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3月16日超跌反彈之后,大盤指數進入了一個區間震蕩階段,許多投資者都在關注政策底之后,什么時候才是市場底。
從浪形角度觀察,政策底與市場底通常會相隔一個浪段。也就是,在指數的一輪下跌過程中,維穩政策往往是在某個3浪急跌之后出臺,從而引發一波4浪反彈。這時,還需耐心等待市場底,即5浪低點的出現。
回顧A股市場歷史走勢,類似情況已經出現過多次,有著豐富的案例。坊間還流傳著一些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總結,比如“反彈不是底,是底不反彈”等等。有時候,指數的高低點并不一定是某個漲跌趨勢的結束點,因為在某輪趨勢行情尾聲,小級別的波浪形態比較靈活,既可以有不創新低的調整浪,也可以有不創新高的推動浪。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的上證指數日K線,就很典型。(見圖一)

由圖一可見,上證指數最低點1849點并非調整浪終結點,而是3浪底。4浪反彈后,5浪回調持續時間大約半年,但并沒有再創新低。關于1990年上交所開市以來的指數波浪形態,筆者在《浪的解析》等書中有詳細解讀。
對于指數走勢,顯然反轉要比反彈更重要。日K線的單針探底只是恐慌情緒的短暫釋放,真正的市場底是情緒底,需要反復震蕩磨出來。2008年9月、2015年8月以及2018年10月的情況都是如此,這次似乎也不會例外。(見圖二)

換一個視角,若基于事件驅動來分析這幾年的股市,無疑應該把新冠疫情的影響放在首位。但問題是,單純從大盤指數K線上看,疫情的負面作用體現在哪里呢?2020年可謂是相當艱難的時光,而實際顯著下跌也就十幾個交易日,即2月23日和3月份的兩周左右。在最近的三年多時間里,代表滬深兩市整體狀況的國證A指,形態上呈逐浪攀升之勢,直至去年12月13日創出新高。2020年7月的迅猛主升浪,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客觀地講,國證A指從2019年初的3340點上漲到6417點高位,再回落到目前的5000多點,期間的起起伏伏,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十分正常。(見圖三)

從年前高點開始,國證A指往下走了兩個較大的臺階。如果說3月之后的第二跌有地緣政治事件影響,那么第一跌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實,最簡明直白的解釋就是“漲多了就要跌”。
不過,雖然大盤走勢在總體結構上基本符合波浪原理,但由于增量資金有限,板塊分化嚴重,上證50、滬深300等權重指數與中小板、創業板指數差異很大,也給浪形的分解帶來了難度。這樣,C浪劃分至少存在兩種可能性。中證800指數的第二種浪形,依然認為A浪運行了55個交易日,假設C浪與A浪會呈現某種比例關系,那也許需要更多一些時間來演繹。(見圖四)

如圖四,C-1浪和C-3浪分別用了34、18個交易日。3月23日高點之后開始C-5浪調整,現已走完C-5-1下跌和C-5-2反彈兩個子浪,其余3個小波段或許將在4月中下旬結束。
金融市場是感性的,投資者的心理波動具有一定的節拍。對個人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在情緒化的市場中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逆大眾情緒操作。
荀子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盡管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A股市場體量巨大,不是某些事件能左右得了的。大盤趨勢研究宜從內在規律性出發,不應只看局部表象,否則就會囿于旁枝末節,容易陷入迷霧疑團之中,更難辨識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