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龍 王羕 胡俊卿 邢黎 李驥楠 裴冠中 王鳳穎 宋陽
1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
2黑龍江省油氣藏增產增注重點實驗室
3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采油廠
在我國各大油田逐漸步入開發中后期的情況下,采出液含砂、含氣已成為影響油田生產、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1-2]。采出液含砂過多將引起流體的摩擦阻力增加,導致抽油泵快速磨損、卡泵,管道爆裂,閥門失靈等后果,造成采油系統及地面集輸設備的損壞[3]。以勝利油田孤東油區為例,每萬立方米采出液含砂量為3~5 m3,粒徑在0.15~0.9 mm 的砂量占77.4%,粒徑在0.074~0.15 mm 的砂量占22.6%,極大地影響了原油生產與集輸[4]。
石油伴生氣是重要的清潔型資源,既是能源物質也是化工原材料,地位顯著[5]。以延長油田、長慶油田為例,2005 年延長油田原油產量838.24×104t,初步估算油田伴生氣產量約為10 000×104m3以上[6-8];長慶油田2006 年原油產量514×104t,初步估算伴生氣產量約為8 386×104m3。而每年全球因地形及生產條件限制燃燒的石油伴生氣高達10×108m3,相當于10×106t 石油[9-10],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石油伴生氣的回收再利用對全球應對能源危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實現油田高效脫氣除砂成為迫在眉睫的技術問題。
目前油田上應用的除砂方法主要有重力沉降、過濾除砂、離心除砂以及旋流器除砂等幾種形式[11],伴生氣的分離則主要有重力分離、離心分離、碰撞聚結分離等幾種方法[12-13]。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脫氣、除砂均使用單獨的處理設備,使設備投入、系統能耗同步增加[14]。本文提出一種新型的高效旋流氣-液-固三相分離器,集脫氣、除砂功能一體化,結構簡單、體積小、占地面積少,便于安裝操作,可根據采出液量單獨使用或集成橇裝。該分離器在提升脫氣除砂效率的同時,能夠降低系統壓力損失,減少設備能耗。
圖1 為氣-液-固三相分離器的結構簡圖,該三相分離器以柱狀氣液分離器為基礎,在底部首次增加具有切向排液口的內部倒錐結構,加快分離器中心位置氣核的形成、排出,并通過空間的減少來提高旋流器底部的旋流作用,利于底流口的攜砂排液,實現氣-液-固三相介質的高效分離。當采出液從切向入口進入旋流腔時,流體將由單一的切向運動轉變為復雜的旋轉運動,使流體內部的各個顆粒均具備切向、軸向、徑向三個方向的速度分量,為離心分離不同密度的介質顆粒創造條件。流體在分離器內部進行離心分離時,氣相(原油伴生氣)因密度最小,在分離器的軸心處形成氣核從溢流口排出;固相(砂等細小顆粒)因密度最大,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流體旋轉運動的最外層且靠近分離器內壁,同時沿分離器內壁做向下的旋轉運動從側向出口排出;液相(大部分的含油液體)密度處于氣相與固相顆粒之間,在運動時沿內錐外壁從排液孔進入底流管排出,最終完成采出液中三相介質的高效分離。內錐的存在有利于分離器軸心處氣核的形成及向溢流口方向運移,內錐上的切向排液孔與采出液在分離器內部的旋轉運動方向相同,有助于液相進入底流管內部,且內錐由頂端至末端直徑逐漸變大,利于液體在旋轉運動過程中吸附于內錐外壁從而進入排液孔。

圖1 氣-液-固三相分離器結構簡圖Fig.1 Structural diagram of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separator
結合現場所提供的相關資料,明確油井采出液中的氣-液-固三相介質及其物性參數。氣相以甲烷氣體為主,密度0.623 9 kg/m3,黏度1.789 4×10-5Pa·s,體積分數58.61%;井下細小沙粒為固相的主要成分,密度2 330 kg/m3,黏度1.72×10-2mPa·s,體積分數58.61%;液相是油、水混合介質,水油比為24.641,液相密度999.85 kg/m3,黏度3.42 mPa·s。
采用四面體網格進行模型的網格劃分,經網格獨立性檢驗后,最終確定的網格數量為80 000 個。入口邊界條件為速度入口inlet,溢流、底流、排液口的邊界條件為完全出流outflow。選用非耦合定常態隱式的3D 模型、RSM 湍流方程、Mixture 模型對數值模型進行聯合求解,收斂精度為10-5。
該新型氣-固-液三相分離器有溢流、底流和側向三個出口和雙切向入口,流量分別是溢流出口流量Qo、底流出口流量Qu、側向出口流量Qc、雙切向入口流量Qi(初始處理量4.6 m3/h)。其溢流分流比Fo和底流分流比Fu分別定義為

