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莉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蘋果產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出現了許多矛盾和沖突,如何調整這些制約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筆者形成了一些思考。
1? ?布局與利益關系的沖突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蘋果產業在產業布局上的不合理性日趨顯現,許多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栽植了大面積蘋果,大量劣質蘋果擠占市場空間,出現低價競銷現象,導致蘋果整體價格下降,生產效益下滑,限制了我國蘋果整體質量的提升,為產業后續發展留下隱患。
我國農業農村部在長期調研基礎上,從產業現狀、規模布局、生產效益、立地條件等方面對全國蘋果產區進行詳細劃分,于2003年出臺《蘋果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對蘋果發展布局進行宏觀調控,確定了環渤海灣和黃土高原兩大蘋果優勢產區,促使我國蘋果產業布局重新洗牌。再加上市場的調節作用,許多非適生區和次適生區的蘋果退出生產序列,我國蘋果產業布局得到優化。但受利益的驅動,仍有許多次適宜區和非適宜區的生產者在堅持。據農業農村部2008年統計,我國蘋果優勢區域分布比例僅占51%。
近年來,隨著環渤海灣產區蘋果園大面積老化更新的加快,我國蘋果產業又出現產不足需現象,生產形勢好轉,使得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發展空間得以延展,即使在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種植蘋果,其效益也相當可觀,是其他農業產業無法替代的,由此導致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競相發展,布局調整優化措施難以奏效。
目前蘋果不但在環渤海灣及黃土高原有大量種植,在寒冷的東北,西南的云南、貴州、四川,甚至在西藏面積也不小,由此造成的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2021年,全國性蘋果價格下滑明顯,但在優勢產區山東及西北黃土高原產區,蘋果仍可賣到4~6元/kg,雖然種植利潤比前幾年薄了,但種植效益還算理想,至少高于其他農作物。而同期東北的寒富蘋果售價僅1~1.2元/kg,而且銷售不暢。據測算,我國的蘋果生產成本在2.8~3元/kg,售價如果低于這個成本價,虧本是肯定的,這樣必然會倒逼部分果農退出蘋果種植行業。據筆者了解,2021年蘋果采摘尚未結束,就出現了全國性的挖樹潮,召示著我國蘋果產業面臨重新洗牌,又一次調整期到來。
由于我國蘋果總產量遠遠大于國內市場容量,銷售形勢十分嚴峻,今后若干年內低價滯銷將是蘋果銷售的主旋律。各產區及廣大果農要認真研判生產形勢,如果種植蘋果沒有利潤,應及早轉型,改種其他作物獲利,特別是非適生區的生產者,由于生產蘋果先天性不足,不具備競爭優勢,在這方面更應先行一步。
2? ?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這是我國蘋果產業發展最突出的矛盾,生產與銷售嚴重脫鉤,生產者的弱勢地位顯現,隨著我國蘋果的超量發展,蘋果市場的飽和,買方市場的形成,消費者對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多年來我們都沒能很好地平衡“賣”與“買”的關系,我們在蘋果生產與銷售中進行過多種探索,像“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等。公司主要是營銷型的,但受利益分配限制,這種松散的組織各自求利,很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我國蘋果銷售仍處于“經紀人”時代,即大量的蘋果要靠商販銷售,商人重利的特征導致我國蘋果市場很不規范。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蘋果產地區域大,產能過剩,蘋果的消費市場遠離生產區,決定了我國蘋果很難像日本等生產先進國那樣通過協會進行拍賣交易,只能兩頭靠“經紀人”來完成交易,商販架起交易的橋梁,產地靠“經紀人”尋找貨源,銷地靠“經紀人”尋找消費者,致使流通不暢,“賣難”現象在局部地區時有發生。
我國蘋果營銷的“經紀人模式”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時代在發展,以電商為代表的直銷模式迅速崛起,大大減少了蘋果銷售中間環節,將生產者和消費者放到平等地位,是非常理想的交易模式。但由于物流成本較高,這種模式難成主流,如何將蘋果生產好銷售好,需要繼續探索。
3? ?經營體制與發展形勢不相適應
