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仙

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那一篇課文需要教什么呢?筆者進行了一番教學實踐。
一、開展情境教學
隨著這兩年來統編教材的廣泛應用,情境化教學備受關注。學生在教師設定的情境中學習、思考、探索,既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又可以引發情境體驗,從而有效地理解文本。
例如筆者在執教鄭振鐸的《貓》時,設計了這樣的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法官,你會把誰送上被告席?
“我” ?妻子 張媽 妹妹
我會把 送上被告席 理由: [我是從文中 (字、詞、句、標點等)得出結論的]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幾乎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其中。有的同學說,會把“我”送上被告席,理由是“我”完全憑個人主觀臆斷,妄下定論,冤枉了貓。文中“好像曾與它的敵人掙扎許久”中的“好像”,說明“我”不是親眼所見,只是猜測,然而就是憑借這種猜測,“我”一口咬定是貓咬死的。也有同學說應該把文中的“妻子”送上被告席,理由是妻子沒有親眼所見就主觀臆斷,文中的“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用反問句來加強肯定,強調是鳥咬死的。學生的思維在興趣的推動下瞬間被點燃,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被調動,對文本的探究也就變得有深度和廣度了。
二、設計思辨問題
教師要設計一些思辨性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和探究,使其準確深入地理解文本的關鍵。
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寫紫藤蘿的壯觀、美麗,但是作者為什么不把紫藤蘿比作“花海”呢?“花海”不是比瀑布更能表達出壯觀、美麗的特點嗎?為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紫藤蘿比作“花海”好不好,為什么?學生通過探究“花海”和“瀑布”的異同,發現“花海”缺少流動感,而“瀑布”的動態美正體現出生命的永無止息,這與宗璞此時此刻的心境不謀而合,這時教師再提示寫作背景:“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 ,姐弟倆感情深厚,作者無法排解心中的悲痛。”這樣學生就更能理解作者這樣寫的原因了。
三、搭建活動平臺
教師可以搭建教學活動平臺,使學生突破個人理解的局限性,豐富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
(一)利用思維導圖
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既熟知了文本內容,又對故事情節或情感脈絡有了直觀感知。如講授《驛路梨花》時,筆者讓同學們略讀課文,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梳理故事情節。
通過思維導圖,學生能清晰地發現小說情節的巧妙:三次懸念、兩次誤會。學生也深刻地感知到了一波三折、波瀾起伏的小說情節所帶來的魅力。
(二)利用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擴展和提升,思路得以開闊,認識得以加深,見解得以升華。如在講授《驛路梨花》時,筆者就利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對人物精神的品讀。讓學生品讀下面關于小茅屋陳設的句子。
1.草頂,竹篾泥墻,屋里漆黑。門從外扣著。白木門板上用黑炭寫著兩個字:“請進!”
2.推開門進去,火塘里灰是冷的。一張簡陋的大竹床鋪著厚厚的稻草。墻邊的大竹筒里裝滿了水,我嘗了一口,水清涼可口。
3.墻上寫著幾行粗大的字:“屋后邊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鹽巴,有辣子。
學生邊讀邊用這樣的句式在組內交流感受:“我”通過__________(哪幾個字?),感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__________。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生完成了對“黑、白、請進、厚厚、裝滿、粗大、有米、有鹽、有辣子”等詞語的品讀,進一步完善了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到了助人為樂精神品質下的細心、熱情和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