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萱
摘 要:食品供應鏈涉及環節較多,導致質量安全風險管控難度較大。為此,本文提出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與信用風險控制研究。本文分析了供應鏈視角下食品質量安全能力風險與信用風險的形成機理,結合分析結果,提出以加強食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加強流通領域安全監管為基礎的能力風險控制策略和以健全合作關系條款、加強信息共享與交流為基礎的信用風險控制策略。
關鍵詞: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信用風險;形成機理;控制策略
Study on Quality and Safety Ability Risk and Credit Risk Control of Food Supply Chain
CAI Yingxua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e food supply chain involves many link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tudy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capability risk and credit risk control of the food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apability risk and credit ris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results, it proposes a capability risk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supply chai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safety supervision in the field of circulation, and credit risk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improving the terms of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 food supply chain; quality and safety; ability risk; credit risk; formation mechanism; control strategy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飲食的追求也呈現出明顯的高質量、多元化趨勢[1]。而市場發展規律決定了有需求就有供應,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覆蓋范圍極廣的食品供應鏈[2]。食品供應鏈實現了食品在更大范圍內的流通,但由于食品供應鏈中涉及的環節較多,相關質量安全的管控問題也逐漸開始顯現[3]。受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現階段影響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分為能力風險與信用風險兩部分[4]。其中,能力風險主要體現在食品供應鏈的單個個體中,信用風險則主要體現在食品供應鏈的個體關系中,對二者進行有效管控是提高市場上食品質量安全的關鍵[5]。本文提出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與信用風險控制研究,在分析了供應鏈視角下食品安全能力風險與信用風險形成機理基礎上,分別提出了針對性的控制策略,以期為提高食品供應鏈風險管控效果、優化食品市場環境提供幫助。
1 供應鏈視角下食品安全風險形成機理分析
為了實現對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風險的有效控制,要對風險的形成機理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分析結果,采取相關策略、措施從根源上降低相關風險的存在概率[6]。為此,本文通過收集整理權威網站和媒體報道中反饋的5 000余起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事件,對事件的產生原因進行深入剖析,結合相關訪談記錄以及實際調研數據[7],分別對供應鏈視角下食品能力風險與信用風險的誘因展開分析。
1.1 能力風險形成機理分析
能力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鏈主體對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保障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在食品供應鏈中,涉及的環節相對較多,且供應鏈中主體的分散程度較高,表現出規模普遍偏小的特點。這就使得食品供應鏈主體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限制較為明顯,無法提供切實有效的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保障技術,在相關管理能力和認知能力較為落后的背景下,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問題更加突出。食品供應鏈運輸產品的生產需要經過多個環節,而各個環節的主體大多是以相對分散的形式存在的,導致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者對于食品安全的認知能力及技能水平存在差異。同時這種多方參與的生產模式也使得食品產地環境污染、原料品污染等源頭風險因素的控制工作較難開展,進一步加大了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不僅如此,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保障離不開生產加工環節對設備和管理資源的投入,而這種離散化的生產方式使得相關保障措施參差不齊。部分個體生產經營者和微小型企業在生產技術上不夠先進,同時缺少科學、嚴謹的管理手段,可利用的資金和人才也極為有限,使得食品在供應鏈源頭就存在微生物超標、添加劑濫用等問題。在此基礎上,一旦食品供應鏈的儲存、運輸裝備和技術無法實現高質量運行,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將成為難以避免的問題之一。
1.2 信用風險形成機理分析
信用風險主要來源于供應鏈中各主體之間不穩定的關系,這種相對動態的合作關系使得供應鏈的參與者對于食品安全的責任感較低,并未樹立牢固的質量安全責任意識[3]。由于食品供應鏈的主導是食品的生產加工企業,在供應鏈的上游直接連接供應商,在供應鏈的下游直接連接各個分級的銷售商。而食品供應鏈上下游主體之間的合作建立在利益合理化分配的基礎上。值得關注的是,這里的合理化并不是一種靜態的分配標準,而是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下的分配關系。其中,利益驅動的變化特征使得供應鏈的合作關系大多是以暫時結盟的形式存在的。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對于利益的分配更加傾向于實際產出,而對于風險責任的劃分尚不完善,二者的一體化機制存在明顯不足。同時,由于現階段并未出臺完備的固化雙方關系的法律規定,導致企業在個體利益驅動下,合作關系中各主體的協同意識較為薄弱。結合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食品供應鏈結構松散、主體合作關系不穩定是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信用風險的核心問題。再進一步分析,出現結構松散、主體合作關系不穩定的原因是在食品供應鏈中食品質量信息的透明化程度較低,無法實現百分之百的信息對稱。在食品供應鏈的終端,消費者判斷食品是否安全的方式主要是感官判斷,而食品供應鏈的中間環節,也就是銷售商,其判斷食品是否安全的方式更加傾向于指標檢測結果,導致消費者和經銷商之間出現了食品質量安全信息上的不對稱。部分商家利用該“盲區”,通過虛假宣傳等方式以次充好,導致市場上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參差不齊,誘發食品質量安全信用風險。
