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摘要:數學科目因其重要性以及難度受到了教育各方的重點關注,但是其教學始終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經教師分析,發現目前初中數學進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首先,作業內容繁復且不合理,學生無法通過完成作業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反而導致學生承擔較大的課后負擔;其次,課堂教學形式傳統守舊,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挫,從而導致其學習效率逐步下降;最后,數學科目本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的教學方式缺乏活力,學生無法感知課程的趣味性,從而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為此,本文作者從篩選作業內容、創新課堂形式以及運用趣味元素三個方面闡述針對性教學策略,力求不斷完善教學模式。
關鍵詞:雙減政策;數學科目;初中階段;有效性策略
雙減政策落地,要求關停課后輔導機構并且減少課后作業量,以切實推進學生的減負減壓,與此同時,其為教師教學創新與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數學科目在教學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并且其涉及較多的運算定律以及過程,因此其在教學與學習中存在一定難度。初中階段,是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體系中的基礎與前提,因此初中數學也是后續學習的保障。為此,教師應積極探索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力求構建高效課堂。
一、篩選作業內容,減輕課后負擔
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并不意味著教師機械減少學生的作業量,而應對作業內容進行合理篩選,保證其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從而有效鞏固知識記憶,進而促進學習效率不斷提升。為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篩選作業內容,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例如:教師在講解完整式加減后,首先,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減少記憶性以及背誦概念的作業內容,以此避免作業的反復性,同時引導學生對作業形式的改觀,消減其抵觸情緒,調動其學習熱情;其次,適當增加考查學生對整式運算規律的作業內容,學生可在練習過程中加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且有效把握課程重點;最后,注重設定具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性作業內容,主要目的是推進學生的主動思考,以此深化其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由此可見,教師篩選作業內容,有助于避免大量重復且無用的作業內容,從而有效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促使其帶有熱情地完成作業,進而實現學習成效的提升。
二、運用趣味元素,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生群體對趣味性事物具有旺盛的好奇心,為有效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應注重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趣味元素。為此,教師應結合教授群體的年齡特點以及喜好,合理運用趣味元素,例如:教師在講解位置與坐標時,首先,教師簡單講解課程內容,以此學生可初步掌握課程知識,為后續趣味性教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教師運用教室這一場所,設定以講臺正中為原點,平行于講臺方向為x軸,垂直于講臺方向為y軸,并且將橫向與豎向等距離劃分,隨后邀請幾名學生站在講臺上,教師隨機說出一名學生,發言學生說出其大致坐標,以此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一方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最后,要求學生結合趣味活動回想課程知識,以此推動學生的知識回顧進程。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趣味性元素,切合了初中生群體的喜好與特點,有助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推進雙減政策逐漸深入。
三、創新課堂形式,提高教學效率
目前教學形式傳統守舊,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部分較少,因此,教師應創新課堂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至課程教學活動中,從而彌補傳統教學的短板,進而實現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為此,教師應合理運用新型教學手段,例如:教師在講解勾股定理時,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兩個直角三角形,隨后尋找并播放講解勾股定理的微課視頻作為課程導入,并且要求學生結合視頻內容思考黑板上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以此促使其初步掌握課程內容;其次,教師結合微課視頻設置問題,邀請學生回答,在其回答結束后,教師針對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開展講解活動,以此減少教師的冗余講解,提高課程效率;最后,在課程結束前,教師再次播放微課視頻,學生在觀看中回想課程內容,完成初步的復習環節。由此可見,教師創新課堂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有助于實現教學與學習的同步,從而推進教學成效與學習成效的同步提升,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首先,雙減政策的逐步推進為教師的教學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實現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其次,初中數學對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習成績以及未來更深層次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最后,目前初中數學教學現狀不容客觀,教師應尋求高效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成效。為此,教師應順應雙減政策要求,重視初中數學教學的意義,客觀分析教學現狀,制定針對性教學策略,在推進學生減負減壓的基礎上促進其學習效率提升。
參考文獻:
[1]上海市初中數學高質量校本作業體系設計與實施指南編制團隊. 上海市初中數學高質量校本作業體系設計與實施指南(試行)[J].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2,(02):56-74.
[2]焦燕. “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提升新舉措[J]. 教書育人,2022,(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