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劉劍文
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離不開財政制度的現代化。財稅體制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討論的重點改革議題之一。在黨中央決策部署下,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已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現代財政制度。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稅制改革仍是今年重點工作之一,如何看待財稅體制改革的“深水區”和“路線圖”?為此,《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對上述問題作出了解答。
個人所得稅是社會財富的分割器,關乎每一個個體的根本利益。
距離上一次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已經過去4年時間。個人所得稅改革作為調整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稅種,個稅起征點在歷年兩會都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個稅起征點即費用減除標準。今年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建議將個稅起征點從5000元/月提高至1萬元/月,從而帶動消費,緩解企業壓力。也有代表委員表示,提高個稅起征點對收入增長意義不大。
劉劍文對此表示,個稅起征點僅僅是改革的一個著力點而不是重點,不能將它作為整體的考量。
劉劍文指出,從2018年起,個稅改革就涉及了諸多方面。如提高費用減除標準,增加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附加扣除,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方面。
除了個稅起征點,個稅邊際稅率的問題也值得思考。“我國現行個稅最高邊際稅率是45%,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比較高的。這不利于調動知識分子、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早在2018年《個人所得稅法》修改之時,降低最高邊際稅率就有強烈的呼聲。劉劍文認為,最高邊際稅率降至35%或40%較為合適。
從監管上說,高收入群體并不完全等于科技人員在內的知識分子群體,由于源泉扣繳制度的推行,科技人員在內的知識分子較少出現逃稅情況。個稅改革未來要考慮公平問題,加強監管。此外,盡管個人所得稅法在2018年增加了反避稅的規定,但仍需要完善,要結合國際稅制改革發展的趨勢和國際稅收協定的新規定,完善我國反避稅法律法規。
“個稅改革是綜合、全盤的考量,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方面的問題。全社會應該從理性角度出發,結合中國發展實際,共同探索個稅改革發展方向。”劉劍文表示。
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等關鍵詞。稅制改革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之一。合理的稅制改革對促進共同富裕有推動作用。
劉劍文表示,共同富裕是黨中央的一項重要決策。從財稅制度來說,直接稅跟共同富裕聯系最為緊密。
直接稅包括財產稅和所得稅。劉劍文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決定把直接稅作為完善稅收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個人所得稅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以及房地產稅改革都是重中之重。
“完善直接稅制度的著力點在于提高直接稅在稅制中的比重。目前我國稅制仍主要以間接稅為主體。直接稅體系主要包括規定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兩大部分。‘十四五規劃也提出了健全直接稅體系,在此基礎上優化稅制結構。未來要著力解決直接稅制度改革問題。”劉劍文強調。
有觀點認為,提高科技人員、知識分子的收入水平與共同富裕基調不相符合。對此劉劍文表示,提高科技人員薪酬標準并不是背離共同富裕這個大基調。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社會發展、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和知識分子的重要貢獻,他們是引領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科技人員收入提高了,自然也能帶動全社會實現共同富裕。
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支撐的就業人口多。相比減稅降費和投資等其他措施,退稅來得最快、來得最好,相當于給企業直接發現金、增加現金流。從2013年實施增值稅改革,以減稅為導向,累計減了8.7萬億元,財政收入從11萬億元突破到2021年的20萬億元。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使企業從中受益,又反過來涵養了稅源,培育壯大了市場主體,為穩定宏觀經濟大局注入強勁稅收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對留抵稅額提前實行大規模退稅。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財政部表示,今年減稅降費為歷年來最大規模。
本次增值稅留抵退稅改革涉及兩個重要變化:一是首次對企業增值稅留抵稅額存量進行退稅;二是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由原先按比例退稅改為足額退還。
近兩年來,減稅降費更加聚焦小微企業、重點支持制造業。“之前減稅降費政策是先征后退,采取的是屬地退稅,中間環節較多。如果地方財力緊張,很容易出現退稅不及時或等到退稅款下來企業已經到了要破產清算的地步。實施減稅與退稅并舉,擴大留抵退稅規模有助于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解決現金流問題。”劉劍文強調。
政府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優惠的同時,也給稅收征管帶來巨大壓力。劉劍文指出,這涉及名義稅率和實際稅率的問題。名義稅率即法定稅率,實際稅率是依據計稅依據、稅收減免、稅率等制度實納稅額。早期我國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差距較大,隨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立以及互聯網數字經濟的發展,讓守法的人支付成本更低,不守法的人支付成本更高,促使減少偷稅騙稅的動機和空間,名義稅率和實際稅率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保持現階段稅制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
劉劍文表示,自2018年提出深化增值稅改革至今,增值稅改革在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就。營改增后,營業稅與增值稅合并,解決了重復納稅的問題。這對于強化產業鏈有重大意義,提高了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競爭力。國家間競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的核心問題是人才競爭。“增值稅改革讓各類市場主體有了更多的資金用于提升核心競爭力,提振了中國經濟。”
而對于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劉劍文分析,下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工作有以下重點。第一是稅制改革,涉及增值稅轉型以后的改革和立法問題。第二是消費稅改革。第三是房地產稅、關稅等。第四是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收支劃分。第五是深化預算制度改革,未來需要加強預決算的審查監督,落實剛性預算。此外還包括地方債務的風險控制和防范。每一項都茲事體大,非同小可。
此外,房地產稅、物業稅、資源稅、環境稅……每一項稅收新政的出臺都會引起社會熱議,大家不免談“稅”色變。針對“稅焦慮”話題,劉劍文表示,稅收焦慮是正常現象,這是我國法治進程中的必然反映,說明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國社會正在大踏步地向前進。而緩解“稅焦慮”,則要保證稅法良法善治,需要我們推進稅制改革,從法治角度追求公平正義。“這是一個長期任務,要從整體上加快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劉劍文指出,還要進一步加強稅法的宣傳教育,豐富擴充稅收文化內容,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要更加公開透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