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瑩 葉榮榮
摘要:高校課程作業一直以來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通常在教師給出學生成績后就變成了棘手的問題,因為數量龐大,對于它們的管理和保存就變成了一個問題,設計資源的浪費嚴重。云痕平臺的建立,不僅回饋各任課教師及學校對于學生的一份特殊意義的尊重,還能夠盤活被忽視的巨大設計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文創市集,激活校園創新創業熱情,豐富校園文化生產,實現文化育人。
關鍵詞:課程作業;閑置設計資源;成果轉化;云痕平臺
高校課程作業一直以來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通常在教師給出學生成績后就變成了棘手的問題,因為數量龐大,對于它們的管理和保存就變成了一個問題,設計資源的浪費嚴重。
一、設計類高校課程作業現狀分析
高校課程作業一直以來是檢驗學生在專業養成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標尺和佐證,但它的重要性通常在教師給出學生成績后就變成了棘手的問題,因為數量龐大,對于它們的管理和保存基本就淪為任課老師個人的問題。對于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來說,想要管理好每屆學生的所有課程作業材料,對于任課老師個人來說無論是從存儲空間,還是管理精力來說,那都是力不從心的。因此最終導致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這部分課程作業資源被浪費和閑置。
1.高校的設計資源被誤解,賣方市場功能未被挖掘:一直以來社會對于設計的概念,更多的傾向于買方市場,即別人需要什么,作為設計師就根據客戶的需要設計什么。但很多時候,很多需求是屬于隱形需要,是賣方市場根據某些社會痛點,自主設計、生產產品,以跟消費者尋求共鳴,從而達到售出產品的目的,這是屬于賣方市場為主導的。當今社會,社會市場產品研發主要為賣方市場為主導,但作為社會高端人才和設計人才最集中的高校教育,卻忽略了這個巨大的賣方市場功能。
2.高校課程作業基數龐大,浪費現象嚴重:根據不同的專業培養要求,每個專業每年都需要設置至少2-3門以上的專業課,檢驗這些專業課學習成果和學生學習態度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作業的完成效果來檢驗,以一門課有兩張課程作業,一班30人,一學期2門專業課為例,一個班的學生在4年的學習過程中,至少需要依據老師的要求完成960張作業,而這里所有的基數都是按最低的限度預想的。如果在將這個基數擴大到全校范圍,光一個美術學院每一年都將至少有10000張左右的作業誕生。而高校作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學生每年都在持續產生這些作業,如果這些作業資料全部入庫進檔,顯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維護打理,這是任何機構都力不從心的事情,所以作業被丟棄,或被當成垃圾處理掉的現象屢見不鮮。
3.教師對于課程作業布置與實際生活和實際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學校的每門課程設置,都是為了能讓學生學有所長,將來能更好的發展自己,造福社會,建設國家。但是,現在的很多畢業生,在畢業季總是會開始彷徨,特別是在求職的時候,總會感覺自己4年下來,好像什么都不會,很多工作自己好像都不敢勝任。這些問題的顯現,是不是也能反映,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跟現實社會需要更貼近,用真實的社會案例來指導學生的課程學習,這樣會不會緩解學生畢業的焦慮情緒。如果真實的社會需求被當作課程作業來完成,即為需求者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途徑,也能讓學生盡早的熟知社會發展,從而再結合深厚的理論素養,去創作出更好的,更具突破性的解決方案呢。
4.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國人的傳統性格里,隱忍和含蓄是占很大比重的。21世紀的父母,獨生子女所占比重巨大,父母在工作之余也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的成長,可是,隨著孩子獨立能力越來越高,很多事好像都不太愿意也沒有耐性向父母去娓娓道來。但父母卻好像越長年齡的增長,對孩子越發的依戀。有什么樣的一個途徑,無需語言,就可以記錄孩子求學路上的點滴,也能讓父母參與鑒證呢?
二、云痕平臺建設構想
1.線上平臺的架構:初期以現有線上資源為切入點,待試驗檢測此模式確實可行,在進行自主平臺建設。初期切入點平臺涉及:淘寶網店,微店,及微信公眾號;待開發平臺包括:小程序,APP等。
2.平臺運行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助力進行平臺的運行和管理。
3.平臺內課程作品篩選、宣傳、包裝及物流事宜:成立課程作業管理委員會,進行作業的評審和篩選,確保進入平臺的課程專業屬于優質課程作業。因為線上平臺有涉及商品流通,和對外展示學生水平的功能,它除了能起到很好的閑置資源轉化作用,同時也是社會了解學院辦學水平和辦學能力的一個窗口,所以要盡量做到“凡學院出品,必屬精品”目標;成立宣發管理委員會,負責課程作業的拍照、詳情介紹、推廣及發布等工作;包裝統一,配備完整的品牌識別系統;初期以尋找合作物流的模式開展工作。
4.平臺的資金分配及管理:收入分配比例計劃為20%平臺,80%作品作者。開通專項資金賬號,收入資金按20%用于平臺建設、作品包裝&物流費以及平臺日常管理費以及線下創意集市管理等的的支出;80%作為作品作者的收益。
三、總結
在信息技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將大學生現實課程作業商品化的轉化,不僅能夠盤活被忽視的巨大設計資源。還能夠使學生更好更快的融入社會,回饋各任課教師及學校對于學生的一份特殊意義的尊重。
參考文獻:
[1]關于設計藝術專業教學改革之我見——加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實踐教學環節[J]. 張引良.??青年文學家.?2010(14)
基金項目:宿州學院2020年度校級重點科研項目“藝術類專業學生作品成果轉化可行性研究---以打造“云痕”平臺為例”(項目編號:2020yzd12);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云痕”(項目編號:202110379055S);宿州學院第十五屆大學生科研項目“基于運河文化背景下的紙燈設計(立體構成衍生)”(項目編號:KYLXZCXM21- 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