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文化日益多元的現代社會背景下,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程作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價值定位為“使學生能夠站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具有足夠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文化擴張或沖擊中得以創造性地發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語文課程的價值轉型?樂于讀寫是一個不錯的方式,能夠使學生通過讀寫結合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基于以上認識,這次語文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就閱讀教學的概念、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方法等問題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統的闡述,并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如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課程目標,因此,培養學生的讀寫習慣對學習生活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理論價值意義
中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是他們奠定良好道德觀念、心理素質和習慣的最佳時期。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目前,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方面大多重視智商而忽視情商,家長們少講少教,家庭教育產生一定的錯位;在社會領域,誠信缺失、價值觀扭曲、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正在侵蝕著未成年人的思想;學校教育方面也往往更重視知識教育,重視課堂教學而非社會實踐。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他們的樂于讀寫習慣和外在素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學生的樂于讀寫習慣必須從小養成,從現在起就必須牢牢抓住。
二、實踐價值意義
以德治國是我們國家大力推進的一項戰略措施,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日常行為,生活、學習中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不良習慣的糾正具有重要意義,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從而為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礎。
(一)養成良好的樂于讀寫習慣是學生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養成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葉圣陶先生也注重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教育家陳鶴琴認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他指出:“從小就教人注意,怎么說話,怎么批評,怎么做人,怎么對人禮貌,一切都要從小就養成。”由此可見,良好的習慣教育是貫穿兒童一生的教育。
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樂于讀寫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也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可謂百年大計。青少年時期是一生的奠基時期,也是培養樂于讀寫習慣的最佳時期。人們常說,素質是不會忘記的,習慣是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二)養成良好的樂于讀寫習慣是貫徹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
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樂于讀寫習慣,既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德育的重要目標和標志。青少年是國家偉大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新一代人的道德水平。
(三)從當前學生實際出發,抓好樂于讀寫習慣教育是必要的
就學生的總體情況而言,他們的道德文明習慣、學習習慣和衛生健身習慣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們的一些德育工作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些教育活動不求實效,只注重形式;還有一些教師對良好習慣教育在實施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因此培養良好的樂于讀寫習慣對一個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國家形象的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養成良好的樂于讀寫習慣,有利于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從長遠來看,要想克服我國道德教育長期以來追求“高、大、全”的缺陷,培養青少年良好習慣非常有必要,而且有利于增強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及時性,進而推動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從養成習慣入手,可以克服長期以來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探索和研究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的培養,也符合青少年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這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