現階段,我國蘋果仍以農戶為基本經營單位,而蘋果的銷售主要面向城鎮。隨著生產成本的提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蘋果產業呈現萎縮狀態,蘋果產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蘋果生產的國際化現象日益明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長期伴隨我國蘋果產業發展,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導致蘋果質量參差不齊,標準不一,而大市場要求果品質量均一,這樣就導致一方面果農的蘋果“賣不出去”,賣價低,另一方面國家每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蘋果,以供應國內高端市場,形成了“種瓜的還要買瓜吃”的局面。
近年來,隨著社會資本進入蘋果產業,企業制果園紛紛建立,我國蘋果經營體制有所改觀,特別是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我國蘋果經營體制還會發生很大改變,以戶為經營單位的小農經濟會逐漸消退,而企業制規模化經營比例會逐漸上升,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蘋果產業發展的大勢。
4? ?有標準,難執行
隨著蘋果產業的發展,國家制定了許多標準,比如苗木標準、無公害標準、綠色食品生產標準、良好農業規范等,但由于我國蘋果種植主體是千家萬戶,受經營體制所限,小農戶投資能力參差不齊,管理水平懸殊較大,發展理念不盡相同,標準的執行相當困難,目前的狀況是宣傳多、執行少,示范多、推廣少。大部分標準的落實局限于示范點,大面積推廣很難開展,蘋果生產的標準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生產實踐證明,蘋果產業的標準化程度與經營體制直接相關,經營體制越專制,蘋果生產的標準化程度越高。現階段,企業制規模化果園標準化管理措施的落實相對更加到位,隨著果園經營體制的改變,我國蘋果標準化生產程度會越來越高。
5? ?重認證,輕管理
產品認證是蘋果進入國內高端市場和出口的必需途徑,只有通過認證方可拿到沖刺國內高端市場和出口的通行證,但由于我國高端蘋果市場長期依賴進口,國產蘋果主要在國內消費,出口果占比較小,認證基地和企業效益提升不明顯,認證的重要性尚未凸顯,為認證而認證,只重視認證形式,而忽略基地和企業管理,使得認證流于形式,認證對我國蘋果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有限。
產品認證是產品進入市場的敲門磚,市場經濟要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最好將各類認證交由市場調節,在認證過程中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方能發揮各類認證的作用。
6? ?品牌創建多亂雜,品牌效應不明顯
蘋果產業發展中,品牌建設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生產中存在品牌創建過多現象。在蘋果主產區,一縣數個品牌,甚至一鄉一村都有品牌,造成市場影響力分散。在這方面應大氣,要有大容量,像陜西洛川的做法就很可取。陜西洛川不分地域,凡符合洛川蘋果標準的只要提出申請,均可使用“洛川蘋果”品牌。海納百川而自大,只有做大了,才能在市場上叫得響,叫得響了才能賣得快賣得好,賣得快賣得好是品牌的終極目標。蘋果產區應加強品牌建設,整合品牌資源,集中創建叫得響、傳得廣的大品牌,促進蘋果銷售。
7? ?生產成本快速上漲,蘋果生產比較效益下滑明顯
近年來,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蘋果生產中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物資價格持續上漲,用工工資上升,導致蘋果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農戶經營果園普遍畝投資在3 000~4 000元,企業制規模化果園用工多,生產成本更高,大多畝投入在5 000元以上,而與農用物資、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不成正比的是蘋果銷售價格并沒有同步上漲。相反的,近年蘋果銷售價格下滑趨勢明顯。這一升一降,導致蘋果生產利潤大幅縮水,有相當面積的果園已無利可圖,這對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經驗表明,這種局面在今后若干年內很難改變,只有將過多果園挖除,產能降下來之后,蘋果銷售價格才會上升,絕大部分果園才會盈利。因而種植時間過長、樹齡老化、結果能力低下、果實品質變劣、品種老化、無力經營的果園應考慮盡快轉型。
8? ?競爭與持續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能生產蘋果的省份達23個之多。在我國北方,正常年份種植蘋果的效益是種植糧食作物效益的5~10倍,由此引發蘋果產區的不斷擴大。我國蘋果產區之間競爭十分激烈,無論品種組成、栽培技術、管理方式還是銷售市場都激流涌動,各產區競相切分蘋果這塊蛋糕。這本是好事,但無序的競爭不利于產業持續發展,還會造成大量人力財力浪費,特別是次適宜區和非適宜區蘋果種植先天性不足,不利于我國蘋果整體生產水平的提高。按區劃發展,擴大優生區,壓縮調減次適生區和非適生區,是我國蘋果產業應著重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