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良







張琴玉
張琴玉,福建永定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2011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海淀區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院聘畫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特聘畫家。作品《林泉高致》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丹青山河·心系人民”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優秀獎),《幽境》入選第四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雨過琴書潤》入選第五屆“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獲優秀獎),《溪山清韻》入選第三屆中國畫雙年展(巡展),《溪山物語》入選“70年在祖國懷抱—第四屆福建省迎春畫展”(獲優秀獎),《墨韻松風》入選“不忘初心—全國美術書法作品邀請展”。
地域環境對畫家風格的影響至為重要,琴玉的畫帶有一種水鄉澤國的風格,同時構圖上兼具北方風格的壯美之思。她的畫中水墨氤氳,樹杪婆娑,山石有崢嶸氣象。這一切都展現出她對山水的思考、對地域的探索,以及對前人的繼承。畫中表達了她對山水的直觀感受,也是其情感的外化。從她的畫中,我看到了情感,看到了才氣。畫山水應當以展現才情豪氣為第一,筆墨技法為第二。所謂山水清音,不需管弦絲竹,已有出塵之意。看琴玉的畫,筆墨間已經有了這種感覺。清雅的筆墨,宏大的位置經營,在技法上展現的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讓人感受到的是畫家內心對人生的思考與體味。
初見琴玉的畫,記得是在她的畫室中,墻壁上貼著一張張畫稿,每一幅都氣勢雄強。我不禁感嘆,女畫家能有此心胸實屬難得。近看畫中細節,如珊瑚交枝,似碎玉鋪街,層次多變,磊磊落落。我不由得想到了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對后主李煜詞的評價—“粗服亂頭,不掩國色”。從墨色來看,可謂墨色相融;從用筆來看,筆筆精彩。內斂含蓄而不張揚,柔和而不生硬。在技法上,充分地表現出畫家對水墨的嫻熟運用;在畫面整體感覺上,給人以直觀的感染力;在宏大的構圖上,以內斂而不拘謹的筆墨任情揮灑,表現的不是一個局部,也不僅僅是一種筆墨,更不僅僅是山水。她的畫中每一筆每一墨都仿佛在激蕩著觀者的內心,每一個細節似乎都是悠揚婉轉的音符,訴說著畫家的情愫。這是我對她畫作的初次感覺。
八閩地區自五代以來多出畫人,所謂“惠崇小景煙漠漠”,作為閩地畫家的琴玉,畫中筆墨也有這樣的感覺。她的畫從位置經營和氣象上來看,當然不能稱之為小景,應是從北方山水中來,有北方山水的渾厚之氣;就筆墨而論,卻有煙雨朦朧之意,頗為符合云煙漠漠之趣。畫中以濕筆描摹渲染,對水和墨的把握恰到好處。畫中雜木清爽溫潤,山石意趣橫生,山體氣勢相連,主客皆有法度。畫家在通透的筆墨中敷以淡彩,真有靜女著淡妝之感。我們也可以看出,整個畫面的用色、用筆、用墨也借鑒了黃賓虹先生的繪畫,得賓虹先生之清雅。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八閩之地的奇秀山川,也可以看到她對古人的借鑒,有范寬之雄強,也有董源之秀麗。雄強在氣勢上,秀麗則在筆墨中。畫中沉郁典雅之氣噴薄而出,這是我對她繪畫的整體感覺。
以她的作品《墨韻松風》為例,畫面筆墨清雅,敷色空靈,頗有江南水鄉之感。她將水墨皴染與“敷色體”技法充分結合,用筆用墨有云水蒼蒼之意,敷色有“空翠濕人衣”之情態,將水墨之多變與用色之輕、清完美結合。在整幅畫面中,或濕筆,或渴筆,或顫筆,或絞轉之筆,不一而足,豐富了畫面內涵。于畫面轉折的關鍵處,略施以濃墨分清向背,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此畫恰如做文章:立意廣大深遠,是其畫中經營位置;敘事娓娓道來,不緩不急,層次分明,是其用筆用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是其調和墨與色;自鳴天籟,一片好音,是其才情。于一幅作品中可以見畫者的心境,觀其精神風貌。由此可見,琴玉的繪畫作品中既有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影響,同時也蘊含著其個人的內心情感。在其畫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種欲言又止、含蓄不盡的情愫,或許那正是畫家對鄉愁的深刻體味。自古八閩地區的畫家(如惠崇、黃慎等)大多屬于實踐派,能夠到自然之中、傳統之中廣泛學習。他們的畫中表現的或是對人生的思索,幽谷巨木,三五人家錯落其中,真有滄海一粟、俯仰天地之感;或是表達一種言之不盡的思緒,令觀者既能感受到現實的自然之美,也可以感受到淡淡的鄉愁。他們的畫水墨氤氳,用筆崢嶸而不失內斂,雄健而不失嫵媚。作品反映的不僅是畫家個人的情感意識,更展現出了世間的美好。他們將看到的一切寫于紙墨之中,傳達的是自己內心的情感,而反映出的卻是大眾對山水華滋、世間美好的無限向往。
因此,評價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首先應該看畫面情感的表達。作畫,經營位置、形式構圖不難,難的是畫出崢嶸氣象;筆墨運用不難,難的是作品既要筆墨含蓄而又才情橫溢。我認為,山水畫應具有如荊浩所說的“氣、韻、思、景、筆、墨”,山水畫應以氣韻為先。所謂氣韻,除了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更應該表達畫家的才情,而琴玉的畫恰恰在這方面已有所成就。她的畫捕捉到了中國藝術崇尚性靈情感的主旨,使得其才情在繪畫作品中得以體現。在這種體現之中,既蘊含著其自身的審美意識、個人的情感,以及個人的繪畫表現語言,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對審美的不斷追求。這正是時代的聲音,也是繪畫的發展道路,更是審美的最高理想。這必將使其繪畫之路更加長遠。
筆精墨妙之畫,可能是一首婉轉的雅樂,可能是一支動人的舞蹈,也可能是一首詩。對!只有詩能表達琴玉畫中的美。最后,用詩來結束我對其繪畫的欣賞:
古木接空翠,崇阿玉宇開。
清溪深窈渺,瑞靄潛徘徊。
對畫衣沾水,迎風好月來。
堂筵何必下,閑夢自悠哉。
約稿、責編: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