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文,盧永鋒,王南通*,梁承周,梁 闐,何為中
(1.廣西扶綏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崇左 532100;2.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7)
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是我國糖料蔗種植大縣,常年種植面積達120萬畝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甜鄉”[1];當地甘蔗種植多為一新兩宿種植模式,宿根蔗占當地甘蔗種植面積60%以上[2-4]。當地宿根甘蔗種植施肥習慣為一年(茬)多次施肥,化肥用量逐年增加,甘蔗種植化肥使用量從2010年的1.125t/hm2增加到2020年的2.625t/hm2,化肥及人工施肥成本高,2010年為3875元/hm2,2020年為8900元/hm2。甘蔗種植效益逐年降低,嚴重影響蔗農種蔗的積極性。減少因大量增施化肥及施肥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種蔗收益,是當前甘蔗生產必須解決的生產技術問題,這樣才能提高蔗農種蔗積極性,促進扶綏縣支柱產業(甘蔗)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傳統化肥易揮發、淋失,甘蔗種植肥料利用率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緩釋肥通過外層包膜材料控制養分的釋放速度和強度,使肥料的養分釋放與作物的養分吸收相協調,減少營養元素的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施用人工成本,達到農業生產雙減效果[5]。有研究表明,緩釋肥于玉米、小麥、水稻等作物生產,不僅具有養分利用率高,有效供應期長的特點,而且可克服施用傳統肥料存在的弊端,省時、省工、高效[6]。2017年至2018年,本課題組進行了2年一新一宿甘蔗一次性施用專用緩釋肥試驗示范,證明可減少肥料用量,提高和穩定甘蔗產量,降低施肥成本,增加經濟收入[7-8]。為進一步了解專用緩釋肥一次性施用效果和完善施肥技術,2019年繼續在宿根蔗進行示范試驗,為在生產上推廣一次性施肥技術提供參考。
供試驗肥料:42%甘蔗專用緩釋肥(N∶P∶K=20∶7∶15)、45%復合肥(N∶P∶K=15∶15∶15)、46%尿素(N含量為46%)、60%氯化鉀(K含量為60%);甘蔗品種為桂柳05136。
試驗(示范)設3個處理,處理A為一次性施用甘蔗專用緩釋肥1.875t/hm2,面積0.6667hm2;處理B為常規施肥2.475t/hm2,其中氯化鉀0.3t/hm2、尿素0.3 t/hm2、45%復合肥1.875t/hm2,三次施用,面積0.6667 hm2;CK(空白對照)為不施肥,面積0.1333hm2。處理小區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所有處理置同一地塊。
試驗(示范)在扶綏縣昌平鄉八聯村弄狀屯“雙高”基地進行,供試蔗地為旱坡地,紅壤土,土壤肥力中上;新植蔗于2018年4月種植,2019年2月砍收,3月下旬破壟。
處理A,2019年5月25日結合大培土一次性施入1.875t/hm2專用緩釋肥,使用施肥培土機作業。
處理B,2019年4月13日雨后施尿素、鉀肥各0.15 t/hm2,人工撒施于蔗株兩側,5月25日結合大培土施入45%復合肥1.875t/hm2,用施肥培土機作業;8月16日雨后施尿素、鉀肥各0.15t/hm2,人工撒施于蔗株兩側。其他田間管理與當地管理相同,2019年12月18日砍收。
在各處理隨機抽取3小區,面積55m2,行長10m,行距1.1m,共5行。調查上茬蔗砍前每小區有效莖數,宿根蔗發株率即苗期蔗苗數/上茬甘蔗有效莖數×100%;砍收稱取蔗莖重量,折算每公頃產量,調查有效莖數,折算每公頃有效莖數;連續測量20株有效株的株高、莖徑和田間錘度。
采用Excel2010統計調查數據。
從表1看出,2019年4月17日苗期調查,各處理蔗苗數為73675~78602苗/hm2,發株率在126.15%~128.40%之間,相互間的差異不顯著。

表1 不同處理甘蔗的發株率
