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婷

摘 要:近年來,由于誤食用被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的食品引發的中毒事件頻繁發生,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該菌產生的真菌毒素——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真正原因。本文對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的發現、生物學特性、致病危害及預防中毒等方面進行綜述,為相關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參考。
關鍵詞: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生物學特性;食物中毒
On the Harm of Burkholderia galdioli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 farinofermentans)
CHONG Ting
(Liaoning Inspection, Examination and Certification Centre, Shenyang 110032,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oisoning incidents caused by eating food contaminated by Burkholderia galdioli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 farinofermentan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which has aroused strong social concern. The mycotoxin produced by this fungus, bongkrekic acid, is the real cause of food poison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iscover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 harm and prevention of poisoning of Burkholderia galdioli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 farinofermenta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Keywords: Burkholderia galdioli;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od poisoning
近年來,由于誤食用被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的食品引發的中毒事件頻繁發生。2020年10月,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酸湯子”中毒事件[1],導致9人死亡。2020年7月,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腸粉店”中毒事件[2],導致11人中毒,5人送醫治療,其中1人不幸死亡。2018年11月,廣東東莞“米粉”中毒事件[3],5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2018年7月浙江金華發生“黑木耳”中毒事件[4],由于食用浸泡2 d的木耳導致9人中毒,5人死亡。2010年至今,已發生14起此類食物中毒事件,導致84人中毒,37人死亡[1]。因此,有必要提高全民對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的認識,為相關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參考。
1 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的發現
1961年,金家香[5]從一份來自遼寧省建平縣食物中毒樣品中分離出一種可致動物死亡的“黃色菌”。1979年,經酵米面中毒病因研究協作組對“黃色菌”研究鑒定,確認其為黃桿菌屬的一個新種,暫命名為酵米面黃桿菌(Flav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nov sp.)[6]。1987年,孟昭赫等[7]通過形態、生化、血清學、產毒能力和DNA同源性等方面對比研究,將其更名為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 farinofermentans),簡稱椰酵假單胞菌。1995年,Monique等[8]基于分子學對椰毒假單胞菌rRNA序列進行分析,認為其屬于伯克霍爾德菌屬,將其更名為椰毒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cocovenenans)。1998年,邱茂鋒等[9]對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椰毒伯克霍爾德菌和唐菖蒲伯克霍爾德菌進行rRNA指紋圖研究,結果顯示椰酵假單胞菌與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的親緣關系更為接近。2001年,焦振海等[10]采用DNA-DNA雜交法—微孔板法對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及11個種的伯克霍爾德氏菌屬DNA-DNA同源性進行測定,結果發現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與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和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的DNA-DNA同源性大于75%,建議將3個種歸屬于同一個種,命名為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目前該菌在最新修訂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GB 4789.29—2020)中被更名為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Burkholderia galdioli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 farinofermentans)]。
2 生物學特性
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為革蘭氏陰性好氧短桿菌,兩端鈍圓,大小為0.4 μm×(1.0~2.5)μm,無芽孢,有動力[11],氧化酶陰性,不能氧化分解蔗糖,26~37 ℃均能生長[6],30~36 ℃為適宜生長繁殖溫度,26~28 ℃為最佳產毒溫度[12]。該菌在改良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平板(mPDA)、PCFA平板和卵黃瓊脂平板上菌落特征見表1[13]。
3 致病危害
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引起的食物中毒多與飲食習慣有關。中國南方多以糯米、酵米面制成湯圓、河粉、米粉等;北方多以酵米面制作酸湯子、臭碴子等,這些食物多在我國偏遠地區的城鎮中流行,由于其加工環境相對簡單,且防護措施不到位,導致這些地方食品易受到該菌污染。泡發或變質的木耳、銀耳、海帶也易受其污染。因該菌對營養要求低,在適宜環境中,只要有其可利用的碳源即可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若人們誤食用被其污染的食品就會出現食物中毒現象[14]。
