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薇 田青 宋捷
摘 要:在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國家大力支持文化自信建設的當代,地域文化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由之路。甘肅隴南禮縣建設大堡子山考古遺址公園,既方便專家學者進一步弘揚和解讀秦文化,又可以將博物館與遺址保護的優勢相結合,發展文化旅游。不只是遺址公園,在任何一類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都應是設計中重點應用的對象。大堡子山遺址公園的建設,有利于促進隴南當地旅游開發走向“以文物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保護”的健康發展道路。
關鍵詞:地域文化;文旅融合;考古遺址公園;大堡子山遺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2009年國家就提出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時至今日,大多數旅游景區產品仍以傳統游覽觀光為主,旅游項目單一,體驗性旅游產品不足,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創意,導致旅游景區景觀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景區存在低層次和重復性旅游開發問題[1]。文章以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公園為例,結合國內外成熟的考古遺址公園案例,探究在文旅產業融合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應用與影響。
一、考古遺址公園概述
考古遺址公園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9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上正式提出的,考古遺址公園是對大遺址保護的新形式,可以說是對新時代文物保護模式的創新。由國家文物局擬定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點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的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首批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于2010年公布,截至2021年共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6處,另有67處立項。
考古遺址公園具有顯著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分布范圍也比較廣泛,而且數量也比較多,基本呈點狀分布在北京、陜西、河南、四川等地[2]。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是將文化保護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一類項目,可謂是“雙管齊下”,可以實現雙贏。
二、大堡子山遺址公園現狀及價值
(一)大堡子山遺址公園現狀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禮縣縣政府結合當地情況,發展了以蘋果、花椒、中藥材、畜牧養殖等為主的特色產業,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大堡子山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推進了禮縣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了鄉村經濟的繁榮。
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地處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城東13公里處,遺址周圍有嘉陵江的一級支流西漢水,西、南、北三面均有群山環繞。禮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氣候特征明顯,冬長夏短,春秋適中。依據遺址的屬性,可將大堡子山遺址劃分為歷史藝術類遺址公園中的陵寢類遺址公園。大堡子山遺址在考古界的價值不言而喻,但就其發展為旅游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的旅游目的地來說,在旅游品牌建設、文化旅游宣傳、遺址公園旅游價值等方面的工作還不夠完善。作為一個以秦文化發源地為主題的公園,大堡子山遺址公園不僅要具有公園的游憩功能,同時也應當向公眾普及考古遺址方面的知識,需要深入淺出地向公眾傳達考古信息,“專家考古”走向“公眾考古”,進一步解讀和弘揚秦文化[3]。
大堡子山遺址包括中字形大墓2座(M2、M3)、瓦刀形車馬坑2座(K1、K2)、中小型墓、夯土城墻、建筑基址、樂器坑、人祭坑、灰坑等,通過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分析研究,確認了大堡子山秦公陵園為秦第一陵園。從禮縣城內秦人廣場沿秦漢大道驅車2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大堡子山遺址。該遺址公園規劃項目于2017年正式動工,現已對公眾開放,場地內主體展示建筑為地下展覽館,其他祭祀坑搭建覆棚,主體兩座中字形大墓在地面上以鋪裝展示出大墓形狀。場地內部視野開闊,場館周圍綠化以草墊為主,未做整體規劃部分則為自然生長的野草團。場地內除了規劃的以水泥路為主的主干道外,還存在部分人為行走過多而自然形成的土坡土路,路旁栽種植物主要為圓柏。
(二)大堡子山遺址公園的價值及規劃
2011年,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保護項目被列不國家“十二五”計劃投資建設的重點項目。其價值可以分為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兩部分。大堡子山遺址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為遺址的發掘與考古研究填補了早期秦文化研究的空白。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在全國可謂是獨一無二,聞名海內外,但遺憾的是遺址的發現是以遭到盜掘而開始的,大量珍貴文物被瘋狂盜掘,盜洞對墓葬遺址的破壞也較大,給后期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帶來了困難。
大堡子山遺址作為秦第一陵園,不但在學術界具有獨特的意義,而且還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為當地居民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這是其經濟價值的體現。但實際上大堡子山遺址在旅游宣傳方面并不到位,當地居民對于大堡子山遺址的保護延續也持消極態度,不注重發展此方面的特色文化旅游,沒有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以實現經濟價值的轉化。
《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于2011年啟動,整體規劃時限為20年(2010年—2030年),分為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遠期(2021年—2030年)三期實施,建設內容分保護項目、展示項目、管理項目、研究項目四大類。目前項目中期規劃建設已完成,進入第三期遠期規劃。隴南整體旅游開發的重點主要在綠色生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三方面,大堡子山遺址公園的建設有利于促進隴南旅游業走向“以文物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保護”的健康發展道路。
三、國內外案例研究
(一)安吉古城遺址
浙江湖州安吉古城遺址公園依托安吉古城遺址、龍山越國貴族墓群兩處大遺址而建,這兩處大遺址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利用工作是新時代中國考古的典范。安吉縣還在全國首創了“政府+考古機構+社會力量”的新模式,具有鮮明的先進性與示范性,更充分有力地對大遺址進行了保護[4]。
