫藝術,2008(3):68-71.
[10]陸儼少.陸儼少山水畫芻議:新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142.
[11]劉珂真.陸儼少山水畫筆墨語言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3.
[12]包洋.民國油畫中的西湖題材及其價值[J].美術大觀,2019(5):72-73.
作者單位:
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