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產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黃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15]。米酵菌酸是一種耐熱性強毒素,小鼠靜注LD50為1.14 mg/kg,經口為3.16mg/kg[16]。米酵菌酸在人體內通過消化道黏膜吸收,隨血液運行,易對肝臟、腎臟、大腦等造成損傷,潛伏期一般為1~10 h,少數為1~2 d。中毒主要癥狀為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瀉、頭暈及全身無力,重癥者表現為黃疸、皮下出血、尿血、抽搐、意識不清及肝、腎等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因呼吸衰竭死亡[3,17]。由于對米酵菌酸無特效解毒藥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達40%~100%。
4 預防措施
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耐藥性強,易定殖在食物表面,形成難以清除的生物膜,且其產生的米酵菌酸無色無味,食用時不易察覺食品是否被污染,因此從源頭進行預防是減少中毒事件發生的重要措施[18]。制作酸湯子、臭碴子、河粉和米粉等發酵面米食品時,要選擇新鮮食材,還要在制作過程中注意衛生,防止食品被細菌污染,最好即做即食,不長時間存放。木耳、銀耳等干品最好按需泡發,即泡即食,泡發過夜的木耳和銀耳最好不食用。霉變的食品不可去除發霉部分后繼續食用,應立即銷毀。散裝食品在流通環節由于儲存條件不當,溫度、濕度過高,適宜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生長繁殖,增加產毒風險。由于米酵菌酸耐熱性強,一般的烹調方法不能將其破壞,因此要嚴格控制散裝食品的儲存條件和存放時間,盡量冷藏保存,以避免此類中毒事件[19]。陳榮橋等[11]調查發現食品工業中常用到的原料碎米存在被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風險。在4份進口碎米樣品中檢出產毒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占進口碎米樣品23.53%。進口碎米存在較高風險,建議監管部門加強對其的監管力度,同時企業也要加強防控,防止相關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網.國家衛健委提示:慎吃長時間發酵的酵米面類食品[EB/OL].(2020-10-19)[2022-01-21].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0/10-19/9317015.shtml.
[2]惠來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廣東惠來縣11人食用河粉后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癥狀:已有5人送院,其中1人經全力搶救、醫治無效去世[EB/OL].(2020-08-02)[2021-01-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922441258258801&wfr=spider&for=pc.
[3]王海燕,宋曼丹,王建,等.廣東省首起米粉米酵菌酸中毒病原菌鑒定研究[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9,31(4):394-398.
[4]申屠平平,朱珈慧,徐小民,等.一起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引起的食物中毒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2019,31(6):466-468.
[5]金家香.發霉變質發酵米面食物中毒的病原學的初步報告[J].衛生防疫工作,1963(41):21-26.
[6]酵米面中毒病因研究協作組.酵米面中毒病因的研究:發現一種新的食物中毒菌k酵米面黃桿菌[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80(2):77-82.
[7]孟昭赫,蘇翠華,李兆普,等.酵米面黃桿菌與椰毒假單胞菌的對比研究[J].衛生研究,1987(6):17-22.
[8]GILLIS M, VAN VAN T,BARDIN R,et al.Polyphasic taxonomy in the genus burkholderia leading to an emended description of the genus and proposition of 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sp. nov. for N2-fixing isolates from rice in vietn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1995,45(2):274-289.
[9]邱茂峰.rDNA指紋圖譜分析方法在椰酵假單胞菌分類及流行病學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中國醫學科學院,1998.
[10]焦振泉,劉秀梅,楊瑞馥,等.微孔板雜交法測定椰毒假單胞酵米面亞種的DNA-DNA同源性[J].微生物學報,2001(1):70-75.
[11]汪廷彩,雷毅.周露,等.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機械.,2021,37(5):194-202.
[12]陳榮橋,陳漢金,胡均鵬,等.米和食用淀粉中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調查與風險分析[J].現代食品科技,2021,37(1):260-267.
[1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檢驗:GB 4789.29—2020[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0.
[14]彭子欣,李鳳琴.唐菖蒲伯克霍爾德菌米酵菌酸生物合成機制[J].衛生研究.2020,49(2):336-338.
[15]陳嘉聰,王曉琴,張豐蕓,等.食品中毒黃素和米酵菌酸含量同時檢測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技,2021,46(5):301-306.
[16]趙乃昕.酵米面中毒病原菌:椰毒假單胞菌[J].濰坊醫學院學報,1990(1):1-9.
[17]零達紅,李容,趙秋燕,等.酵米面食物中毒患者心電圖和心肌酶譜改變的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5):14-15.
[18]劉秀梅,杜春明,王玉華,等.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在自然環境中的污染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1991(4):155-157.
[19]陳佳聰,王曉琴,張豐蕓,等.食品中毒黃素和米酵菌酸含量同時檢測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技,2021,46(5):3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