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 誠

bilibili:戰術小黑板
英雄聯盟電競賽事戰術分析
LPL 戰術小黑板,是專注于英雄聯盟電競賽事戰術分析的B 站UP 主。細節、硬核、肝帝、列文虎克是觀眾們給予他的標簽。
他們的《賽事晚自習》已經成為了很多觀眾重新閱讀比賽的窗口。一張張放大的地圖,一列列精確的數字,一個個被忽視的細節,他們用既有的事實去解讀不可能,用普適的邏輯去解讀華麗的操作,用去質疑打破固執的思想。

2 年時間,716 個視頻,2.5 億次的播放量,111 萬個粉絲,也許從衡量一個賬號運營成功與否的角度來說,小黑板絕對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一批電競原創作者。
然而在一系列輝煌成績的背后是小黑板賬號負責人小D 在7 年時間里的蟄伏與準備。
(以下為正文自述)
Hello,大家好,我是列文虎克·D,是LPL 戰術小黑板賬號自建立以來的主要負責人。
雖然距離小黑板賬號的創建僅僅過去了兩年,但其實,我已經在電競圈摸爬滾打了7 年。
在2013 年,皇族和SKT T1 的世界賽決賽,是我最早接觸到的英雄聯盟賽事。后來隨著游戲越玩越多、比賽看得越來越多,漸漸地養成了在比賽結束后寫賽評的習慣。
直到2015 年,當時有一個叫做英雄小助手的微信公眾號。一次,看到他們正在招聘英雄聯盟的相關寫手,我便萌生了想要投遞的想法。而當時身邊開黑的朋友們并不相信我寫的東西能夠發表,于是我們便打了一個賭。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自己也是憋著一口氣,想要證明自己,便開始去研究怎么寫好這類電競的稿子。
剛開始投稿的時候確實很難被錄用,但三天過后,我的稿子突然被錄用了。至今我還記得那篇稿子的標題,叫《英雄聯盟十大坦克英雄》,而且那篇稿子直接被投放在了英雄聯盟的客戶端上,這件事在當時十分激勵我,也給了我繼續創作下去的動力。

在那之后也接到了很多電競媒體、電競KOL 的稿件需求,內容上涵蓋得比較多,有攻略、有賽事軟文等等,也正是在那段時間賺到了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后來還支付了我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
在2015 年的MSI 之前,編輯們希望我從游戲轉向賽事的方向,也就是從那時起,我便主要創作英雄聯盟賽事的稿件。
之所以會選擇硬核的賽事戰術解讀方向,源于我平時的愛好。
作為一名理工男,平時我在看籃球比賽的時候也會去關注和研究賽場上的戰術,后來這個習慣也被帶到了電競比賽里。例如當時在收看2015 年MSI 的時候,在決勝局,當EDG 選擇放出Faker 妖姬時,我就跟旁邊一起看比賽的同學說,EDG 要準備出莫甘娜來counter,因為那一年的季后賽里,當時出現過莫甘娜來counter 妖姬。最后的結果印證了我的想法和預測。
這也是多年我總結下來的經驗,想要保證對賽事的理解,需要保持高強度的觀賽。常規賽、季后賽自然不用說,像NEST、全明星、德瑪西亞杯我也會一場不落地去關注。

后來在2017 年畢業以后,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電競圈。中途帶過寫手團隊、做過直播運營、也去過俱樂部,在電競圈摸索和體驗了一輪之后,最終還是回歸自己最熱愛的電競內容原創上。
一個明顯的變化出現在了2019 年和2020 年。那時,從數據上來看,圖文類的電競內容很難再獲得更進一步的增長,相反B 站、抖音的迅猛發展,讓我們下定決心開始嘗試視頻化的內容。

2015 年到2017 年也是我個人進步最大的三年。那段時間因為我要負責整個寫手團的稿件,每次寫手們寫好稿子以后,交給我檢查,我會給他們提出修改意見,而且每篇稿子我都要重新給他們擬上幾個標題,那段時間幾乎每天要從我的手里過十幾篇的稿子,發布的頻率是平均每天5-8 篇,所以那樣的一個強度,幫助我積累了大量的賽事經驗,也培養了我自己深度解讀賽事的能力。
沒有做過多猶豫,我們便在2020 年5 月29 日,發布了LPL 戰術小黑板在B 站的第一條視頻。

目前我們整個小黑板的團隊主要分為策劃組和后期組。
策劃組的同學們游戲理解和水平都很高,一般是在一天的比賽結束后,我們會綜合考慮精彩程度、討論度和流量來選擇其中一場比賽,然后策劃組的同學們會一起討論并選出比賽中的關鍵節奏,根據選好的關鍵節奏去復盤和寫好文案,最后再交由后期制作視頻,這是我們的一個大致的創作流程。在第一天比賽結束后的二、三十個小時我們就會更出一期賽事晚自習。
其中還有一些很細節的部分。
比如我們在看比賽的時候會選擇靜音觀賽,主要是不想受到解說的干擾,另外我們還會多視角觀賽,除了導播的視角外,我們還會去看選手的第一視角,對我本人來說,我關注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小地圖上,因為選手的每一個信號、每一個眼位,對我們后續的復盤來說,都是十分關鍵的信息,這也是我們“黑·列文虎克·板”的秘密。
當然,在視頻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配音。起初,由我自己來配音,視頻效果就很差,后來我們的后期嘗試配音以后,發現效果很好,之后便確認了各自的分工。我負責文案,他負責后期的剪輯和配音,小黑板的賬號也逐漸開始規范化地去運營。
我們一直希望為粉絲和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觀賽視角。我們視頻的制作思路就是站在一個正常高水平的玩家視角,當職業選手面對不同情況時,我們來分析他做出當下決策的原因。其實,我們的定位并不是硬核、專業的UP 主,我們希望成為最嚴謹的內容創作者。

