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林
摘要:自2002年以來,俱樂部教學模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的高校體育課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二實踐過程中,俱樂部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研究者以文獻查閱法、分析推理法等研究方法,針對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應用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得提出了幾點對策,力圖圍繞新時代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優化路徑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俱樂部教學;教育改革
引言:新時代國家建設與教育改革對高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我國的高校體育教育探索了多種教學方法,俱樂部模式正是最為重要的一種。俱樂部模式是以學生興趣為主導,力圖培養學生獲得1至2項體育技能,樹立長期體育運動理念的一種教學方法[1]。以俱樂部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為中心展開對于體育教學優化路徑的探討具有重大的指導性意義。
一、新時代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現狀與問題
1.高等院校體育教師專業不平衡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當中承擔著教學、引導、傳授的重要任務。俱樂部模式是以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激發學生運動活力、樹立終身體育理念為指歸的。而就目前的教學情況進行考察,高校體育教師的隊伍建設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多樣性要求。高校教師多以田徑類、球類等傳統項目為專長,而對其他項目則專業素養不足。故而,出現了學生對一些項目感興趣,高校卻無法設置相應課程的情況。
如對東北地區的高校體育課程進行考察,盡管院校也實行了俱樂部模式,卻沒有結合地方特色開展具有獨特教學價值、優秀核心競爭力的體育項目。在高校中,春秋兩個學期、三個學年開設的均為常見的傳統體育課程,大部分院校未能將冰雪運動納入教學的視野當中來。小部分院校對此雖有所關注,但多作為秋季學期的體驗課來開展,如滑雪體驗課、滑冰體驗課等,且課時多為一節。這體現了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2.課內俱樂部與課外俱樂部相分離
高校體育教學的重點不僅在于課內體育技能的學習,還體現在課外運動習慣的養成和體育興趣的培養。現下高校體育教育俱樂部模式實施的重點仍是規定課時內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往往忽略了對課下運動習慣的培養和體育活動的開展[2]。所謂俱樂部模式,原指在課外的、以興趣為導向的群組活動。但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脫節的情況。
在大量院校當中存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無法與任課教師取得聯系,也無法融入到興趣群組當中,團體性的體育活動自然也無法展開。如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需要團體配合的項目往往由于學生缺少配合對象,故而學生不但無法鍛煉自身的體育技能,長此以往還會喪失對體育項目的興趣。而在需要即時指導的體育項目中也存在問題。如在健美操教學中,學生在課外無法獲取規范的教學資料,只能通過網絡等方式進行進一步學習。而網絡上的健美操指導視頻良莠不齊,學生無法得到規范的指導,反而造成運動損傷等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切實實現俱樂部教學“內外一體化”是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抓手。
二、優化新時代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路徑
1.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專業素質
師資隊伍建設首先應當注重對專項素質的考察。專項素質不僅局限于體育運動技術素養,更應當注重體育運動理論素養。體育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更要求學生對體育運動理論有具備一定程度的理解。同樣,教師不僅要據具備教學能力,更要注重對自身科研創新能力的錘煉。教師應當做到在教學實際中發現問題,在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中解決問題,在教學研究中分析問題。同時,俱樂部模式要求體育課堂能結合學生的興趣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如在江南地區開展賽艇、皮劃艇等項目的教學都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再度煥發活力的著力點。首先,高校教學事業招聘應當秉承開放的眼光,面向社會招聘具備具備專業素養的高水平運動員和教練員,使高校體育教學與社會得到有機的結合。其次,高校也應當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工作。所謂觸類旁通,即指教師應當在不同項目之間尋找到學科交叉范圍,并以此作為創新生長點,開拓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
2.切實落實俱樂部模式“內外一體化”
高校體育教學應當脫離傳統教學方式的藩籬,與現代技術帶給我們的創新成果緊密的結合起來,發揚“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從而解決當前教學實際中的問題。既往體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結合率低,普遍僅僅是用于學生選課等[3]。因此,體育學科應當充分利用高校搭建的線上教學平臺,以多媒體技術促進俱樂部模式“內外一體化”。
如在健美操教學中組織教師錄制講解動作要點的視頻,如踏步、走步、一字步、V字步、漫步等,從而使學生在課外也能得到正確、規范的指導,克服傳統模式下只能在課堂內進行跟跳的局限,使健美操運動成為可持續的健身項目。對于球類運動,教師可以采用關鍵賽事帶看等靈活的形式,如組織學生集體觀看2004年亞洲杯中國與伊朗的經典比賽,在帶看的過程中對足球賽事的規則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在體育理論和實踐上取得良好的結合,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除此之外,高校體育教學應當注重網絡群組的建設,通過建設線上興趣小組,如足球小組、排球小組、健美操小組等,為希望在課外進行團體運動的學生搭建平臺,不但能促進學生尋找到共同運動的伙伴,更可以提高課外學生運動量和運動參與率,進一步為俱樂部“內外一體化”創造更加良好的外在條件。
結論:
“俱樂部”模式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為國家體育教育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筆者圍繞“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進行研究,認為現下存在著高等院校體育教師專業不平衡、課內俱樂部與課外俱樂部相分離的問題,具有針對性地提出要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專業素質,切實落實俱樂部模式“內外一體化”作為對策,希望為國家體育教育事業再創輝煌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郝圓圓. 新時代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優化研究[J].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1(5):4.
[2]柴能. 論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的"難點"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