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峰
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最基本的人文倫理??欣献鳛橐环N社會現象,一向為社會公德所不齒。最高人民法院日前發布第二批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例,其中,楊某順訴楊某洪、吳某春居住權糾紛案入選,以《民法典》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典型案例的方式,從法律的角度為啃老的年輕人敲響了警鐘,通過法律引導年輕人養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看似是一個法律問題,其深層次是個社會問題。從生命性本身而言,每個生命個體都有其獨立的人格,在成年之后,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非依附于老人,成為長不大的巨嬰。從監護人的角度來講,已經完成了生命庇護的應盡義務,不再需要為此履行任何責任。這也是法律制定的基本依據。從個人的發展角度來講,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以建立強大的獨立人格為基礎,以自我負責為前提。這無疑都與啃老所透射出來的人格屬性相背離。
從現實意義來講,每個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而獲得。通過奮斗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應該成為一個正常人的基本生活軌跡。中國人生逢盛世,國家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和保障了大量的創業機會和基本就業機會。只要愛崗敬業、辛勤付出,滿足生活所需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何至淪落到啃老的地步?同時,我們也要理性地區分和看待老人對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生活和事業上的資助。面對社會競爭的巨大壓力,在某一特殊時期,確實需要一定的經濟緩沖。但切莫把長輩的關愛視為理所應當。長貧難顧,幫一時,幫不了一世。自強不息、發奮圖強才是正道。“中國正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幾十年,中國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國人應為此驕傲與歡欣鼓舞。與其在啃老這個問題上思慮,不如投身于時代的洪流當中,留下自己的生命足跡,賦予生命以內涵,賦予人格以厚重,賦予時代以創造。
從社會關系來講,每個人都在家庭、工作、社會、國家中扮演多重角色,家庭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分量。良性的家庭關系造就了社會和諧的基礎。養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人類生命延續自然形成的良性規律和機制,保障著整個社會大的體系的合理運行。顯然,啃老造就了一種畸形的社會關系,阻礙著社會的正常進步,必須予以糾正。
啃老是當下中國眾多社會問題中的一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于國、于民、于精神、于物質都是一個需要直面的問題。近年來媒體披露的大量啃老成疾、啃老成仇甚至啃老成殤的事件,無不在敲響警鐘。這不僅僅是一個個家庭關起門來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全社會來關注,需要以社會機制、法律形式來加以保障和引導。然而,這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的青年人就業機會不足,教育體系當中人文教育的缺位,老人防護感和法律意識的淡薄……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該補課的補課,該完善的完善,才能真正實現標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