為了保證嚴謹性,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視頻中很多需要用來佐證的數據其實在數據網站上是沒有的,所以這些數據是需要我們團隊去重新手動統計的。例如在2021 年世界賽的時候,為了驗證“Ruler這名選手不喜歡跟隊伍去拿先鋒”這一觀點,我們把世界賽開賽以來,以及LCK 季后賽所有GEN.G 的比賽看了一遍,記錄下在每一波先鋒團戰開始之前,Ruler 選手的位置,來佐證視頻的結論。
很多時候我們不怕工作量有多大,而是擔心有很多內容是我們沒有辦法去驗證的。例如2022 年的MSI 上關于35ms 的討論,說實話我們團隊中并沒有相關的技術大佬,所以很難去跟大家講解清楚,這也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而且我們的工作邏輯是基于賽事信息去試圖還原和推理當時的具體情況。因為我們也沒有戰隊語音,只能基于現有賽場上的信息進行推理。
當然,后來在得到一些職業戰隊和選手的反饋后,也堅定了我們創作下去的信心。2021 年,beishang 選手在直播中觀看我們對他打野路線分析的那期視頻,最后他給我們的評價是:“這個人還挺懂。”之前,Xiaoxiang 選手也曾在直播間向教練組推薦過我們的視頻。在2022 年,JDG 戰隊發布的vlog 中,我們也看到上單選手369 也會去看我們的視頻,來自職業戰隊和選手的肯定是對我們視頻專業度最大的認可。
回顧這些年,作為電競賽事內容的原創作者是會遇到很多的問題。

我本人目前最關注的問題是觀眾輿論上的問題。這些年做下來,也跟B 站其他的UP 主聊過,觀眾的想法和情緒是需要去重點考慮的,所以在創作視頻之前要提前想好如何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去照顧好他們的情緒。

而我本人雖然在做著一些理性邏輯分析的作品,但我其實是一個很感性的人,是那種很容易受到周圍輿論影響的人。
在賬號經營的初期我會回復每一條私信,一些負面評論我們也會拿到會上去討論,去思考有沒有可以改進的空間。因為這一路走來,我很清楚我們是靠著粉絲起來的,我們的作品最終是要交給粉絲們去評判的,所以粉絲和觀眾們的理性想法是我們重要的調整方向。

另外一個比較困難的點是如何平衡好內容和流量。因為第一期我們做的視頻是iG 戰隊的,播放量在當時看來很好,但之后做過幾期其他戰隊的復盤,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后來我們在視頻內容的創作上是會偏向于一些有熱度和流量高的戰隊和選手,流量為王也是目前視頻時代的基本規律。
當然,我們也會意識到像賽事晚自習這樣比較硬核的節目,在觀感上來說,較娛樂性內容差一些,所以我們后來也加入一些有趣的梗來增加視頻的趣味性。但因為整個視頻風格是講解類型的,類似于課堂上,老師給學生講解知識點,所以我們在撰寫文案和配音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變得很嚴肅,這也是為什么賬號最后會定位成小黑板。
說實話,目前整個環境對于我們這些賽事內容創作者來說并不是那么友好,能夠堅持7 年真的是完全因為熱愛這個游戲、熱愛這個賽事。即便現在工作再忙,我每天也會抽空打上一兩把游戲,其實關于未來,我也不太確定自己還能不能堅持下去,不過至少現在的我對這款游戲的熱愛還在。
因為我自己也面試過很多一腔熱血,想要加入小黑板的年輕人。所以對于后來想要進入的電競的原創作者們,我希望你要考慮清楚,你自己是否真的足夠熱愛電競,如果想要做出好的電競原創內容,你可能在進入電競之后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蟄伏,在這期間,你的很多努力是換不來等價的回報的。
在我這里可以給你們一條實踐的方法。你可以先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感興趣的電競內容,先去創作一些作品,發給朋友或是發在網上,看看評價和反饋,提前做好一定的心理預期,再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另外,在我看來表達欲對于創作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我認識的所有B 站比較成功的UP 主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達欲特別的強,善于分享、善于表達的人在從事創作工作時,都不會太辛苦。
即便我們現在在B 站已經擁有了100 多萬的粉絲,但我們也在嘗試一些新的突破。除了王牌節目賽事晚自習以外,我們最近還推出了很多娛樂化的視頻節目,一方面深耕于某一類內容是對于整個團隊來說是很難進步的,另外一方面,娛樂化的內容相較于嚴肅向的內容更容易獲得粉絲的青睞,這兩點是我們做出改變的原因。
最后我想對我的粉絲們說幾句,我們可能不是最好的內容創作團隊,但我們一直在改進和提高自身,你們的建議和想法我們都會去虛心接受,回顧這幾年,中間也曾想過要放棄,但每當比賽結束后有粉絲跑來催更和支持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會想繼續下去,這些年的時間把小黑板做到如今這樣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感謝一路支持我們的粉絲們,你們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