安吉古城遺址公園不僅對安吉古城中心遺址與龍山越國貴族墓群進行了很好的保護與展示,同時還將其與窯山遺址、墻山上遺址等進行聯動保護,形成安吉古城大遺址公園的整體文化脈絡。安吉古城遺址集游憩、考古研究、科教等于一體,公園內除遺址保護區外還規劃了很多以越文化為主題的游憩園、為游人提供農事體驗的農耕體驗園,推出了考古體驗及溫古研學活動、考古課堂、體驗工坊等項目,在山水交融之下,將珍貴的先越文明光輝呈現于世,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于陜西西安驪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遺址上,是一個發展成熟且運營穩定的知名景區,每年可接待來自世界各地數不勝數的游客。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5]。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主要由秦俑一、二、三號坑遺址大廳和環幕影院、秦始皇陵文物陳列廳五個部分組成,游人在參觀時不但可以直觀地看到真實的秦俑,還可以通過導游的講解來了解更多秦俑之外的歷史文化。博物館內也售賣關于秦俑、秦文化等的文創產品及陜西特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基本成為游客到西安的必游之地。
(三)日本奈良平城宮遺址公園
日本首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古跡即為復建后的平城宮遺址,同時它也是奈良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平城宮的遺址是20世紀由日本的考古人員在菜地中找到的,并通過贖買的方式從農民手中買回了遺址的土地,開始著手復建平城宮遺址,在考古人員、媒體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當地原住民對于遺址保護的態度也由漠視到參與,由抵制到協作[6]。
平城宮遺址公園在發現時地表建筑已蕩然無存,通過考古人員的發掘清理,才找到各個建筑殘存的基址。現公園內的朱雀門、太極殿等建筑都是后期復建而成,除此之外,周圍都是荒地,沒有進行特別的景觀規劃,但是毫不影響其歷史價值。平城宮遺址在日本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也有著神圣的地位。日本每年都會在平城宮遺址舉行燈會等傳統節日活動,這些活動除了能更好地傳播歷史文化之外,也會促使人民自發地對遺址進行保護與宣傳,更好地體現遺址的價值[7]。
(四)意大利龐貝古城
龐貝古城在公元79年毀于維蘇威火山爆發,由于被火山灰掩埋,古城中的房屋街道均保存較完整,2016年其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雖然龐貝古城至今只對游人開放三分之一,其余的部分仍埋藏在地下,但這毫不影響游人對于這座古城的好奇心,游客將其生動地比喻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8]。
龐貝古城內的諸多建筑墻面上還保存了大量的壁畫,這些遺存下來的壁畫、建筑、城墻、街道、涂鴉等古跡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欣賞價值,更有意義的是考古學家們經過分析而探究出的古城歷史文化所帶給人們的精神上的盛宴。整座龐貝古城沒有進行多余的景點旅游設計開發,僅依靠古城遺跡及歷史文化便足以讓游人流連忘返。
四、文化旅游發展的進步與考古遺址
公園功能的結合
(一)主題游園的建設為遺址公園增添生機
在公園規劃中,將主題游園與地域文化相結合進行建設,不但可以為游客提供休閑體驗,還可以為其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或服務,在增加游憩功能的基礎上,提升地域文化的傳播性。安吉古城遺址公園中的農耕體驗、考古體驗、考古課堂等活動項目,就是通過體驗的方式,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大堡子山遺址公園入口處,主題游園已基本建成,包含具有秦文化的路邊小游園,小游園景墻采用小篆字體雕刻有關于秦文化的詩作。這些小游園的建設基本具備主題游園的雛形,但在形式與內容上仍需要多方位的把控,方便日后可以開展多種活動。
(二)文創產品將地域文化帶向全國各地
文創產品的出現得益于文化旅游的發展,現在幾乎每一個景區都會推出相應的文創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各異,大部分游客都愿意帶走一兩個產品作為紀念。文創產品不僅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時還承載著地域文化,游客購買文創產品就是將地域文化帶向全國各地。考古遺址公園中的文創產品不但可以引用文物形象,如包含大堡子山出土文物的明信片等,還可以融入本地其他文化元素,如禮縣特色秦劇文化,更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三)有關部門組織舉辦社會活動提高人民對遺址文化保護的積極性
對旅游目的地進行宣傳在文旅活動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有關部門可以推出積極的干預政策,如日本平城宮遺址公園每年都會舉行傳統節日活動。大堡子山遺址公園在建設中也可以參考這種方法進行宣傳推廣,提高當地居民對于秦文化的認識,使之逐漸形成對遺址公園宣傳與保護的自主意識。
(四)將遺址古跡的延伸文化打造成旅游的亮點
遺址古跡本身或許只是一幅壁畫、一件陶器、一件樂器,但通過考古學家研究發掘,從這些古跡上所延伸出的文化則很是引人入勝。可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如放映影片、VR體驗等,對古跡的延伸文化進行展示體驗,這樣游客不僅可以看到古跡真貌,還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大利龐貝古城被游客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也是由于其所代表的歷史文化。
五、結語
考古遺址公園在建設中采取多學科、多領域協同發展的原則,在深入了解當地歷史變遷的基礎上,還原歷史記憶,不但可以延續古城風貌,還可以保護當地地域景觀,發展地域文化,延續優秀的歷史文脈。旅游項目的開發要打破單一的觀光形式,同時要對不同特點的景觀進行多樣且有針對性的開發,避免旅游景區建設同質化。
參考文獻:
[1]厲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遺產與旅游品牌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2]蘆曉蓮.考古遺址公園的保護與規劃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2):152-154.
[3]尤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再出發[N].團結報,2020-10-15(8).
[4]張士軒.讓綠水青山間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探索紀實[J].文化月刊,2020(10):38-41.
[5]李文欣.基于“互聯網+旅游”模式的人文景區發展策略探析: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3):194-195.
[6]王冬冬.原住民在日本考古遺址保護中的角色轉換:以平城宮遺址百年保護史為例[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1(1):101-108.
[7]東京平城宮遺址[J].中國文化遺產,2010(6):57.
[8]夏旸.龐貝遺址:古羅馬文明的“活化石”[J].走向世界,1997(5):45-46.
作者簡介:
李紫薇,甘肅農業大學林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田青(通訊作者),博士,甘肅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園林植物生態及環境響應。
宋捷,碩士,甘肅農業大學林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景觀設計、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