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無人機為花卉施肥,智慧養殖一人管理3000只羊,掃碼便知刀具產地……隨著5G數字時代的到來,農業、工業面臨一輪全新的轉型和升級。2020年,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的重慶市大足區,作為聯動渝西川東周邊的橋頭堡城市,成功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村示范區縣。
大足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工作,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快速推進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以“一網一云兩翼”為基礎設施保障體系、“3+1+N”為數字鄉村建設路徑,通過數字賦能,促進鄉村振興,一幅產業富農、數字治村、服務便民的發展畫卷緩緩展開。
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幫助農戶增產增收……大足區智慧農業屢建功勛。
芳香產業是大足區高升鎮的核心特色產業,也是市級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近年來,高升鎮以打造“芳香特色小鎮”為總體目標,通過“芳香特色小鎮”建設推動全鎮鄉村振興,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
為了鞏固成果,助推芳香產業更好發展,高升鎮提出了引入數字鄉村建設的發展思路,依托5G技術建成了專門服務于芳香產業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站和智能蟲情測報系統。“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站實現了對復雜多變的農業氣象環境和農業生產過程的動態準確監測。”數字鄉村項目建設經理姚小龍介紹,監測站通過三層土壤數據采集,可實時獲取土壤溫濕度、光照、雨量、空氣濕度、風速風向等農業氣象參數,預測環境氣象條件的演變趨勢,并估算出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農事生產、災害防御提供了決策依據。同時,依靠農業大數據賦能環境智能調控、氣象監測及預警、智能灌溉、水肥智能決策、病蟲害防治等環節,構建精準種植模型,提高芳香產業出產品質及農業生產效率。
在種植區,一套智能蟲情測報系統引人關注。這是新一代圖像式蟲情測報工具。它利用誘蟲燈誘捕害蟲,并實時采集蟲情照片上傳至云平臺進行自動識別計數,對蟲害的發生進行分析和預測。“通過分析預測,判斷出不同時段、不同種類的蟲害期,為蟲害的消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姚小龍說,該設備內置2000萬像素工業級高清攝像頭,設有防雨百葉及大雨棚,內置蟲雨分離功能,晴雨天均可工作,可實現無人監管、自動控制。據了解,這套智能蟲情測報系統可有效覆蓋3000畝范圍,為周邊區域包括水稻、枇杷等產業提供可靠的病蟲害預測。

智慧賦能,大足積極發展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建設智慧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數字化體系及示范應用。圍繞芳香、大足黑山羊、蠶桑等農業主導產業,建成高升鎮數字鄉村管理服務平臺,建成全區首個黑山羊智慧養殖云應用系統,建成大足智慧蠶桑指揮中心。圖為大足區產業經濟平臺。
2021年,高升鎮結合5G智能化優勢,完成了該鎮芳香產業智慧種植管理平臺建設。其中,包括視頻監控系統、精準種植系統、精準種植監管系統,以及芳香物聯網平臺等。“以前都是靠經驗,現在不同了,通過一個手機APP,能及時查看土壤的各項數據,還有專業的農事預判報告分析,省心又高效。”太和村的芳香種植戶介紹。
目前,大足區芳香產業已建成萬畝芳香產業基地,形成核心配方20余個,2000畝鄉村旅游核心區已具雛形。
受益的不只是芳香產業。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大足黑山羊,其高繁性能在全國山羊品種中名列前茅。大足區石馬鎮國家大足黑山羊保種場發揮數智化優勢,通過打造“5G+黑山羊智慧養殖平臺”對保種場進行數智化改造,促進黑山羊養殖的自動化、智能化,高效提升了養殖成效。
“傳統羊只管理依靠人工,生產效率較低,羊只個體狀況監測、反饋也沒有那么及時。現在,通過引入數智化管理監測平臺,羊群可以在溫度適宜的圈舍內自由活動,每只羊耳朵上的黃色耳標就是它們的‘身份證’,記錄著各自的血緣關系及各生長階段指標數據等,養殖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信息都能通過監測平臺得到及時監測和掌控。”畜牧養殖專家、國家大足黑山羊保種場負責人黃德利介紹,這幾乎是一群沒有“隱私”的羊。
黑山羊智慧養殖平臺目前已正式投用,通過云監控和遠程可視系統、養殖環境信號采集子系統和數據管理分析系統,提高了大足黑山羊的標準化養殖水平。
此外,大足區還將數字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以數字化賦能特色農業產業,促進蠶桑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以蠶桑產業供應鏈管理云平臺為核心、分布式產業發展布局為依托,實現蠶桑全產業鏈在線化、數據化,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同時,圍繞“產、銷、管、服”實現蠶桑全產業數據的實時采集和互聯互通,形成大數據庫,建立數字賦能服務能力體系,穩步推進“種植—養殖—分散初級加工—綜合體深加工—產地集配—貿易結算”全產業流程數字化工作,基本完成大足蠶桑數字產業生態建設,促進聯合體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道路,充分發揮產業鏈各企業優勢。
