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一塊四四方方的木頭,經過能工巧匠的雙手,就能變換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栩栩如生的閉眼佛頭、活潑靈動的長臂猿、機靈精怪的各種朋克機器人……3月21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位于太原市萬柏林區新義街的森凡創木,展示架上一套積木頓時讓人想起了童年的時光。現在,市場上各種材質的積木都有,色彩艷麗,造型多樣。可像這樣由十幾種天然木料制作而成的卻是少見,沒有任何化學涂料的味道。森凡創木創始人梁麗峰對記者說:“這對于孩子來說是最安全、最好的產品,不僅突出民族、古典的風格,還很符合現在的審美和家庭玩教具的要求。”
曾經,剛從大連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的梁麗峰夢想當一個藝術家,在他看來那樣很酷,也很有魅力。然而,當夢想照進現實,磕磕絆絆地一路走來,讓他放棄了當初很多想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兒童創木實驗室”,這個將木制藝術與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就像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開啟了梁麗峰人生的新世界。
兒童在成長階段對什么都會好奇,他們喜歡泥巴、沙土、木頭等來自大自然的東西。梁麗峰說:“3~6歲的孩子正處在想象力及創造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木工可以幫助幼兒把想象力付諸現實,并用自己的雙手來完成這個創造。”從最初的設計創造到后期的規劃、制作,都要靠孩子親自動手一點一點來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制作的東西越來越有難度時,他們會遇到一些挫折,當他們下定決心要解決時,就是鍛煉意志力的過程。
近年來,傳統工藝相繼開了工作室,如皮雕、銀飾、陶藝等,而梁麗峰卻不想讓木藝僅作為體驗項目。在自己開店之前,他在一家全國連鎖的兒童創木實驗室店里做技術老師,可店鋪因經營不善關掉了。梁麗峰覺得很可惜,在這家店里有與他朝夕相處的團隊成員,他們經過長期工作磨合,已經趨于穩定。而在他看來,這個模式未來還有很多探索的可能性,思前想后他決定將這家店鋪的工作伙伴及配套設施保留下來,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業。
將木藝和教育相結合,這條路并沒有什么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梁麗峰和團隊憑借經驗自己摸索,制作課件。“我們結合世界先進的華德福教育理念,針對3~6歲、7~12歲等不同階段的兒童需求來設計教學內容,注重孩子意志、情感和思維的全面發展。”梁麗峰說。
近期,山西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教育服務創新中心將森凡創木納入延時課進行推廣,木藝課已經在太師三附小萬科城小學開展。梁麗峰興奮地告訴記者:“學校開始試點設置木藝手工這個類目,將成為一個新風尚。開設這個課程,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切感受木藝制作的樂趣和意義,培養木藝制作所需的堅定意志和持久耐力,進一步感知愛國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和創新精神。”
作為一個“木二代”,梁麗峰是從小就聞著木頭香味長大的。他還清晰地記得父親彎下腰身刨木頭的模樣,他覺得一塊木頭能經過切割、組合、打磨后變成一件件家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如今,他明確了自己的目標,要將木藝中的快樂帶給孩子們以及感興趣的成年人,讓他們體會經過打磨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自己設計的作品,是多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一刀一刻間,一鑿一磨中。取于自然,精以手工。”每一種藝術綻放的新生,都是手藝人用心的創造,當平平無奇的木頭遇到真正懂它的匠人,就能開出花來,詮釋出獨一無二的美。就如同梁麗峰所說,“獨特的榫卯工藝,展示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被公認的木工始祖魯班,身上匯集了古代人民的萬千智慧,他們的創作發明便利了我們的生活,而隨著木藝工藝的不斷發展,我們還想賦予它順應這個時代不斷增長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