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尤麗 張藍勻
(新疆財經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在既定的要素投入下的生產效率,能更好的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元素的變化。本文通過分析跨境電商綜試區對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技術進步三條路徑的影響,分析跨境電商綜試區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
在規模經濟方面,長期看跨境電商綜試區一系列通關等優惠政策,降低了企業通關成本,提高了通關效率,這將會激勵大量傳統外貿企業進入綜試區。此外綜試區打造的包括物流、平臺、支付為一體的產業鏈,能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但目前綜試區設立時間較短,集群效應可能并不明顯,由此認為綜試區對規模效率影響不顯著。從技術進步看,首先,綜試區為外貿發展提供便利的平臺,使外貿企業更專注于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優勢品牌。其次,該政策能切實降低傳統外貿和制造業成本,一定程度上促進技術進步;綜試區政策下的金融創新能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為城市技術進步提供動力(羅倬,2020)。此外,試點城市能夠吸引優質企業、吸引各方面人才,推動城市技術進步成果的創造(王黎明等,2021)。由此認為綜試區設立對技術進步有正向作用。從技術效率看,綜試區對技術效率的影響表現在生產要素分配和利用的能力。一方面,跨境電商綜試區內有政策支持、完善的配套設施等一系列支撐體系為區內產業提供良好創新環境。另一方面,綜試區設立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質量和管理效率,使城市內海關、稅務等部門銜接更協調,提升所在城市對資源協同的需求,從區內外兩個層面促進資源的轉化(李啟航等,2021)。由此認為綜試區對城市的技術效率有正向作用。
文章選取2009-2018年36個大中城市的面板數據,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綜試區城市為實驗組,其余大中城市作為對照組進行分析。構造如式(1)所示的雙向固定雙重差分模型:

式(1)中,i表示地級市,t表示年份。Y為城市全要素生產率tfpch。zsq為綜試區政策與時間變量的交互項,control為其他一系列控制變量。γ代表時間固定效應,μ為地區固定效應,ε為隨機誤差項。模型中β是核心估計參數,若β為正,說明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確實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本文被解釋變量為城市全要素生產率,魯曉東和連玉君(2012)指出malmquist指數法是一種比較合適的計算宏觀中單位(國家、省、地級市)全要素生產率的方法。依據 Kumbhakar and Lovell(2000)將tfpch分解為規模效率、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本文采用malmquist提取tfpch,其中投入產出變量的處理如下。
產出變量是地級市實際GDP,將基期設定為2008年,采用所在省份的GDP平減指數對36個城市GDP進行平減。投入變量為全社會就業人員和固定資本存量。固定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估計,公式如式(2)所示:

其中K為固定資本存量,δ為折舊率為9.6%(張軍等,2004),I為固定資產投資,P為以2008年為基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數據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經濟數據庫(CEIC)。
本文的解釋變量是跨境電商綜試區虛擬變量zsq,為政策和分組變量的交互項,表示處理組在政策實施后的效應。如果一城市在當年或已經設立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則賦值為1,否則為0。
為了控制其他影響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因素,梳理相關文獻,本文選擇如下控制變量:將以實際人均GDP為經濟發展水平Apgdp,以第二產業增加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作為產業結構Industry(余永澤等,2019),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表示對外開放度Fdi(謝申祥等,2019),另外本文還加入進出口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表示對外貿易水平Open、政府干預Gov和地區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Edu表示人力資本。
探究跨境電商綜試區設立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準模型結果見表1。由表1估計結果看出,時間和地區雙固定時,不加入控制變量,本文關注的zsq的估計系數在1%顯著性水平下為正;第(2)-(7)列逐漸加入控制變量后,zsq系數仍然在1%顯著性水平下為正,對外貿易水平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起到顯著促進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自由貿易區和綜試區等政策支持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刺激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此外,產業結構影響不顯著,這表明我國工業的老齡化開始,傳統生產模式會有阻礙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優化升級迫在眉睫。樣本期內,人力資本對全要素生產率呈現負相關,原因可能是我國越來越強調自主研發,但目前存在較多模仿創新,在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過程中,短期內效果不明顯,自主創新反而擠壓模仿創新發展空間(郭家堂等,2016)。

表1 基準模型回歸結果
1.平行趨勢檢驗。雙重差分法的重要前提是滿足共同趨勢假設,根據既有文獻做法,如圖1所示,從趨勢圖看出,在2015年之前兩組差異較小,趨勢基本平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趨勢波動較大。2015年之后,實驗組呈明顯上升趨勢,且之后年份大于對照組的全要素生產率。并且2015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波動均變小,上升趨勢更為明顯。

