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菊
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基礎學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文學素養的關鍵,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新課改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把重心放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從而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本文將圍繞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教學進行探究。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前提。當前課堂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老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味地按照教科書上的知識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們要學習的知識都由老師決定,導致沒有參與感,以至于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覺到枯燥。這樣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讓學生們感受不到學習語文知識的快樂。因此,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把重心放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豐富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讓枯燥的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比如,在講解《開滿鮮花的小路》這一課的時候,老師不要直接去講解,而是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們播放一段有關于鮮花小路的視頻,讓學生們通過看視頻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直觀地可以看到小路上的鮮花,感受到開滿鮮花的小路的美麗,感受到動物們對開滿鮮花的小路的喜歡,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感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快樂,激發對語文知識的熱愛。
二、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堂是學生們主要的學習場所,學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課堂時間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課堂上做一些游戲,開展一些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們都能融入課堂中。老師要為學生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下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熱愛。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能夠從內心喜歡上語文課,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比如,老師在講解《詠柳》這一課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們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個問題:“你覺得句中的哪個字用得好?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們進行分組討論,通過討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激發學生們熱愛大自然之情,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這樣的活動,低沉的語文課堂能夠變得更加有趣,學生們都參與其中,從而不斷提高文學素養。
三、注重學習訓練的有效性
注重學習訓練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重要環節,小學語文教學不光要教會學生語文知識,還要教會學生朗讀技巧和寫作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老師在平時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比如,老師在講解《楓樹上的喜鵲》一課時,不要直接去講解文章,可以帶領學生們去閱讀文章,教會學生們生僻字的正確讀法。學生們通過反復朗誦文章,能夠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朗誦能力。老師在帶領學生們朗誦完文章以后,可以讓學生們自由地閱讀文章,并開展一次朗誦比賽,讓學生們分別上臺去朗誦文章,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們都能參與到朗誦比賽中去。通過朗誦比賽,學生能夠改變以往朗讀文章時斷斷續續的問題,從而不斷地提高朗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