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芳
摘要:統編教材凸顯了“要素意識”,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基礎,每一項學習活動都要通過思考來形成,沒有思維的深度參與,就不可能有深度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將目標導向清晰化,教學過程清晰化,巧用銜接遷移,將語文能力的培養與語文要素的落實相結合,在課堂中落實“深度學習”。
關鍵詞:目標導向;內容細化;銜接遷移
統編教材凸顯了“要素意識”,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用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布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泡泡語或課后習題中,其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語文能力的培養與語文要素的落實相結合,在課堂中落實“深度學習”呢?
一、目標導向清晰化,在學習過程中突顯要素
統編版教材三下第一單元的第一條語文要素就有“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邊讀邊想象,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對于培養語感、豐富情感、發展思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如果一味地讓學生簡單朗讀,并拋出一個諸如“在朗讀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漫無邊際地想象畫面,學生其實是很難通過朗讀有效形成畫面的。
《荷花》一文是經典的文章,讀了讓人覺得那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畫。課后練習是這樣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下面的詞語(花瓣兒? 花骨朵兒? 蓮蓬?? 衣裳)。背誦第2-4自然段。乍一看,似乎和本單元的“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這一語文要素沒有直接關系。但事實上,讀好詞語,就包含著語文要素。
二、教學過程精細化,在言語實踐中習得方法。
1、詞句式教學,品美文。
在保證學為中心,學生有充分自主學習的前提下,深度學習的展開關鍵就在于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否充分激發學生思維活力的能量。所以,深度學習也就是尋找撬動思維的支點。
教學片斷:
師:文中你喜歡哪一句?
生: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這句中荷葉就像許多人一樣,挨挨擠擠的。
師:是呀,荷葉一片挨著一片,一片擠著一片,這不禁讓你想起了哪句詩?
生:這讓我想起了楊萬里的“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我的眼前一片綠色。
師:你最喜歡哪能一種姿態?
生:我覺得這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更吸引我,我多想看看它展開花瓣的哪一瞬間呀!
在品詞析句的同時,激發學生思考,感受了作者生動、形象、優美的排比、擬人和比喻的方法,這樣就很好地落實了語文要素。
2、挖空式誦背,悟結構
挖空,是為了導。將第2段的部分內容挖空,只留下一些關鍵詞,其目的在強化學生的背誦能力的同時,也在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挖空的部分寫的是不同方面,從而悟出文段的結構特點。
教學片斷:
師:葉圣陶爺爺可真厲害,僅用短短的幾句話就描繪出一大幅活的荷塘美景圖。這么美的描寫,我們怎么能不背下來呢?為了幫助大家快速背誦,老師保留了一些關鍵詞,請看看提示背一背。
出示填空式段落。
荷花_________ 。荷葉_________ 。白荷花_________。有的_________ 。
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 。
背后體會段落結構,發現作者是先寫荷花整體的樣子,接著寫荷葉,最后寫了荷花不同的樣子。這樣,既是對文段結構的梳理,同時也是對作者觀察順序的梳理。
三、巧用銜接遷移,在交流拓展中得以深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們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指引學生學著作者的表達方式去表述自己喜歡的地方,能讓學生不只“樂于表達”也“易于動筆”。
1、補白式幫扶,體驗語用
荷花的樣子是多姿多彩的,絕不是作者所寫的三種,此時可創設真實情境。
教學片斷:
師:荷花的樣子可不僅僅只有這些呢,請看視頻。(播放荷花開放時的視頻)
師:你還看到了荷花哪些樣子?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躲在荷葉間。
師:好像什么?
生:羞答答的小姑娘。
生:好像在捉迷藏。
學生在暢談自己眼中的荷花時,教師有意識地利用評價語滲透課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表達中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與此同時,進行同類美文的閱讀,促進情感共鳴及方法的學習。
還可讓學生運用補白,嘗試再寫荷花,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重點句式練習。
這么多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
2、留白式放手,自主練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的目標與內容有一條是:根據對周圍世界的觀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所以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暢談喜好,確定對象,落實課后要求的語文素養:第2自然段寫出了荷花不同的樣子,依照著寫一種你喜歡的植物。
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有自己喜歡的花嗎?它們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呢?
生:我喜歡桃花。它有粉的,白的,紫的,紅的……
師:花的顏色不同。(板書:顏色)
生:我喜歡菊花,它的花瓣像手一樣,有的是合攏的,有的是張開的。
師:花的姿態不同。(板書:姿態)
生:我喜歡桂花,它們的香氣特別誘人。
師:花的香味有特點。(板書:香味)
這樣,有了這些關鍵詞的提煉,學生就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練寫其它的植物了。此時填空式段落的關鍵詞可依次消失,留下完全空白的方框。提醒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寫出花的不同樣子。
先授之以法,后學以致用,最終讓語文要素在課堂中得以滲透,體現深度學習。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北締卧恼Z文要素之一是“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這篇課文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指導學生在讀中想象、讀中學寫、讀寫相依,就可以有效地推進語文要素的落實,也為接下去的單元習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莫國夫.課堂迭代:深度學習的完整意義及關鍵路徑[J].新課程評論,2019(09)2-5.
[2]楊貞萍.統編教材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研究 [J].語文教學通迅,2019(02)17-19
[3]汪潔飛 .“要素”指引,讓“語用”落在實處[J]. 教學月刊,2019(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