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能

新生活《 太湖之戀》記錄了隨著太湖水的治理改善,太湖人獲得的嶄新美好的新生活。
前不久,3集生態人文紀錄片《太湖之戀》在上海東方衛視晚間黃金檔首播,引發廣泛關注和好評,一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太湖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4K紀錄片《太湖之戀》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出品,立足于“生態文明”這一話題,畫面精美,故事鮮活,記錄了隨著太湖水的治理改善,太湖人獲得的嶄新美好的新生活。同時,紀錄片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面向未來永續發展的眼光,梳理和討論了太湖人和水的關系。該片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學,形象化闡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地處長江三角洲核心區域,太湖地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水資源在支撐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維系生態平衡和優美環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太湖水的污染,一度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隨著 “兩山”理念在太湖流域正式提出,一系列標準最嚴格、手段最嚴厲、監控最嚴密的政策相繼出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成為太湖流域污染防治的亮點。紀錄片《太湖之戀》以“太湖流域生態治理進程”為樣本,展現環太湖流域城市在打好太湖水治理攻堅戰中,率先走出的一條產業轉型升級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紀錄片《太湖之戀》將鏡頭對準了見證太湖變遷的普通人。安吉余村的潘春林當年在礦場開拖拉機,轉型后他帶頭開起了農家樂,如今的“春林山莊”在十多年的生態修復后賓客盈門,年營業額近千萬;湖州高新區的蟹農龔炳根拆了太湖里的圍網,帶著他的螃蟹回到岸上“二次創業”,堅持生態養殖的他現在收成多了兩成,還成了當地的“蟹王”;南太湖的漁民姚國慶響應太湖岸線綜合整治整體搬遷的號召,放棄了以船為家的生活,住到了岸上的漁民新村,現在的工作是照料景觀風帆漁船,他的身后是游人如織的親水岸線和新地標月亮酒店;在黿頭渚景區的藍藻打撈隊長王建偉皮膚黝黑,已經堅守了15年,他說沒有一片藍藻能逃過他們的眼睛;而中科院湖泊所59歲的研究員秦伯強,以湖為家、潛心研究,提出了很多良方,使太湖治污由粗放轉向精準……記錄下他們的故事,也就記錄下了隨著太湖水的治理改善,太湖人獲得的嶄新美好的新生活。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重大的國家戰略,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行棋和突破口。特別是在“十四五”開局,長三角區域新機煥發,隨著一系列方案次第發布,三省一市聯動更加緊密與頻繁。在此背景下,以太湖水的變遷、以太湖之美,描繪新時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系列紀錄片《太湖之戀》的誕生,無疑站在全國視野提供了長三角生態文明發展樣本,闡釋了“兩山”理念的路徑,可謂正逢其時,也恰逢其勢。
首先,紀錄片考究有據,具備歷史縱深感。我們今天看長三角,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山水相連、河湖相通,事實上,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在江河相濟、南北互補中所鑄造的輝煌歷史。如果將時間溯源到5000年前,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我們的先民早在遠古時期就實踐了長三角文化一體化!從良渚文明來看,目前出土的文物可以考證,良渚文化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地,展現了長三角這片曾經的良渚文化分布區所擁有的文化一體化的歷史。這個一體化,打破了區域的劃分,它是歷時性的進程,是共時性的展開,它包括經濟地理,也包括生態文化等等方面。
紀錄片第一集《江南之心》圍繞太湖流域的文明發展史展開,這種歷史的縱深和脈絡在其中得到了展現和印證,它不僅驗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共生的特色,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對長三角生態文明建設具備重要的樣本意義。
其次,選取案例鮮明,能夠充分體現生態產品價值的高效轉換。說起生態文明建設,說起鄉村振興,一個“熱詞”不得不提,那就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即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而我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要義就是打通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要素流通與轉換——在增強城市輻射帶動功能的同時,推動鄉村資源與城市要素市場對接,探索城鄉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我很欣喜地看到,紀錄片始終保持以城鄉要素流通為主線,選取了大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進行切入,記錄農作物和農業如何在轉化為城市消費品過程中,實現了百姓的致富;記錄人才如何在引進和流動中,引領鄉村發展。這樣更貼近實際,更具真情實感,也更有借鑒意義。
比如宜興泥土燒制的陶瓷成為當地支柱產業;湖州的魚、蝦、蟹帶動老百姓致富增收;松江的稻米不僅供不應求,當地還打造了不少城里人爭相體驗的特色民宿;太湖流域擅長養蠶,做成的絲綢和蘇繡走向了世界……
正如近年來浙江大力開展的“兩進兩回”,即“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推動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紀錄片里從開礦到回鄉辦農家樂的村民潘春林、推廣松江大米文化的回鄉創業者朱燕、為太湖奉獻幾十年的科學家秦伯強等等,都充分展現了人才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智力支撐。
不僅如此,紀錄片還生動展現了長三角各區域如何從源頭上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江浙滬共治共管、最早實行河長制的湖州長興車渚港、率先實行聯合河長制的太浦河等等,一系列制度的創新為建設長三角生態創新示范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最后,全片“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講出了老百姓愛聽的好故事。“上接天線”是指紀錄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背景,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下接地氣”是指全片從電視角度選材,講出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故事”。
我是一名老新聞工作者,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無論時代怎樣變化,無論傳播形式怎樣變化,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永遠是有趣的、好玩的故事。這部紀錄片我覺得很用心的一點就是,它找到了“好故事”,并且將它講好了。
全片分為《江南之心》《錦繡風物》《碧水入畫來》三集,每集45分鐘,拍攝記錄了近30個太湖流域鮮活的人物故事,采訪了十多位相關領域權威專家。還湖上岸、進行池塘化生態養殖的蟹農龔炳根,無錫黿頭渚風景區藍藻打撈隊隊長王建偉,當代蠶娘金銀鳳,把對太湖的愛戀一針一線繡進作品的蘇繡大師姚建萍,宋錦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錢小萍,宋錦活態保護第一人吳建華等,都一一走進了紀錄片。這一個個生動的、鮮明的、關于“人”的故事,交織成太湖流域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所作的努力、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圖景。
(作者系《小康》雜志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