株高、莖徑及有效莖數是構成單位面積甘蔗產量的三要素。由表2可知,A、B處理的甘蔗株高相差不大,而且與CK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蔗株莖徑在2.71~2.80cm之間,其中A處理最大,B處理次之,CK最小,但處理間差異不顯著。A處理甘蔗的株高、莖徑等產量性狀表現與B處理基本處于同一水平,表明一次性施用專用緩釋肥甘蔗獲取的有效養分能達到常規施肥的效果,施用緩釋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肥料用量。單位面積有效莖數以A處理最多,B處理次之,CK最少,A、B處理分別與CK差異達顯著水平。A處理甘蔗產量最高,其次是B處理,比CK分別增產47.57%、37.99%,且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由此可見,A處理甘蔗增產是因其單位面積有效莖數較多所致,同時說明一次性施肥對甘蔗有效莖數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表2 不同處理對甘蔗產量性狀及錘度的影響
蔗汁錘度是評價甘蔗含糖量的重要指標,一般蔗糖分與蔗汁錘度呈正比值。各處理的甘蔗田間蔗汁錘度在21.9~22.1°Bx之間,相差不大,其中A處理錘度與CK均為最高22.1°Bx,表明一次性施用緩釋肥不影響甘蔗糖分的積累。
2019/2020年榨季桂柳05136原料蔗價520元/噸,42%甘蔗專用緩釋肥3200元/噸,45%復合肥3200元/噸,46%尿素2600元/噸,60%鉀肥3600元/噸,人工施肥每次250元/hm2;收入=農業產值-肥料及人工成本。
對不同施肥處理的宿根蔗經濟效益,如表3所示。A處理農業產值39748.8元/hm2,扣除肥料及人工成本后收入為33748.8元/hm2,分別比B、CK處理增加4939.3元/hm2、6812.8元/hm2;B處理農業產值37169.6元/hm2,扣除肥料及人工成本后收入為28809元/hm2,比CK處理增加1873.5元/hm2。可見,A與B處理產量產值差異不大,但A處理減少肥料成本,并節省了兩次施肥的人工費,收入比B處理增加4939.3元/hm2,經濟效益差異顯著;而B處理因為增加肥料成本和兩次施肥人工費,又由于當地8月中旬后不再降雨,影響后期追肥效果,收入僅比CK處理增加1873.5元/hm2,收益差異不大。

表3 各處理的經濟效益比較
甘蔗生長周期長,生物產量大,需肥量多、需肥時間長[9]。為滿足甘蔗生長的需肥要求,以獲取更高產量,生產常規施肥一般為每茬(年)施肥2~3次,考慮施肥田間環境條件、肥料利用率和作業成本,其中1~2次為擇雨后作業,較短時間內完成人工施肥作業,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損失和減少施肥作業成本。甘蔗種植面積小的農戶,雨后自己完成施肥作業,工作量不大,短時間內能夠完成施肥作業;對于種蔗規模大的種植大戶、種植公司(合作社),雨后短時間內臨時組織大量人工完成施肥作業比較困難,而且隨著城鎮化建設發展,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人工費不斷上升,增加生產成本,影響種蔗收益。因此,甘蔗生產一次性施肥,比常規施肥減少1~2次,減少勞動力投入和減輕勞動強度,節省支出,增加種植收入。本試驗(示范)中,一次性施用專用緩釋肥比常規生產施肥減少2次,節省勞動力開支共500元/hm2,節本增效,實現甘蔗生產輕簡栽培。
常規施肥,甘蔗對氮、磷、鉀肥的平均利用率僅分別為21.2%、11.6%和21.1%,大部分的氮、磷、鉀以揮發、淋溶或土壤吸附的形式流失或不能被甘蔗所吸收利用[10];緩釋肥屬于新型肥料,具有養分利用率高的特點,其中的氮、磷、鉀利用率分別可提高到55%~80%、35%~50%、60%~70%[7],且其供肥時間長,一次施肥能滿足甘蔗生長需求,減少施肥量,減少養分流失和環境污染,達到節本增效[6-7]。本文中,專用緩釋肥一次性用量1.875t/hm2、總有效養分量0.7875t/hm2,比常規施肥量2.475t/hm2減少0.6t/hm2,比總有效養分量1.16175t/hm2減少0.37425t/hm2,比常規施肥成本8360元/hm2減少2360元/hm2,增收4939.3元/hm2,實現節本增效。
綜上所述,一次性施用甘蔗專用緩釋肥,可減少施肥次數、節省人工施肥費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施肥量和環境污染,降低肥料成本,穩定產量,實現甘蔗生產省工、省資源、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