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蕾
摘要:自然角是每個幼兒園和班級的一個固定區角。創建者設置自然角意在把此當成大自然的縮影,幫助孩子更好地親近和了解自然界的一些美好事物。然而理想很美好,實施過程卻不易。如何引發幼兒深入探索自然角,讓自然角成為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有效場所是本文需要探究的。
關鍵詞:幼兒;自然角;環境;探究能力
一、幼兒使用自然角現狀分析
近幾年時間,幼兒園的自然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起初的自然角只能稱之為植物角,一些花花草草外加自制水果娃娃便是全部。這樣的自然角就是一處好看的景觀。老師在打理,幼兒只是觀賞不關注。之后的自然角進行了改革,增加幼兒喜歡的動物。最開始確實能吸引他們的興趣,但日復一日的“觀看逗趣”終會乏味。幼兒只是在玩玩。現在的自然角打造的更加美觀,內容豐富,也重視幼兒的參與,但維持的時間并不久。比如探究某種植物,一開始孩子們興致勃勃,但當植物枯萎后也就戛然而止。由此看出,幼兒始終沒有深入地探索植物角。改造自然角,引發幼兒深入探索自然角是我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二、“引人入角”的策略
發現植物角的現存問題后,自然就要找到解決辦法。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引領下,熟知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學習與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培育自主性、探究性、創造性等良好學習品質的沃土。因此要讓幼兒對自然角產生興趣并熱衷探索,首先我們要將自然角打造成一個孩子喜歡、與大自然相關、可以探索的游戲區角。在《支架 兒童的主動學習》這本書中提到“區域活動的設置中包括:預備區域、基本區域、創意區域、延伸區域。”預備區域中包含了生態區,生態區就是以種植和飼養為主要活動,親近自然,培養幼兒觀察力。可見,作者也認同將自然角打造成生態區角游戲開展的說法。關于如何實施,以我多年工作經驗和日常實踐與研究引出了以下幾條策略:
策略一:打造“生態區角”,引發幼兒興趣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盡量為幼兒創設探索和學習的環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這說明環境是幼兒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能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有利的支持。一個好的環境還能激發幼兒的探索品質,提升感知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因此好的游戲環境尤為重要。
1. 劃分區域要明確
“生態區角”的環境內容首先要豐富,涵蓋的物種要全面。除了設置一些孩子們常見、具有代表性(常青、花類、水培類等)的植物,還需要增添一些動物。動植物的種類不宜太過局限,只要沒有安全隱患,幼兒感興趣且便于飼養和觀察的動植物都可以納入到生態區角中。
環境的打造上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有的環境美觀但不能操作也是不利于幼兒探索的。因此環境的布局優先考慮到可操作性。區角環境很漂亮,但幼兒完全走不進去,就沒有操作性可言。可操作性強且合理地布局可以將生態區角劃分為:種植區、觀賞區、飼養區、試驗區。種植區收集、播種當下幼兒最感興趣的種子,幫助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觀賞區陳列孩子喜歡的植物,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共同美化環境。在這里孩子可以邊觀賞美麗的植物邊進行藝術創作。觀察、了解植物的同時還能提高繪畫、審美能力。飼養區不局限于常見的小烏龜、小金魚等,種類可以更豐富。曾有老師將幼兒喜歡的“孵小雞”搬到生態區角中。從了解孵小雞需要的蛋到環境要求再到觀察期待中等待小雞的成功孵化。這一系列就是孩子們探索的過程,最終的成功讓孩子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飼養從來不是圖省力,圖的是幼兒有所思、有所得。實驗區就是聚焦幼兒在日常觀察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實驗、操作了解其中的原理。如植物葉子中葉綠素的提取。四個區都有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機會。
生態區角還需要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輔助工具。比如種植需要的農作物工具,探索需要的科學類材料:尺、滴管、量杯等。這些材料可按照預設投入一部分,其余根據幼兒探索的實際需要提供。沒有工具的生態區角就像沒有剪刀的美發師,只能維持現狀不會有改變。
2. 板塊設置要全面
完善的生態區角不僅要有效的使用地面,更要利用好周邊的每一寸墻面。多維度的打造才能呈現更好的效果。墻面的利用可以體現在設置一些展板。幼兒認真探索的過程、努力探究的結果、慧心完成的畫作都值得被展示在板塊上。板塊的展示一來要能讓大家快速了解孩子們這段時間在生態區角的所想所做。二來要讓其成為一種影響,鼓勵幼兒探索發現。同時也能顧及到個體差異,能力強的幼兒可通過展示開拓新思路,能力稍弱的幼兒可以模仿操作從而獲得提升。
策略二:明確幼兒主體地位,激發主動探索
之前的生態區角總是引發不了幼兒探索的興趣,一方面是環境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幼兒主體地位的問題。當他們覺得生態區角只是教室的一部分、“老師的花園”時自然不會以主人翁的態度去“負責任”。因此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前提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主人翁”意識。
首先是幼兒自主收集動植物。收集之前可以發動孩子和家長一起了解自己想要種植或飼養的品種,在做好充分準備后進行收集。在集體面前主動介紹收集來的動植物,并且以取名的方式成為它的新主人,可以初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其次,在環境的布置上可以邀請幼兒參與設計,教師和幼兒一起選擇喜歡的布局方式,共同將自己心愛的動植物組合起來,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態園”。
策略三:教師退后不退出,鼓勵深入探究
《指南》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在幼兒探索過程中,教師要做一個支持者,退后但不退出。除了提供具有探索價值的物質環境和支持探索的心理引導,教師還需要充當幼兒的軍師和助手,在幼兒需要時、遇到困難時、消極應對時適時介入,為幼兒提供適宜的幫助。有效的支持不是為了讓幼兒快速獲得多少知識,而是為了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使其能順利的進行探索,并持續地探究下去。啟發性的提問、作為同伴的加入、鼓勵性的言語都是很好的支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