圖2 為不同溢流分流比時側向出口固相體積分數曲線圖。在溢流分流比增加的過程中,側向出口的固相體積分數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這是因為在底流分流比不變的前提下,增加溢流分流比時,流體從側向出口流出體積有所減小,且流出的流體體積減少幅度小于固相質量的降低幅度,故造成固相體積分數有所增加。

圖2 不同溢流分流比時側向出口固相體積分數曲線Fig.2 Curve of solid volume fraction at lateral outlet under different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圖3 為不同溢流分流比時溢流壓力降對比曲線,溢流壓力降隨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升高,在軸心處達到各溢流分流比下壓力降的最大值。底流壓力降在數值分析過程中其變化趨勢同溢流壓力降相同。通過質量分析,發現當溢流分流比為0.6 時,分離器具有較好的分離效率,且溢流壓力降、底流壓力降皆處于較低的水平,故確定分離器的最佳溢流分流比為0.6。

圖3 不同溢流分流比時溢流壓力降對比曲線Fig.3 Contrast curve of over flow pressure drop under different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當分離器溢流分流比固定為0.6 時,改變底流分流比,發現分離器的溢流壓力降、底流壓力降均隨底流分流比的增大而增大,說明隨底流分流比的增加,分離器的能耗逐漸增多。這是因為當底流分流比增加時,底流管排出的液體數量隨之增加,排液孔瞬時流入的液體量快速上升,而排液孔的口徑不變,造成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加,能耗上升。通過數值分析,當底流分流比為0.35 時,分離器達到此結構參數下的最佳固相分離效率(91%)。
圖4 為不同處理量時氣相體積分數云圖。在處理量由1.5 m3/h 增加至4.83 m3/h 的過程中,氣相在溢流口附近的顏色越來越深,隨著處理量的增加溢流口附近的氣體逐漸增多并被排出分離器,此時處理量的增加有助于氣體氣核的形成和排出。但當處理量由4.83 m3/h 增大至5.35 m3/h 的過程中,溢流口附近的氣相體積分數增加微弱,且當處理量上升時,底流管排出的氣體體積亦緩慢增加,說明當處理量增加至一定值后,氣體的排出能力將不再隨處理量的增加而上升。

圖4 不同處理量時氣相體積分數云圖Fig.4 Cloud diagram of gas phase volume fractio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apacity
當處理量為4.83 m3/h 左右時,分離器具有較好的分離性能,此時的固相分離效率達到94.11%,為排除模擬數據的偶然性,細化4.83 m3/h 的處理量區間,對此數據點進行重復性試驗。圖5 為最佳處理量附近固相分離效率曲線圖。在處理量為4.83 m3/h 左右時,固相分離效率雖有所變化,但處理量為4.6 m3/h 至5.35 m3/h 時,分離效率仍保持較高水平,平均分離效率超過90%以上。

圖5 最佳處理量附近固相分離效率曲線Fig.5 Curve of solid phase separation efficiency under optimal treatment capacity
液體的黏度是影響分離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氣-液-固三相分離器的設計中必須對其進行專項論證,以實現分離器的高效分離[15]。圖6 為低采出液黏度下氣相體積分數云圖。在采出液黏度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分離器氣相的分離效率逐漸降低,溢流口處氣相濃度隨黏度的增加而減少,且分離器側向出口的固相體積分數亦隨采出液黏度的增加而減小。由此可知,分離器的工作性能隨采出液黏度的升高而降低。

圖6 低黏度采出液下氣相體積分數云圖Fig.6 Cloud diagram of gas phase volume fraction under low produced liquid viscosity
為滿足現場采出液黏度變化較大的實際情況,在低黏度基礎上模擬采出液高黏度時的分離性能。圖7 為黏度分別為15、20、30、40、50 mPa·s 時分離器的氣相分離性能。當黏度從15 mPa·s 增加至50 mPa·s 的過程中,溢流口附近的氣相濃度降低明顯,說明氣相的分離性能隨黏度的升高而快速降低,表現為高黏度云圖中的氣相體積分數顏色明顯淺于低黏度采出液。

圖7 高黏度采出液下氣相體積分數云圖Fig.7 Cloud diagram of gas phase volume fraction under high produced liquid viscosity
圖8 為高黏度采出液下固相分離性能曲線。隨黏度的增加,固相的分離效率呈直線降低,且下降速度明顯高于采出液黏度在較低時的狀態。黏度越高對分離器工作性能的影響越大,分離效率隨黏度的上升呈現出指數降低的趨勢。采出液黏度的升高將導致固-液兩相顆粒連接親密性隨之上升,而離心力在處理量為定值時將保持不變,這將導致固-液兩相顆粒間分離難度增加,分離器工作性能下降。

