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 要 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事業的迅速進步,因此人們對鐵路建設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然而由于道路周邊因素而導致的道路損壞現象較多,造成火車運行不暢。為了保證行車安全,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改善這一現狀,其中邊坡綠化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防護工程,因此鐵路路基邊坡綠化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本文對鐵路路基邊坡綠化和生態防護技術的研究進行了闡述,旨在對鐵路建設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 鐵路路基 邊坡綠化 生態護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2)03-0121-03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鐵路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邊坡綠化率低、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忽視生態效益等。這些現象的出現與當前的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一方面,環境遭到破壞,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另一方面,人類活動加劇了地表植被的侵蝕和土壤的酸堿化。此外還包括一些人為的原因:如過度放牧,大量使用農藥,不合理采挖,隨意改變地形,甚至是亂砍濫伐,盲目攀折樹木,嚴重破壞自然景觀,使自然環境遭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和破壞。
1 鐵路路基邊坡綠化與生態防護技術
生態環境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是影響和制約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因此保護自然環境,實現持續的可循環利用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和要求。生態護理學的提出為邊坡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同時也為植樹種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生態護植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地表水的蒸發、土壤的流失、降低水土的侵蝕程度,改善地下水水質,促進植被的生長發育,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一定的情況下,還能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及危害,避免對動植物的傷
害等。
在進行鐵路路基綠化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以人為本,以環保為主,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貌,盡量選擇適合的植物種類,并通過合理的設計來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2)注意生態效益,堅持“綠色”理念,將生態效益作為建設項目的基本指導思想,使其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1]。
1.1 鐵路路基邊坡綠化分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鐵路路基邊坡綠化可分為以下幾種:(1)按植物的種類劃分。如灌木、藤本等根系較矮的樹木等。(2)按植被的類型進行劃分。如根系較發達的樹枝類,可將其劃為樹叢;針葉類的植株可以劃為圓錐型,也有棱角較大的圓弧類。(3)按照防護的方式和防護的目的來分,可分為保護性圍欄和防護性棚兩種。(4)按防護的作用來分。比如:植隔離帶、護岸墻、護面墻、護面墻、水墊、排水設施、水噴灑網噴霧、植籬、護欄、攔截物、覆蓋物、溝渠、涵洞、隧道等。在防護的過程中,要考慮到道路的寬度與行車密度、路面狀況、施工條件、地形地貌、地質環境、氣候因素、工程造價等等。
1.2 鐵路路基邊坡綠化與生態防護方法
鐵路基邊坡綠化與生態防護的目的是通過改善沿路沿線的生態環境來實現對路基的保護作用。在進行鐵路路基邊坡綠化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保證鐵路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不能因為環境因素而破壞了植被;第二,要確保鐵路的美觀性,避免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第三,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在設計時要充分體現當地的特色和文化內涵,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使其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生態防護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植物防護,另一種則為工程措施。第一種方法就是植樹造林,這種方法可以將種植的樹木移植到路堤上,然后再植上其他的喬木或灌木,這樣不僅能夠增加道路的綠化面積,還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發展;第二種方法是人工護草,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一些大型的草坪或者草地,如: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等。所研究的黃土高原鐵路路塹邊溝護岸,也屬于生態防護的范疇內[2]。
本章主要介紹了鐵路路基邊坡的基本情況,并對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1)目前鐵路建設發展迅速,但在其修建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程項目,因此在施工之前要先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避免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和破壞。(2)生態防護技術是一種綜合性的防護手段,它包括植物、生物、物理等多種因素,通過采取不同的措施來實現生態環境的平衡與穩定。(3)生態護岸的作用在于保護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還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氣條件,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生態護岸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能夠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當前的嚴峻形勢。所以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原本的地形地貌,選擇合適的種植植被,并結合當地的氣候狀況,因地制宜,發揮最佳效果[3]。
2 鐵路路基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研究
生態防護是指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路基邊坡進行加固,從而達到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其采取的各種措施和技術其主要包括:(1)對路基邊坡的土質結構特征、水文地質條件等加以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生態護溝。(2)在設計中應考慮到不同的施工工藝,并結合工程的具體要求確定最佳方案。(3)在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應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同時還需加強環境保護,避免因不合理的排水方式造成的水資源浪費。(4)在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到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以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例如:盡量使鐵路沿線的植被覆蓋率增加,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改善農田灌溉的用水狀況。
2.1 鐵路路基邊坡生態防護方案