圖1 平行趨勢檢驗
2.反事實檢驗。基準回歸結果顯示,跨境電商綜試區對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產率有正向影響。為了排除同時間其他政策或隨機因素的影響,借鑒已有文獻做法,進行反事實檢驗。即未設立綜試區時交叉項zsq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假設將政策執行時間滯后1年或2年,此時zsq系數是否顯著。若zsq不再顯著,說明全要素的提升是由綜試區引起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從數據來看,滯后zsq_1和zsq_2的回歸結果都不顯著,這印證了跨境電商綜試區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結論。

表2 反事實檢驗
我國各地區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利用跨境電商發展經濟的思路有所不同。在異質性檢驗中,本文將樣本城市分為東部地區和非東部地區,同時根據行政級別不同,將4個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作為行政級別高的城市樣本,剩下的城市為行政級別相對較低的城市樣本。分樣本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異質性檢驗
由表3可得,跨境電商綜試區設立顯著促進了城市生產率的提高。其中,對東部城市和行政等級較高的城市影響系數相對較小,可能的原因是東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好,基礎設施優越,本身吸引外資的能力強,對新興產業包容性更強,綜試區的設立對經濟發達地區更多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二是這些城市在自貿區、創新示范區等配套政策的疊加下,會導致目標多元化和政策泛化,從而降低了綜試區政策的實施效果(趙勇等,2015)。經濟欠發達地區可借力跨境電商提升城市全要素生產率。跨境電商為中西部中小企業打開了外貿新渠道,承接東部部分產業轉移后,物流和交易成本下降。并且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對產業優惠政策反應更敏感,吸引當地傳統中小企業。此外,我國中西部許多城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城市,跨境電商綜試區也能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帶動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打開國際市場。
為了進一步探究綜試區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機制,本文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技術進步指數(techch)和技術效率指數(effch),其中effch再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指數(pech)和規模效率指數(sech)。回歸結果見表4。

表4 作用機制估計結果
從估計結果看,綜試區的設立對城市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均有顯著促進作用,其中,在1%水平下對技術效率有促進作用,而技術效率的提高主要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綜試區有助于提升企業組織效能,區內優惠政策能夠降低企業成本,企業更有精力專注于研發創新,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能夠提升產品周轉效率,提高人員配置效率。并且,綜試區是集工商、海關、物流等各個方面為一體的生態鏈,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創新監管服務,優化貿易流程,建立信息、物流、信用、檢測等多方面的共享體系,促進海外倉建設,由此提升當地的技術效率。
進一步對技術效率進行分解,結果見表5。從分解來看,技術效率的顯著性主要是由純技術效率引起的,規模效率影響不顯著,主要原因首先可能是很多企業對跨境電商的認知還不太清晰,跨境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使得風險規避型企業望而卻步,目前綜試區入駐企業數量有限。其次,我國傳統外貿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龍頭企業較少,本身較少的市場規模也是導致目前規模效率不顯著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應該給予電商產業更大的支持力度,積極吸納產業內龍頭企業的加入,使得更多企業加入綜試區內,為實現規模效率提供支持。

表5 技術效率分解
本文主要關注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并且通過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探究了影響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綜試區的設立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中,對外開放水平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全要素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并且綜試區為我國非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帶來了新動力。此外,綜試區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主要源于對純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的影響。發揮好跨境電商綜試區這一載體對區域經濟發展和改進經濟運行方式有著重要意義。根據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地方政府應該優化營商環境,幫助外國企業了解我國本土產業發展情況,宣傳當地政策,吸引外商。同時有助于當地企業了解國外消費需求,提升自身產品質量和創新性。其次,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策略。東部地區和行政等級較高的城市應更注重技術進步,利用良好的教育資源培養電商人才,加強海外倉等技術型平臺建設。非東部地區應結合地域產業特點,利用好“一帶一路”優勢,發展“絲路電商”,加強城市信息化建設,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同時利用跨境電商政策鼓勵當地人創新創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后,地方政府應該加大科研投入,對研發活動提供稅收減免政策,完善科技人才獎勵機制,為技術進步提供良好的人才儲備;大力發展精通小語種的電商人才,促進貿易暢通。此外,應該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跨平臺、大數據的政務服務系統建設;城市之間也應加強企業要素流動和政府合作,完善創新成果轉化路徑,提高所在城市的資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