圖8 高黏度采出液下固相分離效率曲線Fig.8 Curve of solid phase separation efficiency under high produced liquid viscosity
理論模擬與實際情況往往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出現相反的結果,故需要用室內實驗驗證數值模擬的正確性和可行性。通過室內實驗研究,可真實反映出操作參數(如處理量、溢流分流比)等對分離效率的影響,進而完成結構優化設計并確定分離器的最佳工作區間,為后續氣-液-固三相分離器的現場應用起指導作用。
圖9 為溢流、底流、側向壓力降隨處理量變化曲線。隨著處理量的增加,溢流壓力降和底流壓力降均呈增大趨勢,且底流壓力降上升趨勢和增加數值明顯高于溢流壓力降,這是因為隨處理量的增加,分離器內部流體的旋轉運動速度快速上升,流體通過排液孔進入底流管時將受到更多的阻力,增加流體的能量損失;且流速過快時將在排液孔表面產生液體薄膜現象,堵塞部分排液孔,使流體從排液孔進入底流管的過程中流動空間變小,順勢流動速度變快,造成更多的壓力損失,即壓力降快速上升。側向壓力降雖有波動,但整體保持相對平穩,并未隨處理量的增加產生過大的波動幅度。

圖9 壓力降隨處理量變化曲線Fig.9 Curve of pressure drop varies with treatment capacity
圖10 為分離器脫氣、除砂效率隨處理量變化曲線。脫氣效率隨處理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但除砂效率隨處理量的增加而呈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該現象同前文分析相符合)。這是因為處理量的增加有助于分離器軸心處氣核的形成,提升氣核向溢流口方向的移動速度,利于氣體從分離器內部的排出;分離器內部的離心力隨處理量的增加而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雖然離心力有助于分離器內部的旋流分離,提升不同密度顆粒的分離概率,但處理量過大將破壞分離器內部的流場穩定性,使固相顆粒被離心力壓迫至分離器內壁無法進行離心分離,而隨流體進入底流管排出分離器。

圖10 分離效率隨處理量變化曲線Fig.10 Curve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treatment capacity
圖11 為壓力降隨溢流分流比變化曲線(底流分流比固定在0.35)。隨溢流分流比(0.54~0.60)逐漸增大,分離器的溢流壓力降、底流壓力降、側向壓力降均呈現出逐漸降低的趨勢,各壓力降的數值在降低至一定值后將保持相對平穩,不再隨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發生變化。此趨勢與數值模擬過程(前文)中溢流、底流壓力降隨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上升的趨勢相反。這是因為數值模擬中溢流、底流處為完全出流無背壓,而實驗時流體從溢流口、底流管處流出分離器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背壓。實驗中各壓力降下降的具體原因為:處理量不變時增加溢流分流比,則溢流口排出的流體體積將增加,并以氣體成分居多,溢流口內徑保持不變,氣體體積則被進一步壓縮,排出時能量消耗降低,壓力降減少;底流口、側向出口內的流體體積隨溢流分流比的增加而減少,能量損失隨流體體積的減少而降低,故壓力降有所下降。

圖11 壓力降隨溢流分流比變化曲線Fig.11 Curve of pressure drop varies with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圖12 為分離效率隨溢流分流比變化曲線。分離器的脫氣分離效率隨溢流分流比的升高呈上升趨勢,除砂效率則呈現出隨溢流分流比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與前文結論相符合)。溢流分流比的增加將造成從溢流口所流出的流體體積增加,有助于氣體從溢流口排出,溢流分流比越大,溢流口流出的流體體積越多,氣體越容易從溢流口排出分流器;而除砂效率保持較高值則需分離器處于最佳工作區間,隨溢流分流比的不斷增加,使分離器的工作性能在進入最佳工作區間后,快速脫離最佳工作區間,分離效率表現為先增高后降低。

圖12 分離效率隨溢流分流比變化曲線Fig.12 Curve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overflow diversion ratio
針對油田現有脫氣除砂工藝的不足,提出了一種新型結構的氣-液-固三相分離器,探討了其操作參數對工作性能的影響,并通過室內實驗予以驗證。
在流場分析中,最高分離效率出現在溢流分流比0.6、底流分流比0.35 時,此時分離器的固相分離效率為91.68%,最佳處理量為4.83 m3/h,最佳工作區間為4.6 m3/h~5.35 m3/h,適應于低黏度采出液的處理。
在室內實驗中,確定最佳操作參數為溢流分流0.6,底流分流比0.35,處理量1.1 m3/h,在此操作參數下,除砂效率達到最高點,脫氣效率亦處于較高水平。
此新型氣-液-固三相分離器具有結構簡單、分離效率高的優點,但其最佳工作區間還應進一步拓展,使其適應采出液量波動較大、黏度較大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