2 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控制策略
2.1 加強食品供應鏈體系建設
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控制中,相關環節的管理難度較大。因此,為對其實現有效控制,必須要在降低食品供應鏈運行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食品在供應鏈各環節的監管力度。為此,可以充分結合食品供應鏈的構成情況,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優勢,建立供應鏈食品流通信息為基礎的數字化管理體系,通過對單品生產規模統一化,對物流信息統計標準化,將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與物流管理機制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產銷儲配售一體化的食品供應鏈體系,減少中間環節的分支,降低管理難度。此外,可以借助數字化平臺構建食品訂單流通軌跡定位體系,使得食品在供應鏈的源頭到供應鏈的終端都能夠做到可溯源,從而提升食品供給的安全水平,改善對供應鏈的調控能力,降低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
2.2 加強流通領域安全監管
食品在供應鏈中流通的過程是一個涉及領域多、涉及風險點廣的過程,僅以生產經營企業的自我約束力難以實現對相關風險的有效控制。因此,從宏觀上,要積極完善流通領域安全監管機制,對于問題食品,應對其所在供應鏈進行嚴格處理,對不合格食品采取退市、召回、銷毀等措施,同時公布相關治理制度,建立以生產經營企業為管理主體、以政府監管部門為管理手段的行業生態。不僅如此,供應鏈食品質量安全能力風險控制離不開科學的防控體系支撐。在充分結合食品在各個流通環節的質量管理標準后,要建立與之對應的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風險管理責任鏈,以更加細致化的區域劃分、更加系統化的風險管控手段及更加嚴格的質量管控標準對食品供應鏈涉及企業的日常生產活動進行監管。但需注意的是,不同區域的風險側重點不同,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階段,要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準確分析風險點,結合風險分級劃分結果,對重點區域、企業、環節和產品實施個性化的防控、排查措施,從根本上降低食品供應鏈企業能力帶來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3 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信用風險控制策略
3.1 完善合作關系條款
穩定健康的合作關系是確保食品供應鏈可靠性的基礎,也是降低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信用風險的關鍵。為了實現該目標,在確定供應鏈的合作伙伴后,需要以更加完善的合作關系條款維護雙方的利益,界定雙方的責任,這就要求在合同內容中補充具有防御性質的條款。當現有供應鏈中的企業達成納入新企業進入供應鏈的共識時,相關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都需要承擔相關的責任。不僅如此,結合供應鏈企業的實際情況,可以在合同中明確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設備和資金投入要求,以此降低由于能力和資質問題帶來的不可抗力信用問題。借助合同中的防御性合作條款,實現對供應鏈中的企業的約束,以統一的標準對供應鏈中的企業進行管理。
3.2 加強信息共享與交流
更加透明化的信息共享機制是提高食品供應鏈各環節自我監管作用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各個企業在供應鏈中的行動是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在此基礎上構建以信息共享為基礎的交流機制不僅可以提高供應鏈的周轉效率,對于供應鏈中各環節的協同調節也有積極作用。當供應鏈出現風險時,可以根據對應的信息實現對其的溯源,不僅提高了對問題食品的追蹤效果,同時也為明確責任提供了極大幫助。依據共享信息中顯示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補救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對風險的有效規避。在具體的共享信息中,要包含食品供應鏈的物流信息、食品生產企業及中轉企業的庫存信息、經銷企業的銷售計劃信息以及現有訂單信息,結合實時銷售量信息,實現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協調運行,降低信用風險。在此基礎上,可以構建誠信檔案,對于存在運輸、銷售不合法食品供應鏈企業,將其添加至誠信體系黑名單,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其進行懲戒。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4 結語
在食品供應鏈中,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且分布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相關質量安全風險的存在使得食品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為此,本文提出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能力風險與信用風險控制研究,針對各類風險形成的源頭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控制策略,希望為食品供應鏈安全、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助力,為食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的開展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肖和山,周光永.供應鏈監管體系下出口食品風險預警與控制[J].食品工業,2021,42(7):338-342.
[2]楊成彬,王勇,劉剛.質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及管理措施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1,11(18):188-190.
[3]周紅.新零售市場、供應鏈金融與信用風險控制關聯性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20,34(2):34-37.
[4]王正,趙榕,羅仁才,等.疾控機構食品理化檢驗實驗室安全和質量風險識別與控制[J].首都公共衛生,2021,15(2):108-110.
[5]孫夢捷,李潔君,楊建平,等.含有植物纖維或玉米淀粉的食品接觸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研究[J].塑料工業,2021,49(3):106-109.
[6]李偉偉,胡進偉,王瑞鋒.基于Python語言實現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系統[J].輕工科技,2021,37(3):81-82.
[7]生吉萍,宿文凡,羅云波.食品流通領域風險分析與風險控制[J].食品工業科技,2020,41(19):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