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從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鞏固和提升我國數字經濟全球競爭力的大局看,我們必須搶占國際新高地和制高點。”數字經濟是數字技術推動的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態,是全球要素資源重組、經濟結構重塑、競爭格局改變的關鍵力量。“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為此,我國出臺了《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數字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不過,據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占斌觀察,現實中,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還有不少困難與阻礙,亟待著力破解。對此,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帶來了一份《關于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國際制高點的提案》,提出了八點建議:
第一,加強輿論引導,為數字經濟發展筑牢思想基礎。社會不僅不應當對“數字”望而止步,而且更應當以輿論引導各個領域加強數字融合、加大研發投入、強化自主創新,制定數據參與分配的各項配套政策,鼓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百花齊放的多樣性、差異化的經濟生態,建立起兼顧大中小實體企業及平臺從業者利益的體系,推動數字經濟實現行業平衡、有序競爭,發揮數字技術在服務傳統產業升級與改善民生領域的強大優勢。
第二,加大政府扶持,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環境。支持具備強大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發展,樹立一批標桿企業,推廣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充分發揮新型實體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升級中的示范帶頭作用。
第三,實施資本助產,為核心技術攻關提供資金支持。突破數字經濟“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充足資金助力研發。應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設置多元化上市標準,可適當簡化上市條件,提升板塊包容性和覆蓋面,拓展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股權融資渠道,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和直接融資比重。
第四,堅持創新發展,鼓勵支持數字新業態發展。創新數字消費場景,大力發展智能健身、智能騎行等新消費體驗和在線醫療等新消費業態,不斷創造新的消費機會。加快推動服務業數字化,持續推動商貿、文化、體育、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進程,提升數字化對服務業的滲透率。
第五,注重引領帶動,著力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從產業鏈角度鼓勵企業抱團發展,加快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提升,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狀,打造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圍繞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利用優惠政策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帶動周邊中小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第六,賦能企業出海,推動融入全球產業鏈。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從政策上鼓勵數字企業產品出海、技術出海,提高國際化水平,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軟件企業和平臺企業。
第七,完善監管體制,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水平。要遵循數字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規律,既要防止平臺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防止掏空實體經濟,防止假冒偽劣產品大行其道,防止平臺企業成為壟斷數字經濟,更要鼓勵、引領和規范平臺企業的發展。
第八,加快基礎建設,為數字經濟提供堅實支撐。加強我國數字經濟治理的基礎建設,構建國家基礎數據庫或建立國家數據管理局。建立企業數據的反壟斷規則和防火墻機制,適時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做好平臺數據算法和數據技術的監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