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翠桃
垃圾分類,舉手之勞。變廢為寶,美化家園。一條條橫幅宣傳語,電視上公益宣傳,志愿者的傳單發放......。垃圾分類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據報道:占用和污染土地.我國人均耕地只有1.68畝,不到世界平均數的一半.目前,全國垃圾堆侵占土地面積高達5億平方米.1999年,我國僅城市生活垃圾的產量就達1.43億噸,比每年的鋼產量還高.如果全國的年城市垃圾量用載重4噸的卡車來裝,可以裝3575萬輛車,如果每輛車長5米,把這些車排起來,則總長度為17.88萬公里,比萬里長城還要長。垃圾分類,勢在必行。我縣是一個文明縣城,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初步垃圾分類,曾經被中央電視臺播報,借此契機,我們幼兒園、班級也根據上級部門要求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幼兒環保意識的培育是整個環保事業的基礎,雖然年幼力薄,但是孩子正確的環保意識的養成對于整個環保事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幼兒期是環境意識萌芽和初步養成的關鍵期,《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社會領域的社會適應目標2對(5-6歲)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目標里: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在這個時期對孩子加以引導和確立其認知,孩子就能形成對于周圍環境的正確認識,和對保護周圍環境的認知態度。
下面談談我們在進行垃圾分類主題活動教育在幼兒中起到的一些收獲及作用:
一、進行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有助于幼兒不斷接受和學習社會新知識,與社會適應
進行垃圾分類,首先要讓幼兒明白什么是垃圾?垃圾有多少種?每一種垃圾包含什么?怎么投放?垃圾種類和垃圾桶有什么對應關系?標志和顏色是什么?是誰在管理、運輸、清掃?這么多垃圾的垃圾是如何處理?送到哪里去?為了不產生這么多垃圾,我們應該怎么做?諸多知識是需要孩子去學習、探索、理解掌握并實踐操作,所以垃圾分類教育是幼兒不斷接受和學習新知識適應社會的過程。在主題開展過程中,我們通過設置調查表,讓幼兒在家和家長一起觀察尋找垃圾,有什么種類,在觀察街道上、小區里的垃圾桶,如何分類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標志、顏色上有區別,可回收綠色代表,有害垃圾紅色代表等,是環衛工人在清理搬運這些垃圾,可回收垃圾工人會送到工廠再利用,有害垃圾要經過特殊處理,廚余垃圾填埋或加工做肥料,其他垃圾可以再處理變成有用物體等,通過觀察社區、社會、小區、幼兒園的保潔叔叔阿姨知道他們為了環境的清潔所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從而萌發幼兒愛的情感,懂得尊重感恩勞動人民,從而自覺減少垃圾的產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耗費。幼兒說:“我每次洗手用毛巾擦,不用紙。我們的家有四個垃圾桶,一個是可回收垃圾一個是有害垃圾……。老師,我覺得環衛工人很辛苦,下雨也要掃地,也不怕垃圾臟臟的臭臭的。老師,我們出去玩的時候看見環衛叔叔掃地,我遞給他礦泉水,還謝謝他……”
二、進行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幼兒初步的歸納整理分類能力,發展幼兒觀察及思維能力
歸納整理與分類排序是邏輯思維的基礎,尤其是數學思維的基礎。我們應意識到歸納整理的重要性,從小接受歸納整理能力的培養,才能讓孩子從小就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幼兒通過認識垃圾桶的標志,如:可回收垃圾桶的標志、有害垃圾桶的標志、廚余垃圾標志、其他垃圾標志。知道通過看標志和文字來區別不同作用的垃圾桶。然后在生活中有意識觀察和分類垃圾,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開展活動,讓幼兒尋找、回想自己在生活當中看見的垃圾屬于什么垃圾并對應執行操作,如在我們組織孩子走進幼兒園所在小區進行實踐活動--撿垃圾:果皮是什么垃圾,是廚余垃圾就必須找到廚余垃圾桶放進去,紙箱、垃圾袋放到可回收垃圾,廢電池放到有害垃圾,手紙。在班級的主題墻環境創設中,通過和幼兒一起制作四種垃圾分類垃圾桶,固定釘在墻上,幼兒繪畫收集常見的生活垃圾,粘貼在棍子上,讓幼兒在課余時間操作,幼兒很感興趣,同時家園配合,在家庭中也要求幼兒和家庭成員一起執行。這樣日復一日,幼兒的觀察、整理歸納、分類的能力就得到不斷強化和發展,就會形成一個簡單便于記憶的分類標準,讓孩子從“垃圾分類”開始,整理出清晰條理的人生軌跡。從我們生活和家長反饋中,“媽媽你放錯了,果皮要放到廚余垃圾桶。老師,我知道,擦鼻涕的紙放到其他垃圾。老師剛才XX小朋友把果皮放到其它垃圾桶,我告訴他應該放到廚余垃圾桶……”
三、進行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養成幼兒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有節約資源意識,從小培養社會責任感
通過開展垃圾分類活動教育,在一日活動中堅持落實執行,不斷進行學習強化,只要有垃圾需要投放,就想到應該放垃圾桶,并且進行分類放好,有了好行為好習慣,就會從幼兒園延伸到家庭,家庭延伸到社會,形成了社會責任感。如:我們的活動開展,回家找找看什么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在幼兒園,幼兒與幼兒的監督,在家庭,成員一起進行相互監督。還進行了“變廢為寶親子美術作品展”,家長和幼兒巧思秒想,如:用貝殼做孔雀;用紙盒做飛機火箭;用玻璃瓶做沙漏:礦泉水瓶做種植;用花生殼、瓜子殼粘貼畫……。邀請老師、家長、幼兒參觀,幼兒自己講解介紹。這樣幼兒帶動了幼兒,幼兒帶動了家長,家長帶動社會成員,成員之間再帶動其他成員,全民總動員,從幼兒園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讓更多的人形成一種垃圾分類社會責任感,人人參與,提高環保意識,節約社會資源,讓家園更美。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孩子的環保意識教育需要從小培養。我們通過垃圾分類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提高幼兒整理歸納分類能力,使幼兒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還能提高他們的環境素養和環保意識,跟隨我園“愛、禮、和”教育理念,融入愛家愛園愛國教育,將環保教育延伸到家庭,家庭延伸到社會,帶動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參與到垃圾分類的活動中來,共同行動,持之以恒,將環境保護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教育孩子“垃圾分類”意義重大》
[2]《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