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中國男足國家隊以1勝3平6負的成績踢完了世預賽12強賽全部10場比賽,僅積6分。對比上屆世界杯預選賽,雖然同樣是小組排名第5,但多項指標大幅下降。如果算細賬,得失球數從上屆的10:12跌到這一次時與9:19,與同組第四名球隊的差距從上屆的1分拉大到這屆的8分,真讓人看不下去。
亞洲地域遼闊,足球版圖從東亞到西亞,從中亞內陸到太平洋諸島,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競爭進入世界杯決賽圈的資格,平均10支隊伍可有一張“門票”。由于強弱分明,十二強沒等打到最后,晉級資格便提前確定歸屬。伊朗、日本和韓國的世界排名都在前三十位之內,站在世界杯決賽圈三十二強之列有名有實。中國足球望不見亞洲強隊項背久矣,以越南為代表的追兵已成夾擊圍堵之勢。
既然面前不乏榜樣,身后更有后盾,為什么連前輩們曾經踢出的水準和排位都保持不住?該不該向那些漸漸甩下中國足球和趕上中國足球的對手學點什么?
從足球競技說,中國球員過去身板不硬朗,但有技術,后來技術差了,還有速度,再后來速度也沒了,光剩下個子高了;這些東西是自己失去的,要想想為什么一直沒拾回來,這比考慮向誰學習和學習什么更現實。
從足球文化說,中國球員給人們的印象是基礎素質不高,教育欠缺,社會形象難以被廣泛接受,這個癥結不是送到足球發達國家深造就會改變的。
從足球經濟說,中國球員的腰包大多是老板以違背.足球健康發展規律的做法撐起來的,市場亂象叢生,被國內外和足球界內外所詬病。
古語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國足球如今的麻煩不小,有些恰是學來的,未能擇其善而學,日久成疾。即便認準適合中國足球發展的路徑,還須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他人之長所以為長,無不歷經坎坷,豈有捷徑?朝三暮四,放棄自己的優勢,盲從所謂潮流,跌了跟頭仍不自知,怕是連自信心都沒有了。
東西南北,前后左右,到底該學誰,學什么,中國足球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