數字化治理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大足區依托阿里巴巴的“專屬釘”,打造“愛大足”APP,構建集成社會治理、市民在線辦事、智慧城市新服務三類應用于一體的數字鄉村移動端平臺,提高了基層服務群眾的便捷度和群眾遠程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作為全區唯一的公共服務移動端平臺,“愛大足”APP于2021年10月正式在全區推廣,短短幾個月,已有注冊用戶18萬余人,日活躍用戶5萬、周活躍用戶7.8萬、月活躍用戶11萬。累計發布防疫信息1705萬條(其中疫情防控提示1167萬條,疫苗接種提示538萬條),為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實際問題1756個。
基層網絡社會治理方面,大足區著力打造科學性、系統級、創新性的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在治安防控方面,采用“三屏聯運,推動三級聯防;兩端互通,掃除監控盲點”的模式,運用平安監控聯動平臺,設置鎮級監控指揮大屏、村級監控分屏以及農戶小平臺,推動鎮、村(社區)、家庭三級聯防聯控聯動。在特色產業基地、農村院壩、公共場所等重要區域安裝智能攝像機,以PC+電視+小翼管家APP為客戶端,整合各類視頻資源,最大限度地掃除監控“盲點”,保護村民人身財產安全。
大足區創新實施“大喇叭+平安監控”模式,通過手機APP一鍵喊話、文字轉語音、定時任務等功能為群眾提供公共應急指揮、疫情防控、社區治理等服務。通過云平臺視頻會議功能,可快速與區、鎮、村任意一個或多個指揮中心進行遠程組會,上傳下達高效進行,提高基層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促進基層社會和諧穩定。
季家鎮的“云上”探索表現尤為亮眼。季家鎮位于大足區的西部邊陲,是有名的石刻之鄉。該鎮以建設“智慧季家”為主題,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打造平安季家智慧云平臺。
為加快鄉村振興,大足區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快速推進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以“一網一云兩翼”為基礎設施保障體系、“3+1+N”為數字鄉村建設路徑,通過數字賦能,促進鄉村振興。“一網”即一張集光纖網、無線網和物聯網于一體的鄉村集成信息通信網絡,“一云”即一朵數字鄉村與新型智慧城市信息資源整合共享的大足區政務云,“兩翼”即一個集數據匯集、數據展示、集中決策、統一指揮的數字鄉村運行管理中心和一個數字鄉村綜合服務中心。“3”,指區級層面以鄉村數字經濟、數字治理和數字公共服務三個方向總體規劃。“1”,指搭建區數字鄉村運行管理平臺。“N”,指在鄉村數字經濟、數字治理和數字公共服務三個方向的多個專項應用。
大足積極發展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建設智慧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數字化體系及示范應用。圍繞芳香、大足黑山羊、蠶桑等農業主導產業,建成高升鎮數字鄉村管理服務平臺,建成全區首個黑山羊智慧養殖云應用系統,建成大足智慧蠶桑指揮中心。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管理,將物聯網、大數據技術運用其中,實現精益生產、精細管理和智能決策。
同時,大足區搭建新型智慧農業基礎鏈公共服務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圍繞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生產管理、農業金融服務三大核心,提供數據可信存證、安全共享能力,為產品溯源、生產監督、金融服務等提供基礎能力支撐,以及農產品電商、土地管理服務等數字化服務體系及應用。
在鄉村數字公共服務方面,重點構建醫療、養老、教育、法律、人才信息化等5大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制成“智慧養老地圖”,匯集全區21萬名戶籍老人基礎信息,為4600余名特殊困難老人建立完整服務檔案,同時整合管理173家各類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已在122個村建立起互助式養老模式,向全區老人提供養老顧問服務,基本實現了養老服務基礎數據、養老服務業務開展和服務質量監管的智能分析應用,全面提升了全區養老服務“智慧化、一體化、協同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
2021年,大足區《“互聯網+智慧養老”實踐與創新探索》成功入選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組織編寫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
下一步,大足區的目標是力爭建成產業數字化應用樣板,實現鄉村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探索鄉村數字治理標準化體系建設,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建立鄉村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助推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試點,在整體規劃設計、制度機制創新、技術融合應用、發展環境營造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經驗,推動全區數字鄉村建設全面發展。結合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際知名旅游地建設,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數字化引領區、“共識、共享、共治”數字鄉村治理示范區、數字化城鄉公共服務樣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