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林
摘要: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在語文閱讀課中,依然存在著復雜、沉重、混亂的教學問題,而很多提問流于形式,從而造成了低效的閱讀教學。“主問題”作為一種基于核心問題的集中提問方式,發散支撐整個教學的主線。其目標是通過提高課堂提問的效果,改善閱讀教學的質量,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效益”。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與實施
前言:
閱讀是通過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一種重要方式。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理解和情緒上獲得更好的體驗。而主問題在于,從整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體參與來看,一個或多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可以引發思考、討論、理解、研究、創造和欣賞。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主問題設計的基本原理,充分發揮“主問題”教學的優勢,有利于課堂教學秩序的建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教學效果。
一、主問題教學在實施中的問題
(一)問題零散、不相關,教學內容不完整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個體體驗,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依然被剝奪。考試和素質教育的目標是矛盾的,語文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但是應試教育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的測驗知識,難以達到二者的均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問很多與之無關的問題,從而造成教學內容的零散、聯系不清。比如,教師在教學《天上的街市》時,可以提問:主角的人生是怎樣的?小說中關于主角的描寫與我們的印象有何區別?本文的題目與這些內容有何關聯?怎樣才能明白其意義?詩人為何要修改這篇作品?一個詩人在創作時是怎樣的情緒?這些問題看上去和文章關系密切,但是細細想來,卻又太過零散,忽略了語篇的銜接,也就是分解了閱讀的深層含義。
(二)問題指向不明,與教學目的背道而馳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提問是一種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師生間的雙向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但是,設計不當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很難支撐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教師提問缺乏語篇依據,缺乏針對性,容易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產生困惑,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解題。教學問題不清楚,難以迅速地解決問題。
(三)問題的困難程度超過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脫離學生實際的主問題,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從一開始就把問題的重點放在問題的解決上,就會造成問題的廣泛性和難度,從而導致問題的產生和解決。舉例來說,在教學《夏》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首先,讓學生迅速地讀完這篇文章,并說出自己的觀點,并回答:“你喜歡這個夏天嗎?”文章中有些精彩的段落可能會出現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去品味、吟誦,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快速讀課文能獲得基本的感覺,對文本的重要信息把握不到位,對篇章文本的主題理解也不夠透徹,很難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
二、主問題的實施策略
(一)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到教學的實際需要
要想有效地進行語文閱讀課,必須對主問題進行設計與運用。為了保證主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的思維模式相一致,必須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行檢驗。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要對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預設教學目的”的單向性,逐漸地向“生成性教學目標”的轉變。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興趣,并能使學生對經典作品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設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二)密切關注教材的內容,并結合文本的特征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文本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經驗。這種閱讀課程可以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的對話,體現語文古典文化的溫情,將教育活動融入到生活哲學之中。文章的特色在于其總體的結構,其結構趨向與文體有很大的關系。不同的文本類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格式,教師要針對語篇的文體特征和教學目標進行優化,從總體上把握語篇的個性,以教學為基礎,打通與教學內容的交際點,以全面的感知、細讀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并體會其深層含義,引起學生的興趣,使文章的主旨循序漸進,使課堂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三)優化課堂教學的藝術,從提問的最佳視角入手
閱讀課堂的效果體現了教師的職業素養與實踐技能,而正確地把握教學策略則是對教師教學藝術的一種考驗。在閱讀課中,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教師設計主問題時,要對問題產生的連鎖反應進行預測,并根據教學內容選取恰當、有效的提問視角,抓住重點和關鍵線索。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豐富的情景模式,讓學生去探究、自我發問和自我答疑,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從問題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從而活躍課堂氛圍,增進對整篇文章的認識。所以,在語文閱讀課中,教師要深刻理解課文,掌握教學技巧,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主問題就是一個具有引領和導向功能的創新性問題。在設計和實施問題、目標定位、認識層次等方面,構建了一種有效的師生交互關系。通過對問題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在課堂上,主問題的合理設置是非常有利的。課堂教學的效果是有限的,其影響因素很多。在閱讀教學中,應從文本特征、認知規律、遵循主問題設計原則等層面進行學習,從而提升高效的提問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將以對話為基礎的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效率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