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麗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就業形態不斷成長,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為推動平臺經濟發展、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我們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然而整體上看,我國對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仍有待加強。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閔行區副區長劉艷指出,在用工入口環節,即用人主體關系、職業損害風險防控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平臺企業,包括非平臺企業對符合勞動關系的,仍不訂立勞動合同確立勞動關系。部分貨運企業、汽車租賃企業等傳統行業,為降低用人成本,也以新就業形態名義招攬用工,企業的用人特征往往是,將貨物運輸、車輛調度等傳統需要全職從事的工種,通過自有或其他第三方網絡平臺,以“眾包”的形式發給個人勞動者去完成,并以服務費方式結算薪酬。這種情況下,企業應付職工薪酬大大減少,無需繳納社會保險費,若通過其他平臺結算還可以獲得相應增值稅抵扣,但勞動者的勞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新就業形態下勞動者與各相關方關系復雜,法律關系難以厘清。平臺企業,包括非平臺企業通過多套服務合同、合作協議等形式,利用合同相對性盡可能規避自身用人風險。勞動者為平臺工作期間自身發生意外傷害,或造成第三方損害的,賠付義務往往無人承擔。
為此,劉艷提出以下建議:
新就業形態用工企業以及相關配套服務企業實行備案管理制度。對確有新就業形態用工需求的企業,需向人保部門備案,并且如實披露使用配套服務企業的情況。此外,經營人力資源管理的提供配套服務的企業也需向人保部門備案,雙方間簽署的合作協議、服務合同等應由企業妥善保管,以便備查。同時,以“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為基礎,人保部門定期加強檢查抽查是否存在不按照備案匹配情況違規用工的情形。此外,加強部門間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部門間合作,針對部分屬于傳統行業的非平臺企業用工,開展專項執法活動。
剝離新就業形態用工企業以及相關配套服務企業復雜法律關系。參照勞務派遣模式,用工企業只進行一次用工“轉移”,同時,配套服務企業不得再次將其轉包,借以清晰用人關系。用工企業與配套服務企業合作關系不少于1年時間。配套服務企業的使用應當遵循屬地化原則,確保為勞動者在實際工作地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均等享受工作地社會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