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瀾
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什么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呢?“專”是指專有技術,或采用專有技術、專門工藝研制生產的專用性強、專業特點明顯的專門產品。主要特征是產品用途的專門性、生產工藝的專業性和技術的專有性。“精”是指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或工藝,精心設計、精心制造,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完成生產過程的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的精致性、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特”是指人無我有的獨特工藝、技術、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產的,具有地域特點和企業特色的產品。“新”指依靠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開發的,區別于其他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的全新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技術)的創新性、先進性,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高的附加值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專精特新”在中小企業里面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也是中小企業中真正的龍頭。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產業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實際上,多年來我國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我們搞過創業板、中小板,本意都是想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但走著走著最后就變成了傾向于一些大企業。這次,我國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方面專門出臺了相關文件,也是想進一步去推動中小企業發展。
有人說,中國發展“專精特新”是不是要走德國之路?我認為并不是,德國發展企業確實是走“專精特新”之路,我們應該去學習、借鑒。不過,如果讓中國完全走“專精特新”之路,恐怕也不太現實。第一,中國經濟體量很大。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有3億多人口,歐盟不過4億多人口,但中國有14億多人口,這就決定了如果讓14億人民都過上好日子、讓我們的產業都蓬勃發展,其他國家的單一路子是不夠的,我們要學美國、德國、日本……要兼收并蓄,這樣才能符合我們的經濟體量、規模的要求。第二,中國的經濟發展相當不平衡。德國為什么能夠以“專精特新”為主呢?是因為它發展的各個區域、人群、階段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中國有著廣袤的國土和14億人口,地區差異十分明顯:北上廣深已經進入后工業時代,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早就在城市經濟體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中西部地區則剛剛步入工業化前期,還有相當長的路程要走。這些原因都使得我國在發展經濟時要兼收并蓄,不能走單一路線。
重視“專精特新”的企業,其實是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為很多的中小企業,不太可能完全走上高科技之路,這里指的高科技是真正帶有原創性的技術、非常高端的產業。能夠發展高科技的企業,其實需要有很多條件的。而更多的企業,不必跟那些大企業去比規模、比產值,更多的是要在某一個領域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找到自己的定位,把特長發揮出來,這樣,中國企業大家庭就會實現百花齊放。有了“專精特新”的方向,我相信廣大的中小企業會在其中得到好處,并且能夠真正按照這條路線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