鐵路路基邊坡是指鐵路沿線的自然地面形成的人工溝槽,在該溝槽中,地表水通過雨水的滲透作用,徑流攜帶大量的泥沙和粉塵等污染物,對路基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在該路段,由于降雨的影響會使地下水位上升,從而導致地下水的進一步蒸發,最終使得土壤的含水量極大降低,對路基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此外,當鐵路路線較長時,為了保證列車的正常行駛,需要設置相應的排水設施,而其中的一些防護措施,如植草護坡、鋪路堤等,這些防護工程,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能提高鐵路的穩定性和行車的舒適性。在進行生態防護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以下幾點:第一,要根據實際的地形地貌,選擇合適的植被種類,并充分利用當地的天然資源,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第二,要注意對原有的生態環境加以改造,使其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避免出現破壞環境的現象發生[4]。
2.2 鐵路路基邊坡生態防護效果
在鐵路路基邊坡的生態防護中,生態防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抗沖刷能力,從而達到防滑的目的;第二,在鐵路路基邊坡的生態護溝的設計中,需要考慮到不同土質的含水量、水文條件等因素,并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對路基的土質進行適當的改良;第三,對鐵路沿線的植被景觀加以利用,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并起到良好的綠化效果。在高速鐵路建設的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將鐵路的周邊區域的綠化作為重點,并且將其納入城市的規劃之中。因此在開展路堤的生態護溝的施工時,要充分地結合實際的地形地貌,并與周圍的自然風景相結合,使路堤的整體美觀性和安全性都得到提升。此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如:噴灌、噴灑農藥等,提高土地的蓄水性能,降低地表徑流,增加地下水,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5]。
3 工程實例
本文以某鐵路路基邊坡為背景,在分析路基邊坡防護生態護渠設計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實例,對該工程進行了生態防護效果的模擬研究。本文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從人、水、土等方面綜合考慮,建立起一種新型的綠色環保的路基邊坡綠化系統[6]。同時也是為了改善自然環境,使之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保護的要求而實施的新技術。當前生態護區的建設不僅僅是保護原有的天然植被,還將其作為整體進行規劃,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使得鐵路建設速度加快,而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對周邊居民的出行和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與影響。因此在鐵路路基邊坡綠化工程中,生態防護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它不僅能夠改善環境,還可以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有利于保護自然環境。本文以某鐵路路基邊坡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水文氣象特征,并結合生態防護的相關理論,對其進行生態防護設計方案的研究探討。
3.1 路基邊坡綠化與生態防護處理
路基邊坡的綠化與生態護坡處理是邊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保證路基的穩定、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環境等方面。在進行生態護坡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植物類型,并結合不同的區域氣候特點,合理地配置和組合各種植被,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最佳的效益。在防護與美化過程中,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以達到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相和諧共存的目的。同時,還應重視對路基的養護工作,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提高路基的抗壓能力,保證路面的穩定性以及強度,以滿足行車的需要。另外,還應注意加強施工現場的環保措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度,實現綠色發展[7]。
3.2 工程地質條件下的綠化復墾
由于巖土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的差異性,在邊坡的穩定性方面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在進行邊坡的復墾工作時,應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巖土的強度、孔隙率、含水量等參數進行合理地控制和調整,使其達到最佳的狀態;應注意對施工過程中的地質條件的保護與利用,防止因地質條件的變化而導致的邊坡失穩。(1)針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要及時處理并恢復其原有的結構或功能,以保證路基的穩定安全。(2)對于軟質巖層,要加強防護,以提高地基的抗沖刷能力。(3)當發現軟質巖石時,要立即停止開挖,并將其掩埋,以便于填埋。如果遇到強透水層,則需要先挖掉松軟的巖體,然后再填埋。(4)當發現軟質黏土時,可以采用人工加固的方法來解決。
3.3 草種植物資源
草種植是一種利用植物來吸收土壤養分的方法;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將原有的植被進行改造,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一定厚度的基質層,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有機物質,使其與原來的土質結合,從而形成一層較厚的保護層,以保證邊坡的穩定和生態的良好發展。草種植的材料一般為各種農作物的根系、莖段、根系等,這些都是需要在合適的位置加以栽種,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效果和價值。由于草種植的對象是較為特殊的植物體,所以在選擇植物品種時,要考慮到不同的生長階段,根據蘭體的情況來確定。例如:對于大塊的樹木來說,可以采用大塊的莖段,而對小塊的植株則可選用小塊的莖段。而對于較大的灌木或者草本,則可選取較短的枝葉,如:針葉類的喬木等。此外還應注意的是,不能將相同的植物種類放在同一區域,這會導致嚴重的不均勻性[8]。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閱讀和分析,了解了路基邊坡的基本概念、分類及特點,并結合實例,對路基邊坡進行生態防護設計,并提出了生態防護的具體措施。根據生態護林的理論基礎,在原有的護岸結構上,采取適當的植草帶,在一定的坡度范圍內設置綠化隔離帶,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利用植草帶的覆蓋作用,來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質量。在防護方案中,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及經濟效益,最終確定出最佳的植草帶組合,并在此過程中,將其與傳統的綠化方式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綜合的防護體系。
參考文獻:
[1] 方劍俠.鐵路路基邊坡植物防護和綠化分析[J].花卉,2020(08):118-119.
[2] 宋偉.高速公路路基邊坡綠化防護技術探討[J].門窗,2019,177(21):238.
[3] 王飛,董理金,韋靖峰,等.綠化防護技術在海域島礁高陡邊坡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2019(02):149-151, 174.
[4] 侯偉.鐵路路基邊坡生態袋與植生袋防護技術應用探討[J].建筑技術開發,2019,46(19):124-125.
[5] 蔡德鉤,魏少偉,葉陽升,等.鐵路路基邊坡生態防護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鐵路,2020,699(09):51-59.
[6] 李帥.鐵路路基邊坡防護施工技術探析[J].精品, 2019(01):163.
[7] 周欽.鐵路路基高邊坡防護探討[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12):105-107.
[8] 劉菀茹.鐵路路基邊坡生態袋與植生袋防護技術應用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19(1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